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寺第三窟,公元471-494年
云冈最大的洞穴,原设计为大型宝塔洞,北魏时未建成。洞崖外曾有木亭,如今只剩下上排12个梁洞,可见当年的佛亭是一个宽达十一开间的巨制。上桌两端各有一座三层方塔,两塔之间开有两扇明窗。明亮的窗户之间有一个大厅状的洞室,主像雕刻成弥勒佛。洞北壁雕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趋势菩萨三尊,即“西方三贤”。阿弥陀佛主高10米,仰卧而坐,脸圆而丰满,神态超然。菩萨两侧佩戴珍贵的皇冠,精致庄严。关于其雕刻年代,目前有北魏、隋、唐、辽四种说法,多从雕刻的艺术风格推断。石窟中留下的岩石遗迹是了解古代石窟挖掘方法的珍贵资料。
佛塔的演变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它所代表的深层含义也在不断变化。在印度,这座佛塔纪念高贵的苔莎和文化英雄乔达摩佛的涅槃。所以西印度智提洞的佛塔设计为圆形葬。基齐尔中央柱洞的佛塔呈蘑菇状,佛塔正面雕刻有壁龛,因为坟墓是死者的房子,佛是“神”。至此,塔的社会功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从纪念死者的象征转变为崇拜上帝的象征。佛从“圣人”变成了“神”。在中国文化中,释迦牟尼被视为全能之神。所以中原北部的寺院石窟中的中央塔采用高大的塔形建筑,是外来石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寓意着对权利和命运的保护。塔周围有佛龛,表明佛陀完成了从圣人到神的转变。
不同文化圈的塔和庙有很大的差异性和地域性。印度的西奇蒂洞穴是神庙洞穴的原型;龟兹中柱石窟可视为印度与中原北部宝塔石窟之间的媒介形式。中原北部的宝塔洞是中国的宝塔洞。三大文化圈的支提石窟分别代表了印度、新疆和中原北部三种不同形态的宝塔石窟。这三个地区的宝塔石窟建造历史可以看作是佛教石窟发展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