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艺术特点

云冈石窟艺术特点,第1张

晚期石窟

北魏(494年)迁都洛阳后,虽然云冈石窟的大规模开凿活动停止了,但开凿石窟造像之风却在中下层民众中蔓延开来。亲贵官员、中下层官员和城民信徒充分利用平城老技艺,在云冈挖掘了大量中小型窑洞。小窟龛的开凿一直持续到孝明郑光五年(524),平城担任此时,大窟数量减少,中小窟自东向西布满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西部,还包括第4窟、第14窟、第15窟、第11窟西崖上的小龛。大约有200个中小型洞穴。洞穴大多以单个洞穴的形式出现,而不是群体。

雕像题材多为佛宝或弥勒佛在上,佛在下。而佛像又细,长颈,窄肩,剪下来。这种造像是北魏后期“汉化”改革后出现的“秀骨清象”的清新淡雅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的显著特征。这种特征和风格在北魏龙门石窟中也有所表现,对中国石窟寺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骨骼清晰的佛像特征

20世纪60年代以来,山东博兴、无棣、诸城、青州、昌邑、惠民等地出土了近千尊佛教石像和100多尊金铜像。从北魏到东魏、北齐、隋朝、唐朝到北宋,时间跨度达到500多年。它的数量、质量和独特风格奠定了山东作为中国东部佛教艺术中心的地位。尤为难得的是,东魏北齐出土的许多作品都富有地方特色,弥补了这方面资料的不足。由于青州位于佛教发展的两大板块之间,其风格的演变为研究佛教艺术在中国南北的传播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青州地处南北两大佛教文化板块之间,但受南朝影响更大,这与古代青州与南朝之间的政治渊源有关。东晋十六国后期青州属南燕。东晋五年,刘雨桐率军攻南燕。六年后,青州进入东晋版图,刘崧紧随其后。北魏黄兴三年,魏攻取东阳,青州由南朝纳入北朝。青州被东晋和南朝统治了近60年。属于北魏不久,孝文帝改制,他在努力模仿南朝的文物。北魏占领青州后,将那里的百姓迁到代县称为“平其民”,重用名士协助政权重组。在南朝文化向北方传播的过程中,崔光、刘芳、崔秀、方景贤等。是杰出的表演者。此外,北朝的官员也与南朝有着频繁的往来。仅孝文帝太和年间,北方使臣南下就达十余次。此后,青州不断受到南朝文化的影响。

第一阶段为北魏末年以前,风格与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秀骨清象”大体一致。有许多幕后雕像,并强调服装的描绘。佛陀的衣服是紧身胸衣腰带的形式,右领翻领搭在左肘上,两边的下摆都是展开的。

第二个阶段是东魏时期,圆形雕塑增多,佛像的体形变大,从注重对服饰的刻画转向对人体形状的表现。佛衣在北魏由重变轻,穿衣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右领领从左肘抬高到左肩,胸前的点缀依然保留,佛衣下摆有所克制。菩萨花圈、摆件逐渐增多。

第三阶段,在东魏的基础上,北齐佛像更为突出,很少或不雕刻佛衣,全身有方格花纹,并有人物肖像。佛陀的衣服是这样穿的,右领翻领搭在左肩上,收紧到背后,形成一个小圆领,下摆两边垂直贴合。佛的发髻较低,宝冠较高,菩萨的饰品进一步增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tour/29432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6
下一篇 2022-06-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