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的形成

云冈石窟的形成,第1张

第七窟(西方第一佛窟)

公元471年至494年

7、8号窟是云冈最早的双窟。洞内有前室和后室,主室平面为横长方形。石窟中的雕像相互交融,东西方文化最灿烂的碰撞与交融就发生在这里。第七窟开窗的两面墙是比丘树下的禅定像。北壁上壁大龛正中为弥勒佛,两侧佛像斜倚,下层佛祖释迦牟尼、多宝并排而坐。南墙上长方形帘龛,六高髻撑天半跪面,端静清丽,风韵婉约。被誉为“云冈六美”,是融合东方元素的西域造像佳作。洞顶仿木结构建筑中的平棋沉箱,24对飞天围着盛开的荷花翩翩起舞。

第八窟(佛莱洞)

公元471年至494年

骑孔雀的罗田鸠山,刻在洞门西侧。他有五个头,六只胳膊,看起来像个男孩,蜷曲着微笑,手里拿着太阳和月亮,拿着弓箭,左手拿着一只斑鸠当胸。它有丰富的异国风情。在山的东侧,骑着圣牛的摩埃之首罗田,三头八臂,圆脸,两边尖帽,一臂叉腰,一耳在手,其余的手臂或持日月,或持弓箭,或赐愿。多臂神像起源于古印度,最初是婆罗门神。这组造像是云冈石窟特有的,反映了早期佛教的特点。

佛教中的信佛被大乘佛教进一步神化,确立了三体佛、三生佛的概念。认为每一个佛都有三个身:法身、报身、报身。三佛是指我们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未来都有佛,弥勒佛就是未来的佛。

弥勒佛出生于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庭,原本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因为预言他会在释迦牟尼之后成佛,所以他在释迦牟尼之前就死了,出生在窦律寺的弥勒佛内院,在那里等待下辈子成为人间的佛。

弥勒在中国有很高的知名度,形成弥勒信仰,影响很大。早在汉代,弥勒佛的佛经就被大量翻译成中文。弥勒佛在民间广为信仰。西秦时期(4-5世纪),甘肃省炳灵寺石窟绘有弥勒佛像。早期的弥勒佛是根据弥勒佛经和弥勒佛经绘制和雕刻的。有两种形象:菩萨和佛。根据弥勒佛经,弥勒佛的形象是菩萨,说明弥勒佛的佛性生兜引天至天。其特点是弥勒佛身着菩萨装,双脚交叉而坐,然后左脚下垂,右腿屈曲,右手托腮,称为“半瘫思维像”。这是弥勒菩萨在兜里等下辈子的场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tour/29442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6
下一篇 2022-06-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