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穿节是什么节日,天穿节是什么意思

天穿节是什么节日,天穿节是什么意思,第1张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岁月长河里也产生了数不胜数的民族文化瑰宝, 传统节日 算是其中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节日一般都是法定放假的那些日子,除此之外也知道妇女节、儿童节、情人节等。其实有些传统节日我们可能都没听说过,但是仍然被保留着,比如天穿节。

天穿节,汉族传统节日,但时至今日,天穿日传统仅在客家人中普遍留存。

节日时间各地略有差异,有正月初七、十九、二十、二十三日不定。作为汉族民间纪念女娲补天拯救人类的纪念日,也是古代人们期盼风调雨顺、万物欣荣、农业丰收和安乐和平的节日。在汉族民俗节日中,唯一由家庭主妇担纲祭祀的民俗节日,体现了古代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自宋代以后,关于天穿节的记载逐渐减少了。

天穿节是元宵之后的第一个汉族传统节日,时间有正月初十、二十、二十三、二十五等几种说法,以正月二十为多。天穿节又叫补天节,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传说正月二十日,女娲从昆仑山炼出五色石补天,这个神话出自《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苍天补,四极正;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各地天穿日:

广东

在广东梅州、惠州等地,家家户户男女老少这日都放下手中的农活,忙里偷闲,充分享受休闲的节日。天穿日是休假日,不管家中贫富与否,必须在天穿日休息一天。如果有不懂事的年轻人在这一天去干活,是会被长辈责骂的,说是干的活不够补天穿,下田后会遇天旱。

天穿日这天,客家地区有许多特别的习俗,比如说煎饼补天穿、天穿射箭、甜粄扎针等。客家人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要蒸甜粄,而甜粄不能在元宵节前就吃完,必须留有一部分的甜粄到天穿日用。天穿日早上,家里的妇女、老人会早早起来煎甜粄,甜粄煎好后,家里人都不能吃,而是拿着煎好的甜粄到房屋里有墙缝、钉眼的地方抹上一点甜粄,祈求新的一年美美满满,风调雨顺。据古代诗歌载录,天穿日煎粄补天穿的习俗早有描述。苏轼有诗句一枚煎粄补天穿,正是描写客家人过天穿日的情形。除了煎甜粄补天穿外,客家地区的农村还有在甜粄或者煎丸上插针线的做法,这也是补天穿。虽然村民不在煎丸、甜板上插针线,但天穿日吃甜板、煎丸的习俗仍旧尚存。总而言之,过天穿节日是客家人对新年的美好愿望。

台湾

台湾称正月廿天穿日为全省客家日。

在台湾新竹等客家人聚居地,每年都有隆重的天穿日庆祝活动,活动内容通常包括传统客家男女对唱歌曲、客家小戏表演、客家流行音乐演出,或制作千斤甜粄等。如新竹县曾在横山乡大山背客家人文生态馆举行过女娲补天天穿日客家日樱花季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参加。海峡两岸共庆天穿日的活动也时有举办,如龙岩永定客家土楼艺术团曾在此节日赴台湾表演节目。

本来精通面食的客家人从中原地区万里迢迢迁徙到南方后把全部的面食制作技艺发挥到了米制品上,成为公认制作米食的专家,“粄”是客家人用来称呼米制品的专有名词,客家话保留了很多汉族中原地区的古音,“粄”在古书中也写作“䉽、䬳”,自以为和我们常用的“饭”字同源。

客家称为“粄”的食品非常多,常见的随便数数,都有“萝卜粄”,“艾粄”,“捆粄”,”红粄”,“发粄”“甜粄”“粄条汤”“炒粄”等等,实在是每个客家聚居地都有自己的特制粄食,有机会整理一下,再向各位看官汇报

