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市花灯

兴宁市花灯,第1张

兴宁花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瑰丽奇葩,是兴宁重要的传统民间花灯欣赏的载体,承载着千百年来浓厚的客家民俗文化和中国传统花灯文化。

兴宁灯笼最大的特点是六格造型以圆形为主。兴宁花灯与北京六方宫灯同属一类。据记载,兴宁“看花灯”的民俗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设兴宁郡。自唐代以来,特别是明代以来,从北方迁徙到南方的汉人分支成为兴宁客家人,在迁徙中继承了中原先进文化和江浙一带的元宵民俗活动,并发展成为闽赣一带客家家族特有的元宵活动。

兴宁灯笼的制作非常复杂,要经过选料切割、灯架系紧、切割雕刻画出图案、粘贴装裱四道工序。据吴氏花灯传承人吴敬斌介绍,所用的竹子为二年生竹子或毛竹,而纸张一般为红、白、金、黄、绿。制灯师会根据定制灯笼的大小裁剪材料,然后会经过熏蒸、扎框、糊纸等步骤。

传统的兴宁灯笼是一种上下结构的六格圆灯笼,中间有五层,分别是新年快乐、状元状元、仙王的礼物、全家福、儿孙满堂、小闲古乐,用手工绘制,粘贴在灯笼表面。

据专家考证,兴宁灯会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据考证,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在兴宁,不仅有很多关于花灯的传说,明清时期的《兴宁县志》中也有花灯和观灯的盛况。

其中,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修订的《兴宁县志天文部序》中记载,元朝末年,用松竹搭棚,通宵装饰灯笼,鼓声震天,喧闹不已。明代崇祯《兴宁县志风俗》记载,上元十三至十八日,庙堂张灯结彩,设筵,放花焚香。

清咸丰《兴宁县风俗志》记载:元宵节用五彩灯笼装饰,有鱼龙、走马、牡丹、荷花等灯笼......从第十一夜到第十七夜,郭禁止了他们。同时,在兴宁,还有灯笼和灯笼屋,因制作灯笼而得名。据调查,兴宁至今仍有20多家专门制作灯笼的村屋,如兴田街的灯笼张、龙田镇的盘石围、罗岗镇甘村的灯笼屋、刁坊镇的五五等。他们制作灯笼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许多村庄的房子已经持续了500多年。

清、康时期,兴宁花灯随着客家人的第四次、第五次迁徙,流传到惠阳、淡水、河源、龙门、李安平、翁源、广西、四川等省。全国闻名的忠义灯是清中叶兴宁灯传下来的。

兴宁花灯品种繁多,风格各异,地方特色明显。按形式分,有龙凤灯、金柱灯、百子灯、龙灯、状元灯、宫灯、宝盖灯、伯公灯、观音灯、摇钱灯、楼道灯、圆灯、莲花灯。按使用范围分,有观赏、祭祀、祭祀专用灯,表演专用灯,装饰灯,照明灯,厅灯等。

在众多的品种中,十二龙凤灯、六门金柱灯、十二古灯、十二龙灯、八状元灯、花灯灯是兴宁传统花灯的主打产品,是兴宁花灯的代表,集各类花灯艺术与文化于一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tour/27265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4
下一篇 2022-06-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