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讲客家话的有多少人

广东讲客家话的有多少人,第1张

白话文的主流是广府人,客家人说客家话。当然客家人也经常说白话。

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广东的三个民族:广府人、潮汕人、客家人。

这三个民族都是广东省的外地人,不是广东本地人。广东本地人是百越人,这三个民族都是从中原迁徙过来的。只是搬过来的时间有早有晚。

先说这个广府人。广东人其实就是大家提到的广东第一印象的广东人。他们说粤语,主要活动区域是广州三角。港澳也有很多广东人。

历史上,广东肇庆一般被认为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肇庆是一座历史名城。段燕的事大家都知道。包公是那里的一名官员。还有美丽的七星岩。不过,我在这里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去了之后,不需要买门票,把门票钱省下来,然后在外面租一辆自行车,绕着这个景区外围走20公里左右。你看到的风景也很美。

从肇庆开始,广东、佛山是广府人为主的地方。港澳是他们走向世界的地方。

那么,广府人是谁呢?

其实他们也是中原移民,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当时秦始皇夷平岭南,派了几十万军队,很多人移居到这里。与岭南地区的百越人融合,形成广府人。但在这个整合中,中原人只是配角,百越才是主体。按照现在的分析,广府人在基因上更接近广西壮族人,而壮族人,我们都知道,其实是岭南的原住民百越人。

再说说潮汕人。

潮汕人主要生活在潮汕地区,他们的方言与广东的白话不同。潮汕方言非常接近秦汉魏晋时期的古汉语。很明显,他们是从秦汉魏晋时期搬过来的。但据考证,他们迁入的时间更长。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中原人从福建迁到这里。潮汕地区有一片潮汕平原,是广东第二大平原。他们来的早,当然占了好位置。这和后面的客家人不一样,客家人来的最晚,所以他们来的时候,好田都没了,只好去梅州这些山区。

秦始皇远征岭南,也是潮汕人的大迁徙。但是和广府人不一样。广府人以百越人为主,潮汕人以中原人为主。基因分析,潮汕人是太行山区最接近汉族的人。

现在全世界大概有3000万潮汕人,很有意思。潮汕人分为三个群体,1000万生活在潮汕地区,1000万在全国各地,1000万在海外。所以有“广东有一个潮汕,海里有一个潮汕,海外有一个潮汕”的说法。这说明潮汕人爱在外面打架,因为爱口头打架,所以被称为东方犹太人。

潮汕地区是中国传统的富人区。最早是从福建搬过来的。宋元时期,很多福建人在潮州做官,做官后举家搬迁。当然,那些福建人也是从中原迁来的。

在潮汕,地理环境其实不好,地少人多,还有台风,三面环山。

这就使得潮汕人要想生存就必须出去谋生。从宋朝到现在,潮汕人一直在寻找生路。所以有很多商家。

到现在,潮汕的土豪还真不少,国内也不少,比如国美老板黄光裕,要你充q币的麻秋鹅,TCL老板李东生。还有超人李嘉诚、加多宝老板史等等。

潮汕圈有句流行语。他们不羡慕深圳,因为深圳是他们建的。虽然这有点夸张,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影子。

深圳有三百万潮汕人,可能是最大的族群,很多都是做生意的。深圳也是潮汕的第二故乡,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发展的机会。比如前面提到的马花藤,宝能集团的姚振华,七天连锁酒店的尼古拉斯,星河地产的黄楚龙,茅野集团的黄茂如。这些都是大老板,也有小生意,比如菜市场,茶叶市场。

别小看他们的收入,说不定他们也有几千万的身家。大家都听说过北京卖蛋糕一个月收入几十万。

潮汕最有特色的就是抱团。一个人要做一件大事,很多老乡都来帮忙。所以潮汕商圈常有蛇吞象的壮举。看似没有实力拿下,但钱却是凭空而来,如潮水般涌来,背后是潮州商帮的支持。

最后说一下客家人。

客家人呈现出多客运动的现象。开始也可以追溯到秦始皇开岭南的历史,但最重要的开始还是西晋、五大野花和中原南渡。他们首先搬到了长江以南。唐朝天下大乱,南方不可靠。再往南移到福建或江西。南宋时,元朝再次执政,客家人再次迁徙,最终到达梅州。这时,客家人才正式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族群。