这里先只介绍一下,流行于广东梅州地区的客家小食“老鼠粄”,可别以为这道小食跟真正的老鼠有什么联系,只是因为长长的米粉外形特别向老鼠尾巴,因而得名。

做法用粘米,以冷水浸几小时后,后磨成粉,然后加开水拌揉搓成团,把米粉团子用有孔眼的擦板来擦如锅中形成一根根形状像老鼠尾巴一样的米粉,每一根大约十余公分左右,这种做法和现在西北地区的饸饹的做法还有几分相似呢。台湾地区流行的米苔目就源于这种老鼠粄。

老鼠粄锅中煮熟捞起,加入油盐,葱花,肉碎等,吃起来香口异常。配上枸杞叶汤更是妙。说它是小食是因为,早年客家人多聚居于山区,以勤奋著称,常常是需要干重货的,这种米制品并不耐饥,是不能作为正餐食用的,只是作为早餐或者平时的解馋的小食来吃。

客家的妇女是劳动妇女的典型,她们大都刻苦耐劳心灵手巧,不仅会织布做衣服、种田唱山歌,最厉害的还是她们都会做客家的传统小吃,这些小吃风味独特十分受客家人的喜爱。那么大家知道客家有哪些不得不吃的小吃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客家菜文化,去看看客家人的传统小吃吧。

一、甜粄

糯米粉为主,粘米粉适量,于大盆中加糖(分为黄糖和白糖)揉搓成米团;大铁锅中铺上芭蕉叶,将米团放入蒸至竹筷插入不粘为熟透,然后用刀切成正方形,食时再切成小薄片,可冷食、蒸、油煎、油炸。

二、煎堆

糯米粉为主,粘米粉适量,于大盆中加糖、加热水(分为黄糖和白糖)揉搓成米团;将糯米粉团揉圆,压平,包入炒熟的花生、白糖和芝麻做成的馅,也可以无馅,将粉团在芝麻粒上来回滚动蘸上芝麻;将煎堆放进热油中,边炸边用筷子翻动,使之均匀受热,炸至金**时捞起。

三、油角

将面粉加上水和若干个鸡蛋,揉搓至有韧性为止,取出一小团面团,用檊面棒碾轧成薄薄的面皮,用圆型小器皿,在没有专用的包油角器皿以前,我们都是用镀锌铁制的大电筒的两头做“盖”,在面皮上用力一盖,盖成约三四厘米直径的圆面片;把炒熟的花生米碾碎,加入白糖、炒熟的芝麻,再加入椰丝,掺匀作为馅。在圆面片内放进馅包成半月型角子,沿边捏紧并扭上花纹,最后放进油锅里炸成金**。

三、艾粄、药粄、粟粄、红粄

糯米粉为主,粘米粉适量,加入捣烂成糊状的艾草、加糖、加水揉搓成米团,将糯米粉团揉圆,压平,用模具印花,放于大铁锅中铺上芭蕉叶,蒸熟。药粄的做法与艾粄相同,加入七种草药,如鸡屎藤、苎叶、山苍树叶、白头翁、苍耳草,茅根等,有消食健胃,去暑除湿的作用。在糯米中加入蒸熟的蕃薯或山芋等可做成各类甜饼,加入粟粉可做成粟粄。客家人遇办喜事大都会打红粄,用来祭拜、回礼,红粄一般是用红麴染色,有粉红和深红两种颜色。

四、萝卜粄、葱油饼

糯米粉为主,粘米粉适量,把萝卜刨成丝,加入猪肉丁、葱,放少许盐,装入浅底盘子中蒸熟,或调成米糊状油煎均可。发酵面粉或糯米粉调成米糊状加入香葱、盐,便可做成香葱薄饼。用擀面杖将面皮擀得薄如纸,锅内放一点点油烙至两面金黄,烙出来的葱油饼不油不腻,又香又脆。

