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风俗有哪些

回族的风俗有哪些,第1张

回族民间节日主要有: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回族的风俗如下:

1、饮食

回族人喜欢吃面食,善于经营面食业。回族人的肉食以牛、羊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和鸡为主,牛羊屠宰加工业普遍。

2、清洁卫生

回族人有爱好清洁卫生的习惯。男子剃须时露上唇,以示卫生和方便。进行宗教活动前须沐浴,分大净和小净,沐浴时不用回流的水。

3、语言文字

回族人一般使用汉语、汉文。民间日常生活中迄今仍保留许多阿拉伯、波斯语汇,如多斯蒂,赛瓦布、阿訇,都瓦等。

4、婚姻

回族人习惯本民族内部通婚,实行一夫一妻制。回族传统婚礼,由男女双方各两名家长代表和阿訇主持。新郎新娘到场,阿訇诵经,撒喜果。

5、服饰

常到清真寺礼拜或节日参加会礼的回民,男性一般戴黑、白色礼拜帽;女性戴黑、白色盖头,不露耳饰。

回族人长相特点是头发卷曲或微卷,高挺的鼻梁,深深的眼窝,浓浓的眉毛,粗壮的骨骼。体型上个子中等偏高,因为爱吃牛羊肉,长得比较壮,比较榜。说话声音比较洪亮,有力,回族歌手有好多。回族人的脸面比较宽阔,有型,而且显著的特点就是眼睛比较大而且眼仁儿的颜色不是全黑,大多是黑的,有少部分偏蓝。回族人多须,而且带卷的也多。

回族人的由来

回族的先祖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来到中国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他们往往集中住在称为番坊的居住区内,接受当地政府的管理,同时享有一定的自治权。番坊居民众多,史载唐末仅在广州一地就多达十余万。一般还应包括10世纪中期以来分布葱岭东西及喀什噶尔等地改信伊斯兰教的部分回鹘人后裔在内。

回族人不喝酒、不抽烟,他们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家里吸烟、喝酒,所以做客回族人家时要暂时戒烟戒酒。跟他们开玩笑时,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去描述当下的食物,那样视为不尊重主人家。回民不赌博,没有刺青文身和过度装饰,女性禁止袒胸露臂,男性禁带金饰。

1、禁吃不反刍动物

回族人禁吃不反刍动物的肉,比如狗,驴,骡等,也不吃凶猛禽兽,禁食一切自死动物的肉及血。

2、不抽烟喝酒

《古兰经》教义认为酒是麻醉品,喝酒不光彩,对身体有害且醉酒容易误事,所以回族禁烟酒,回族不喝酒,有客人也不摆酒,有时为了接待客人,参加宴会时,不得已敬酒和碰杯时,回族多以水、橘子汁等饮料替代。禁烟酒为所有回民严格遵循,没有任何商量余地。

3、信仰禁忌

信仰崇拜方面的禁忌,回民只信真主不信其他一切神,所以回族居住地,没有别的信仰崇拜画像,雕塑摆设,被视为不正当行为求签、算命,看风水等这一切被禁止。

4、装束禁忌

关于对自身约束的禁忌,回民不赌博,没有刺青文身和过度装饰,女性禁止袒胸露臂,男性禁带金饰。

5、禁坐门槛

据传先知穆罕默德,带领穆斯林与异教徒作战,身体劳累,因为条件艰苦,将门槛作枕头睡过觉(早期阿拉伯人以地铺为床),回族因此有忌坐门槛的习俗。

回族人的服饰风俗

回族妇女一般都头戴白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无论在泉州、广州、海南等沿海地区,还是在内地,一般都是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

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老年人的盖头较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比较短,前面遮住前颈即可。

回族人长相特点:因为饮食习惯,气色较好,度肤色较白,面部光滑,特别是妇女和儿童。从其祖源说,波斯人、阿拉伯人的特征还有些保留问。

男子脸型瘦长型较多、尖鼻子较多;男答子眼睛小的多、女子眼睛大的多;男子眉毛较重,多喜留连鬓回胡、下巴胡,不留志胡,鼻孔不留毛;脸色普遍细嫩、有光答泽。

回族不吃猪肉的原因:

原因一:宗教信仰

目前,许多回族人不吃猪肉都是因为宗教信仰。在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有着明确的规定,禁止教徒们吃猪、马、狗等一切自死的动物肉。凭借着强烈的宗教信仰,回族人就不会吃猪肉,甚至不能闻到猪肉的味道。

原因二:民间传说

回族人不吃猪肉的另一个说法源于民间传说。古时候的回族祖先在战败逃亡的时候,曾经被猪救过。于是祖先命令族人们不再食用救命恩人的肉。但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具体来说还是因为为宗教信仰。

原因三:认为猪是肮脏之物

还有就是,作为伊斯兰教教徒的回族人认为猪生活在肮脏的环境中,并且猪还是杂食性动物,因此猪的灵魂也是不干净的。吃了它们的肉,自己就会被污染,从而变得不洁。

但是牛、羊是食草系动物,他们认为只吃青草的动物是比较干净的,而它们的灵魂也是比较纯净的,因此回族人是吃牛、羊肉的。

百度百科—回族为什么不吃猪肉 回族不吃猪肉的原因

回族人最常吃的食物有以下几种:

