铁枝木偶非遗

铁枝木偶非遗,第1张

铁枝木偶又称铁枝木偶或阳窗纸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地方传统艺术,主要流行于粤东地区(潮汕地区)的民间布袋戏中。在表演过程中,利用布袋戏上的铁丝来完成操控,是铁制布袋戏的最大特色。因为它起源于潮州,所以有人称之为潮州木偶戏。

最早的铁木偶是由纸皮影戏发展而来的。艺人操纵偶像在透明的箱子里表演,方法与皮影戏大致相同,故称阳窗纸影。到了20世纪初,潮州地区的铁枝木偶剧团,用刺绣的门帘做门帘,然后在舞台上摆上小桌子和道具进行表演。木偶也是木头做的,曲调改成潮剧曲目。至此,潮州布袋戏初步形成。

布偶的布偶是用红粘土做成的,晒干,烘烤定型,然后涂上防水涂料。根据不同的角色,画成各种角色的脸,表演时穿上不同的服装,成为栩栩如生的戏曲角色。清末潮州皮影戏弃皮换成一捆捆稻草,配以泥头、纸手、木脚、戏服,并在背上、手上套上硬铁丝进行操纵,使之成为木偶。

表演时,戏班要先搭起一个舞台,上面铺着草席,木偶师盘腿而坐。坐在舞台中间的一般是初级艺人,叫中戏,左边的叫副戏,是操纵木偶的二把手,右边的叫戏子,是戏班的核心人物。如今在潮州周边流行的方言中,“捧剧者”被比喻为一个单位的负责人。

传统铁枝木偶剧团九人,有三个操纵者,三个歌手,三个伴奏者。剧中人物多的时候,操纵者和伴奏者也要同时表演。木偶班多以家庭为单位,大班十几个人,小班只有五六个人。

如今粤东的潮汕、揭阳、饶平是仅存的铁傀儡流传地。据说是由当地皮影戏演变而来,所以潮州被称为“纸皮影戏”。艺人模仿戏台,到窗边挂帘,摆好前排桌椅,表演形式从此固定下来。它的形状类似于当地传统工艺灯笼的形象。它高1到1.4英尺,长1英尺,然后是1.6英尺。它表演或坐或站,共有9名班委(分别是3名操作手、3名歌手和3名音乐人)。舞台10尺见方,离地约4.5尺,幕布挂台中。操纵者在幕后表演,两只手,两只手,三只手。

1954年,潮安县祥芝皮影戏团首次赴京,参加全国13个省的木偶戏演出,演出剧目是《唐僧收三徒》。后来,皮影戏作为五大木偶戏之一留在了北京。据丁《中国木偶史》记载,1955年,广东省文化局在广州举办民间文艺汇演,潮州纸皮影戏已参加演出。1993年潮安金石龙哥木偶剧团应邀参加奥地利第十五届国际木偶艺术节,在欧洲引起轰动,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潮州铁制木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是木偶戏中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tour/27368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4
下一篇 2022-06-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