五、酿粄

糯米粉为主,粘米粉适量,加热水和成团,压扁,再把馅料放进去;馅料的种类很多(所有的材料都要切成丁):猪肉、青菜(葱、韭菜、大白菜、豆角等)馅;猪肉、香菇、豆腐干馅;猪肉、萝卜干馅;花生米、白糖、芝麻馅。馅料可以是生的,也可以放调料炒至七八成熟,不能太熟,因为还要用油煎或蒸熟后再放油煎。

六、发粄

发粄是客家人过年过节常吃的糕点,好多人早餐也喜欢吃。它是经过发酵的,粄面从碗里隆起来,会出现裂缝,客家人称之为“笑”,越“笑”越好。

七、仙人粄

仙人粄又称“凉粉粄”,有降温解暑之功,在“仙人粄”中调入蜂蜜或白糖,再洒上点,吃的时候嚼着白糖会沙沙作响,和着仙人粄和香蕉露特别的味道。

八、豆腐花

豆腐花有浓浓的豆香味,拌上蜂蜜或糖油相当的嫩滑可口,做法是用豆浆机先打好豆浆,石膏粉加适量水调均匀,豆浆煮好后直接冲进去,略搅拌,静置5至15分钟待豆腐花凝固即可。

1、客家哭嫁

女方从迎亲前一天晚上便开始哭嫁。当男方迎亲队伍的花轿到达女方家厅堂时,那唢呐声声,锣鼓阵阵,无形中便催哭了姑娘母女,这时产生第一次哭嫁。第二天拂晓时,姑娘由姑、姐或兄、嫂梳妆打扮,谓之“开容”,准备出嫁,这时产生第二次哭嫁。早宴后,当姑娘蒙上红头巾等待上轿时,这时产生第三次哭嫁。

哭嫁时,首先是母女对哭,也有姑姐兄嫂和邻里亲戚陪哭。哭者和陪哭者都拿着手绢,坐在床沿或椅子上,母女两人一仰一俯地对哭,其他伙伴则低声哭泣。等到上花轿时,哭嫁便到达高潮。这时,不但要高声哭,而且还要边哭边唱。真是哭声一片,令人感动。

2、遮伞习俗

三明境域客家女出嫁时要头遮一把伞,因客家方言“伞”与“产”谐音,遮伞意为新娘会传宗接代;迎娶方则要在门前挂一个米筛,因客家人把米筛视为“千里眼神”,用它挡在门口,能够看透新娘一路是否碰到邪魔,并把它们拒之门外。

3、客家春节

百节年为首,过年一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崇尚传统的客家,围龙屋里的春节更有着一番浓郁的亲情。 客家人过春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正月初一至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4、客家山歌节

客家山歌节是台湾竹东地区客家人民间节日。每年正月二十日举行。这一天,新竹、苗栗等地的客家人,都要到新竹县的行东参加盛大的客家山歌大会。远在外地经商谋生的客家乡亲,也会不辞千里赶来参加。

赛歌会上,分老山歌组、长大街组、山歌仔组、平调组、男女对歌组和少年组进行。对歌开始,台上歌声嘹亮,响遏行云;台下万头攒动,兴致勃勃。对歌从早上开始,一直延续到深夜。每年举行,风雨无辍。

5、客家还花炮

客家“烧花炮”即流行于桂、湘、鄂、渝、黔等省侗族、壮族、仫佬族等民族中的“抢花炮”活动。上述地区的“抢花炮”活动源自广东东江流域、西江流域,尤以广西三江梅林侗族“二月二”抢花炮、广西武鸣壮族“三月三”抢花炮最为著名。《广西通志·体育志》载曰:“抢花炮流行壮、侗、仫佬、汉等民族中,以每年二月二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镇和古宜镇举行的最为热烈。”“

抢花炮起源于广东。明嘉靖年间由商人带到黔湘桂毗邻的侗族聚居区,它一经和侗族同胞的生活结合,便植根于这块土地上,世代相传,历久不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客家

