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掌中木偶戏

晋江掌中木偶戏,第1张

晋江木偶戏又称南派木偶戏,是福建省晋江市的地方传统戏剧。指泉州掌中木偶戏,唱春腔,与漳州北派木偶戏唱北调不同。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录》公布,晋江掌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获得“晋江包偶戏”保护单位资格。

历史

闽南木偶戏流行于闽南地区,其起源可追溯到《史记集》、五代舒华和南宋《四磨元日》中的记载。明中叶至清末,是南派布袋戏的兴起和发展时期。据民间传说和台湾省通志记载,木偶戏兴起于明代嘉靖至嘉靖年间,其创始人是被后世誉为"戏曲家第一人"的梁。

清代中叶,晋江等地的布袋戏兴盛,并传至台湾省。与此同时,出现了李、等著名艺术家。清末民初,泉州各县相继兴起了一些著名的木偶剧团,如清同治、光绪年间闽南的“五虎剧团”。民国时期,安溪、惠安等地的木偶戏班几乎遍布全县。然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由于经济衰退,全舒县的木偶剧团处境艰难。

新中国成立后,南派的布袋戏获得了新生。20世纪50年代,晋江等县组织发掘,记录了200多部木偶戏和音乐曲调。新时期以来,南派木偶戏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主要载体是晋江张中木偶剧团。在过去的50年里,该剧团曾多次在北京演出。参加戏剧比赛和国际木偶节,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奖项。剧目《白龙公主》《长虹五里》获文化部奖、第九届文华奖。

剧情特点

以晋江木偶戏为代表的南方木偶戏,对表演艺术有着严格的标准要求,每个行当的基本功都非常精细,比如喇叭基本动作24步,喇叭基本指法40步,都是同一把扇子,喇叭的玉骨扇11步,小丑的鼓扇21步。

在一个缝纫程序中,有11个动作,如用手剪衣服、从发髻中拔针、在翻领前插针、拔线、咬线、搓线尾、穿针、打结、掰线、滑线、缝纫和拔线等。进行书籍修补和烫印,从取印开始,然后看印,除污,烫印油,叫印,印,最后折手烫印,一丝不苟。每个在华南做木偶戏演员的人,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掌握各种专业表演节目的基本功。

晋江布袋戏的剧目非常丰富,有圣旦剧、武侠剧、宫廷剧、连本剧、折子戏等。许多剧目都是代代相传的传统剧目,有些剧目如《于震行》就是从梨园戏移植过来的。南派木偶戏在各类剧目中技艺超群,其中尤以表演抒情文艺剧见长,尤其是公子、小姐、男女小丑的表演,饱含深情,被观众和专家公认为看家本领。

晋江布袋戏的音乐是南关乐系,有布袋戏的布袋戏调,更有梨园戏的音乐唱腔。传统曲调近百首,场景音乐多配以十音乐。音乐的音调清脆、优雅、甜美。乐器包括唢呐、三弦和二弦,有时还有琵琶和东晓。打击乐以独具特色的南方鼓(压脚鼓)、锣、草锣为主,还有铃鼓、花鼓、锣、锣、灯等。

此外,南方木偶戏的服装和道具也有特定的风格。早期木偶戏所用的服饰都有固定的加工点,如蒋家丁的木偶头、安宝的戏服、冯绵斋的金葵头、阿林的挥剑戟等。

现状

南派木偶戏以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为特点,地域文化特征明显。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细致的分工、精致的木偶头雕刻、精湛的表演、生动的动作深受观众喜爱。但由于当前商品经济的影响,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不断受到冲击,如果不加以保护,将面临灭绝的危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tour/27304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4
下一篇 2022-06-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