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工艺的概念

漆器工艺的概念,第1张

雕漆又名挑红,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和精华。与景泰蓝、象牙雕刻、玉雕一起,被称为北京工艺的“四大名作”。与宫廷地毯、京绣、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合称为“燕京八绝”。漆雕始于漆器,是以大漆为原料,在胎体上层层涂以适当厚度,再经加工雕刻而成的艺术品。

堆积平漆胎雕刻花纹的技法。中国的雕漆始于唐代,历史上以元代嘉兴西塘最为著名。现代主产区有北京、扬州、天水、惠州等。雕漆多为大红漆,故又称“挑红”。油漆往往以木灰和金属为胚,用油漆堆积而成,少则八九十层,多则100、200层。它是一种在半干状态下绘画的技法。一般以织锦图案为地,图案隐去,花卉美观庄重。

雕漆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至少有1400年的历史。它横跨唐、宋、元、明、清,在明清时期仍是皇家宫廷工艺器皿。它一直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艺术价值。历史上,漆雕又被称为:漆雕、红、黄、绿、犀、黑、彩、朱、漆。只是到了明朝中后期,才统称为漆雕。

种类

挑红的做法是在器物的胎骨上涂上一定厚度的朱砂漆,少则二三十层,多则百层,然后在厚厚的一层漆上雕刻花纹。除黑、除黄、除绿工艺相同,但漆色不同。

挑色是漆雕的一种。同样是漆层雕,但手法和挑红完全不一样。挑色可分为“重彩雕漆”和“叠彩雕漆”。

“重色”习俗称为“横色”,“叠色”习俗称为“竖色”。重彩雕漆是在器物的胎骨上分层涂上不同颜色的漆层。当漆层达到一定厚度时,根据图案色调的要求,需要哪种颜色,就把上面的颜色去掉,露出所需的彩漆,在上面雕刻图案,所以也叫“雕花彩漆”。

“叠雕漆”是一种局部补漆的方法,即将一种颜色的漆涂到一定的厚度,然后根据图案的要求,去掉待配图案轮廓中的原漆层,填入所需颜色的漆,再进行图案细节的雕刻。

历史

据黄成《绘记》记载,中国的漆雕技法出现于唐代:“采红即雕红漆。画层的厚度,红色的明度,雕刻的精细程度也是匠心独运。唐代做的印版,雕的是平锦和朱砂,古拙的雕法可以欣赏,还有一些陷的黄锦。”

后来杨明又说:“唐制如上文所述,但刀法快利,后人所不及。困于黄锦者,其锦如薄钩云,与宋元以来雕法大异。”这两则记载无疑证明了雕刻和绘画在唐代已有论述及其基本特征,但至今未发现实物。宋元时期,我国的漆雕技术得到了发展,到了元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在《石秀录》中的评价:“宋元之制,明隐浑圆,纤细细腻。没有织锦图案。”宋元时期的漆雕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元代流传下来的漆雕产品以张成和杨卯的作品为代表。

在继承元代漆雕技术的基础上,明代的漆雕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永乐、宣德时期,漆雕技术在空之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朱迪,明朝成祖皇帝,酷爱雕漆。明朝迁都北京后,他命御监在皇城设立漆坊——果园厂,专门雕漆、灌漆。永乐皇帝从全国工匠中选拔,亲自把元代漆雕大师张成的儿子张德纲召到北京,授其作坊助理,专门从事果园工厂的漆雕制作。这一时期的果园厂漆雕技艺精湛,产品精美,代表了明代漆雕技术的最高水平。精美的雕漆产品不仅满足了皇室的需求,还被永乐皇帝作为礼物赠送给日本国王。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官办漆器作坊生产的漆器保持了较高的工艺水平,纹饰也较以前有所变化。除了继承一些反映民间文化和习俗的题材外,歌颂帝王、宣传宗教神话、表达长寿、不朽和吉祥的内容成为雕漆装饰的主流风格。漆雕的这一特点与嘉靖皇帝朱厚熜的道教信仰密切相关。

由于乾隆皇帝喜爱漆雕,漆雕技术在清朝乾隆年间兴盛,数百名工人争奇斗艳,对精细的材料和细致的工作乐此不疲。漆雕技术达到了漆器工艺史上的最高水平,漆器产品数量也非常多。现存乾隆御诗中有数十首咏漆诗。古代的雕漆多由养心堂营造所或苏州制作。

乾隆后期,雕漆生产由盛转衰。到了光绪年间,雕漆技术几乎失传。慈禧太后在60大寿时下令苏州制作雕漆,但被承包了。至此,雕漆生产陷入低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tour/25552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3
下一篇 2022-06-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