客家风俗

1、对歌

以前客家人主要的娱乐生活就是唱山歌,客家山歌用有几种基本因定的内典调腔版,但内容极丰富,有叙事或对话式,更多的是情歌对唱,当然也有俏皮逗乐,男女刁搔的歌,任由发挥,即兴而创,因此,客家山歌一般都是在山间劳作时,为放松情绪、排除疲劳时才唱的,故称山歌。在莽莽的大山中,常常是不见人影,但闻歌声,男腔女调,尽情放歌,山风飘送,山高水远,无边无际,十分引人。

2、捡等路

客家人走亲访友、特别妇女回娘家,都会准备些礼物,一般都自产的瓜果或自制米粄、发糕、鸡蛋之类的东西,方言称“等路”,谁家有人客来,左邻右舍,特别是孩子,都会跑过捡“等路”,那热闹的场面洋溢着暖暖的情意。

3、慈母点灯

“瘦地种松柏,家贫子读书”,客家人历来尚读,认为读书是最好的出路,就是再穷再苦,都要缴(供)女子读书,父母心意,如灯盏之辉,尽管微暗、也要照亮孩子的前程。

4、土地•母亲

“娶妻当娶客家女”质朴善良,勤劳俭节的客家妇女,具有泥土一般柔韧的性格和温暖的母性,象土地一样孕育万千生命的逢勃。千百年来,她们辛勤的耕耘着每一寸希望,为客家族群和客家文化的兴起发展真正起到了半边天的作用。

5、戽水

客家人也敬神,还奉起了“田头伯公”(客家崇信伯公神灵),但天不下雨,求也没用,河水也不会自己上岸,她们最相信的还是自己的双手。

6、月光光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月光光、照四方,船来等、轿来扛……”千百年来,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客家童谣,在皓白的月光下传唱,歌声像故乡流淌的溪水,浸润了多少童年的心。

7、讲古

阿公的“讲古”里,总是有说不完的故事,讲祖上迁徙的传说,祠堂前竖立的功名,也讲才子宋湘、李文古和三斤狗的故事,更讲劝人向上,为人处事的道理。

8、端猪红

客家人有很多习俗都能体现“和亲睦邻”的观念,端猪红便是一例。不管谁家杀猪(是件大好事),主家都会把一碗碗香喷喷的猪红分送给同屋的左邻右舍,然后请各家的长者前来吃顿饭,于是大家都能分享到哪种快乐,十分惬意。

9、燕子入屋家有福

老古言语道:“燕子入屋家有福,捅燕窝、伤燕子会遭衰运”不管这话是否迷信,反正历来都很管用。可见生态保护是客家人古来有之的观念。

10、偿酒

闻名瑕珎的客家娘酒,其制作工艺也很特别,其中最后一道叫“炽酒”,将娘酒原瓮置于露天空地上,在其周围点燃谷糠、锯末等燃料,用这种文火烤炽的酒既可去除湿气,又可使娘酒更加香醇,酒炽好后,主家都要当场开瓮打酒,请左邻右舍,尤其特别是有经验的长者过来“偿酒”,希望在大家的品评中学到更多。

11、补锅头

客家人节俭,锅破了,补补再用,于是就有了“补锅头”的行业。补锅人很辛苦,风风雨雨,走村串户,起炉火,推风箱,满面汗水,锅底煤灰一抹黑,好在大家都热情,倒茶水、送米菜,连小仔子(小孩)都搬椅搬凳,补锅师傅也“会出门”千恩万谢,伯姆长、大嫂短,嘴巴甜,手艺更好,补的锅平又滑,炒起菜来唔(不)挡铲(锅铲)。

12、放车筒

围龙老屋门口有一个水塘,细仔子(孩子)们常往水塘“放车筒”,截一段麻竹来,捅穿竹节,唯留一底,往里放些蚯蚓,然后沉进塘底用石头压住,几天后再捞起来往簸箕里哗啦啦一倒,哇,什么滑哥(塘虱)、虾公老蟹、黄鳝鲫鱼等活蹦乱跳,十分喜人。