所以,并不是所有从中原南迁的人都是客家人,只有经过这么多次从江西南或福建南迁的人才算客家人。

梅州也成为了客家人的故乡。梅州、惠州、赣州、汀州被称为“客家四州”。其中以梅州客家最多。

现在有5000多万客家人,其中1000多万在海外,也是一个非常勤劳的族群。

最后,在很久以前,尤其是清朝末年,当地人和游客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双方是第一居民和第二居民,比如广府人和客家人。主要是争夺资源,争取生存空,而清政府是小政府,农村基本靠自治。所以治安靠自己,所以南方很多建筑都是碉堡形式,比如客家围屋。

还有开平的塔等等。

其实这些都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房东和客人的纠纷最后谁赢谁输很难说,但是大家都发现,这块蛋糕永远都是那么大,没有人会是真正的赢家。与其内斗,不如外开。所以,近代以来,很多客家人,潮汕人,甚至广府人,漂洋过海,出国寻找生存的机会。

当然现在是文明社会,没有族群间的争斗,大家更加合作,一起探索未来。

至于白话,以前有一种说法,粤语几乎是通用语的标准。

以前有个说法,民国成立的时候,大家开会选官方语言。广东成员和北方成员就演讲的选择发生了争执。一方想选北京话,一方想选粤语。选了北京话的以为普通话就是北京话。每个人都说了很长时间,所以他们很熟悉它。主张粤语的人认为,海外华人讲普通话,粤语保留了古汉语的发音特点,用粤语读古诗更有特色。

最终两党投票,票数相同。

我该怎么办?

这时,孙中山站了起来。他从大局出发,以理服人,以情服人,与粤语立委对话,进而投票支持北京话,结束了国语之争。

看到这里,脑通先生擦了擦汗。虽然脑通先生说的是蹩脚的北京话,但他根本听不懂粤语。

但是等等,真的是这样吗?

从当时的形式来看,广东立委真的能和北方立委抗衡吗?

从辛亥革命开始,满清退位,袁世凯与革命派达成协议,袁世凯建立北洋政府。他在北京就是不动。议会基本上是袁世凯控制的。孙中山先生带着他的一些下属到中国来修铁路(虽然最后一公里没有修完)。他怎么能管好这个国语呢?

而且袁世凯本人就是河南人。他为什么不推荐河南话?河南话多好,中原之声。不,你在做什么?听起来多刺激啊!

于是,脑通老师又查了一下,找到了另一个版本,不是河南话vs北京话,而是四川话vs北京话。

建国的时候,当时的川渝父老并没有给北方父老让路。当他们投票给通用方言的时候,粤语和北京话的票数再次持平(我为什么要再说一遍?).这时,另一个人站了起来。毛主席从大局出发...,奇怪的是毛主席没有推荐湖南话,而是推荐北京话。要是湖南话好就好了,现在就没人说脑通老师常用词不标准了。

后来,脑通老师用陕西话、山东话、江苏话等等听故事。

可想而知,这是一个网络笑话,不能信。

事实上,在国民政府成立之初,确实存在共同语之争,但不是北京话PK其他方言,而是北京话与“老国音”之争。什么是老民族口音?就是在北京话的基础上做一些修改(修改方法省略,脑洞老师看不懂)。反正就是丰富北京话的发音。然后你可以朗读中国传统的诗句,比如诗歌。

纯正的北京话是读不出押韵的。有这样一个故事:当一位著名的学者傅斯年到达北京时,他说了一口非常流利的北京电影。结果回到家就被家里人骂,说他说的是“一个老妈子说的话”。当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从北方聘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于是,北方先生开始讲京片子,把赵福吓得大惊失色,马上开除了他。幸好我没学京派电影,否则赵元任可能不会成为语言学家。

1913年,旧民族口音得到证实。但是后期推广的效果很差。因为发音是时间的沉淀,不能强行推广。大清国这么多年,人们都说北京片习以为常了,但是硬塞点东西进去就觉得别扭。因此,1932年,国民政府正式宣布采用地道的北京话作为通用方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3609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7
下一篇 2022-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