(一)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是西北回族人民的一种地方风味的名菜。各地的做法基本一样。将整个羊分为前腿、后腿、背子、脖子等五大块,用冷水浸泡并洗净血水后,放入清水锅里煮,待水滚后除去浮沫,同时放入葱、姜、花椒、盐及大料。肉煮熟后趁热吃,每人准备一个小碟,调上酱、醋、蒜末、姜末、香菜等,然后把手洗干净,边撕边蘸着吃。宁夏、青海有些地方吃手抓时,只用蒜片下着吃,不用其它调料。

(二)烩羊杂碎

烩羊杂碎是西北广为流传的回族风味小吃,甘肃临夏等地的回族管它叫羊杂割。羊杂碎一般人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 的,然而经过爱清洁讲卫生。擅长饮食业的回族之手,却别具一格,名扬主途。特别是宁夏、甘肃、陕西、青海等地的回族做羊杂碎,历史悠久,富有经验和传统。羊头羊蹄燎得又黄又亮,心肝肠肚用开水烫洗得干干净净,尤其是灌面肺颇有技术。

将羊肺从喉管灌满水,然后倒去,反复数次,直到羊肺呈洁白色时,将洗去面筋的面糊灌入肺中,使羊肺扩张,挂起空去水分。待全部洗好后,将羊头、肠、肝、肚、肺一起下到开水锅里,除去浮沫,煮半小时取出。再撇出杨油炸辣椒而成为红油。烩羊杂碎时,将羊头、肚、肝、肺均切成厚薄粗细均匀的线丝,下入原汤,凋入葱、姜、蒜末、红辣椒、味精、红油等作料,还要配上香莱和其它时鲜蔬菜少量,即烹调成了色味俱全的烩羊杂碎。

(三)涮羊肉

涮羊肉以回族经营而闻名于海内外,是一种高级待客佳肴。回族也叫测锅子。吃涮羊肉能激发人们欢乐愉快的情绪,诱人食欲。客人和主人围座在火炉旁,边品尝边叙谈,向香情意浓。吃涮羊肉是很讲究的,一是要选好羊肉,现在一般以宁夏、内蒙的绵揭羊肉为最佳,且用后腿肉者多,肥瘦相间;二是讲究刀工,主要是把肉切成薄片;三是要准备佐料,如辣油、芝麻酱、韭菜花、卤虾油、葱花等十几种,同时还要准备酸白菜、糖蒜、白菜等清淡蔬菜;四是要讲究“涮”,一般在涮锅子里加进姜片、羊尾油或海米、鲜蘑菇后,待汤开时将肉片用筷子夹住放入汤中涮几下即可食。

(四)油香

油香是回族民间传统食品,是回族对油饼的特殊称谓。每逢节日都要炸油香以示庆贺。宁夏回族对油香很讲究,一般在炸油香之前,要洗大、小净,以保持清真。吃油香时,要顺着刀口方向用手掰着吃,忌讳一口一口咬着吃。

(五)盖碗茶

盖碗茶又称“三炮台”,民间叫“盅子”,上有盖,下有托盘,盛水的花碗口大底小,精致美观。盖碗茶,因配料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民称,根据不同的季节选用不同的茶叶。配料上,一般有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窝窝茶。身体不好的人,可根据病情选不同的茶水,如清热泄火可用冰糖窝窝茶;胃塞的人可用红糖砖茶;促进消化可用白糖清茶。日常保健的“八宝茶”,除了放茶叶外,还要放红枣、枸杞、核桃仁桂圆、芝麻、葡萄干、果脯等。回族泡盖碗茶需用滚烫的开水冲下碗,然后放入茶叶和各种配料,冲入开水,加盖。泡茶时间一般为二至三分钟。

回族群众在饮食、服饰、丧葬等方面有这样一些风俗习惯。

饮食。以米、面为主,吃牛、羊、鸡、鱼肉等。逢年过节炸“油香”、“馓子”等食品。回民很爱喝茶,招待客人时,还要在茶里加上冰糖、红枣等。清真风味小吃享有盛誉。回族(及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禁食猪、血液、自死动物等不洁之物和酒,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即非经阿訇屠宰的动物、禽类)。其中禁食猪为最严格。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在吃馒头、烙饼时,忌囫囵吃,一定要掰作两瓣或更多的小块吃;禁用食物开玩笑;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形容辣椒的颜色象血一样红等。

服饰。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都戴白色小帽,穿白衬衫、黑坎肩;妇女戴黑、白或绿色的盖头,老年妇女爱穿黑色大襟衫袄,农村妇女喜欢穿色彩鲜艳的服装。

丧葬。普遍实行土葬、速葬、简葬(或称薄葬)。回族称死亡为“归真”。一般在三日内即行埋葬。要请阿訇主持殡葬,将死者净身后用白布包身土葬,用移尸匣运入墓地。

回族人民很讲卫生,饭前饭后要洗手擦净,一般家庭都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他们尤其重视水源卫生。

以上就是关于回族的风俗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回族的风俗有哪些、回族人长相特点是什么呢、回族人的禁忌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3073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