13、砻谷

要将谷子变成米,就要去砻谷。砻是客家一种传统的粮食脱壳工具,由竹丝编形、内填红土夯实,上面旋转的为盘,固定的为座,交接处多有竹齿,用以碎谷脱壳,使用时以长木勾推转可省力,速度宜快勿慢,可使谷壳分离匀称、米粒不碎,故有快砻之说。

14、放米

要使谷糠与米粒分离出来,就要放米,“放米”的工具叫风车,纯木质结构,利用手摇风力原理去除尘土和谷糠的粮食净化工具,风车的前斗出精谷(或米)、二斗出瘪谷(或糠)、尾口出尘土杂碎之物,分类有序。

15、磨豆腐

客家人逢年过节都要蒸粄磨豆腐,这些都离不开石磨,石磨是用麻石刻置而成的粮食碾磨工具,外形原理与砻相似,主要用于磨浆,著名的客家豆腐和发粄、味窖粄就是这样磨出来的。与砻一样,使用时配用木勾可省力,而速度则宜慢勿快,磨出的豆浆或米浆才细嫩滑腻。

16、踏粄

碓是客家传统的一种舂米工具,木质结架,末端有一石臼,装盛粮食,碓头包铁,另一端是踏板,上有扶架,使用时可扶手,配合脚用力踩踏,就这样利用杠杆原理舂米成粉,客家人过年必备的甜粄(年糕)就是这样打置出来的。

客家地区还存在二次葬的风俗,客家人重视风水,风水师在客家地区也非常吃香,客家人认为人死后应该选一个风水宝地,对于死者是出于敬意,还能给子孙们带来好运。因此死者死后的纪几年时间,家里人便会请风水先生找到宝地,再实行第二次葬。还有一种说法,客家人并非本地人,死后不愿葬于他乡,于是便将骨灰拿回当地进行二次葬。也有写客家地区没有二次葬的风俗。

客家人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天穿节、石城灯会、赖公庙会、赣南客家匾额习俗、寻乌客家迎故事等。

1、天穿节

天穿节客家人称之为“天穿日”,是客家地区一个传统民俗节日。客家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过了“天穿”才算过完新年。庆祝“天穿日”客家人有煎饼“补天穿”、天穿射箭、甜粄扎针等主要习俗,用来纪念这一传承已久的农历节日。

2、石城灯会

石城灯会是融灯彩、舞蹈、音乐于一体的客家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主要流传于赣州市石城县各乡镇。石城方言中灯、丁同音,舞灯有祝愿人丁兴旺、庆祝吉祥之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起,民间自发组织游村串户舞灯为戏,直至元宵“谢灯”为止。

3、赖公庙会

赖公庙会在会昌民间流传甚广,会昌城乡每年农历七月初六定为庆祝赖公诞辰,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农历七月初五至初八。庙会以祭祀娱神为主题,活动内容主要有祭神祈福、游神、娱神活动、品尝客家小吃等。

4、赣南客家匾额习俗

赣南客家匾额习俗随中原士族迁徙赣南而逐渐形成,遍布会昌、上犹、于都等赣南各县,其中尤以会昌县的匾额习俗最具代表性。赣南世称“客家摇篮”,南迁而来的中原世族大姓选择聚族而居,为团结宗亲、适应环境、抵御外侮,每个村落建造了规模不同的姓氏宗祠、族祠,并悬挂堂匾、功德匾、寿匾等匾额。

5、寻乌客家迎故事

寻乌客家迎故事以南桥为代表性的“迎故事”习俗中的“闹埸日”“请神、迎故事、安神”“送龙日”三个花节,呈现出的客家文化中重信义、信孝悌、重名节等为人处世的道德价值观念,并以客家文化独有稳定的客家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深入民意。

以上就是关于天穿节是什么节日,天穿节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天穿节是什么节日,天穿节是什么意思、一菜一谈 客家小食“老鼠粄”、不得不吃的客家菜小吃都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1738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