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午不食的午是指几点?

过午不食的午是指几点?,第1张

古代的“过午不食”的“午”指正中午。过午不食科学可行。

过午不食是佛陀为出家人制定的戒律。在律部中正确的说法叫“不非时食”。也就是说不能在规定许可以外的时间吃东西。这个时间就是在太阳到正中午后,一直到次日黎明,这段时间是不允许吃东西的。

注意

减肥的方法比较多,有应用减肥药物、喝一些减肥茶或者是应用一些其他的减肥产品,同时也可以进行运动减肥,配合饮食调理。

比较健康的减肥方法主要就是调整饮食的情况,尽量不要吃一些热量太高的食物,控制好饮食的总量。

古人曾说,“过午不食”。所谓“午”,就是中午11点至13点,虽然现代人入睡的时间明显晚于古代,很难做到"过午不食"。但是,晚饭最好在晚上7点前解决,避免晚餐吃太晚给身体带来的伤害。

为什么要“过午不食”?

佛教所说的“过午不食”并非完全属于信仰的东西,而是坚持过午不食对于机体新陈代谢是非常有利的。关于这一理论,我们需要了解“子午流注”这一概念,因为这是“过午不食”的理论指导。

我国古代中医圣贤发现因太阳、地球、月亮位置的变化,其引力使人体的十二条经脉在十二个不同的时辰有兴有衰。便把人的十二经脉、十二时辰及人体的五脏六腑联系配属,得出某经络脏腑在某个时辰运行活跃的规律,称之为“子午流注”。

这种把生命与时间有机结合起来的治病养生观念,是中医不同于西医的地方。现代时间生物学亦认为人体生命现象、生理活动都具有相对稳定的时间节律性,包括季节、昼夜等节律,称之 “生物钟”,所以子午流注对调养身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过午不食也会有一定的危害。午餐后不再进食,让身体长期处于空腹状态,没有食物可消化,胆汁、胃酸就会出现空运转。空运转的时间一长,胆汁、胃酸就会出现逆流,腐蚀胃黏膜,形成消化性溃疡及胆汁反流等。而且,身体内部有着自己的调控识别,长时间挨饿,会让身体对这种行为作出调控反应,加强胃肠对早餐和中餐食物的吸收率,降低基础代谢率,使更多的能量转化为脂肪。

所谓过午不食,午时通常是指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照严格来说,是不要超过正午十二点,过了正午十二点零一秒就不能吃了。不过有时因环境的关系,不能在正午之前用餐,那至少也要在下午一点以前用完,否则午时全都过了。

不科学的过午不食对身体有害,过午不食应结合个人身体状况,在科学的指导下循序渐进。过午不食是指下午4点之后不再进食,有人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轻胃肠道负担和身体能量负荷,减少能量摄入,有效调控胃肠蠕动,最终达到减肥健身的作用。

过午不食对于肥胖患者可能在某些方面有益,但是对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因其血糖容易降低或调控失衡,易导致低血糖。过午不食应当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是一种对饮食的调控。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当在内分泌科医生指导之下进行,不应盲目过午不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2976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1-30
下一篇 2023-01-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