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97亚洲金融风暴的原因

掀起97亚洲金融风暴的原因,第1张

亚洲金融危机作为一个重大的经济现象,其背景和起因可以看作是一个多种因素的集合,它包括自身状况与外部环境、经济运行方式与经济结构、经济体制与制度等。

金融资本从70年初石油危机后逐渐活跃起来。在其不断壮大的过程中不断制造全球性金融动荡,并是危机快速扩大的主要媒介。80年代初的拉美债务危机,90年代初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年墨西哥汇率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最近的南美金融危机,每次都令人震惊地表现了国际金融资本的巨大破坏力。尽管各国经济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对策,不少国家也努力加强资本管制,但是总体而言这些努力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二:

一是国际游资数额远超实质经济规模,而它们必然要通过运转满足投资和回报的需要,有人认为它们可以给正常的投资、生产和贸易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这个作用当然是有的,但是可惜这些资金并不完全固定在实质经济活动中,而是投入到回报率更高的有价证券和衍生工具上。而且,当投资、生产、贸易的比较回报率发生变化时,它们经常借助有价证券和衍生工具的买卖随时撤离、投入。引起实质经济资金供求的频繁波动,引起汇率和利率的连锁反应。而庞大的国际游资可以左右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区经济的起落,一国政府、中央银行甚至本国资金无法抵挡它们带来的震荡效应。这些巨大的资本被少数金融机构所掌握,他们大多扎根于发达国家,并凭借本土市场庞大的资金规模,很容易带动和主导国际资本的流向。随着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开放,以及经济股份化、泡沫化趋势加强,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也进入国际金融市场,部分成为国际游资,这个金融因素虽不与实质经济周期相一致,却有足够力量扭曲实质经济周期。

其二,除了外部因素外,自身状况也是个问题。以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为例,当时全球生产力过剩,特别是初级产品加工业。而东南亚正是出口导向型经济,而且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周期的缩短,使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大为缩短。在空前和平状况下,到了90年代后期(上世纪),无论哪种行业在全球基本上形成了生产力过剩的局面,而东南亚正是以生产力过剩最为严重的加工业作为支柱,是全球最急需结构调整的脆弱的一环。

97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在这两个大背景下发生的。在东南亚爆发危机,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实际上拉美、东欧也有类似的问题,但因为东欧拉美的宏观经济状况、外贸表现不及东南亚,所以国际金融资本选择了在过去30年中积累了大量财富的东南亚。(一句话,嫌拉美、东欧穷,没油水)

金融环境变化使东南亚原有的金融转换机制出现严重问题。东南亚原有的体制是银行高储率--对企业大量贷款--企业高负债。别看"债"字当头,在封闭的体制和政府银行经营下,这是一种极稳定的金融转换机制。但90年代中期东南亚地区金融市场逐渐开放。在引进外资的同时,本国资本也向国际流动。外资通常只进行投机性投资,而非准股权性贷款式投资。而本国储蓄也在国际或国内金融市场上找到更高回报的投资(泡沫之中的股市和房地产),或更稳妥的海外投资(如美国的国库券)。在这样看好当地经济发展时,外资大举涌入,造成该国或地区经济泡沫化;一旦风吹草动,外、内资大举撤退,而还没有从高负债模式中解脱出来的当地企业财务出现巨大困难,股价一落千丈,经济实力大幅度衰退。

另外,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对外政策有所改变,开始抑制东南亚,以避免其过快发展威胁到自已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具体的多少是没有人去做统计的啦,即使有统计,我们小百姓也不会知道的,这涉及到国家的安全,不过我这有一组金融风暴形成的信息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的加快,各国经济关联的紧密,经济循环速度的加快,一个国家开始出现引发的金融危机,很快便可以波及到另一个国家,并形成一场大范围的金融风暴。

1997年,一场空前的金融风暴席卷了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这场风暴中,受灾国难以计数的企业破产倒闭,仅以韩国为例,在1997年短短的一年当中,全国前50位大财阀就有14家在风暴中破产,775家上市公司有50家倒闭,而其中小企业的破产数量更是高达15000余家。

从整体来看,在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国民的工资收入普遍下降了10%到20%的水平,而通货膨胀使国内物价普遍上升了20%到50%,此消彼长,使得这些国家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降幅平均超过了30%,随着严重的经济不稳定的出现,很多国家出现了的政治不稳定和社会不稳定。

这场金融风暴,起源于泰国。当时,一部分国际炒家已经看到了泰国经济的虚弱。泰国政府借了大量的外债,短期的热钱大量留入泰国,去追逐泰国房地产市场中迅速膨胀的财富,尤其是更多的人把钱投到了股市。国际炒家已经看准了泰国经济中出现了重大隐患,很难抵御大规模的持续金融攻击。于是,他们首先在汇市上发难,因为一个开放性国家,它的币值是否稳定,直接影响到国民对本国经济的信心。国际炒家采取了利用成倍放大的金融杠杆工具,他们大量从泰国银行手中借入泰铢,反手又在汇市交易中大量抛售泰铢,迫使泰国政府为了维持泰铢汇率的稳定,不得不动用手中的美元储备承接泰铢的抛盘。结果,泰国政府本就不多的美元外汇储备很快就不够用了,而政府短期外债的到期还本付息压力又越来越大,最终不得不放弃泰铢的固定汇率。

在这个过程中,国际游资攻击一旦开始,大量流动性强的资金,就不断迅速撤离股市,这时,股票市场的股价就会一轮接着一轮地大幅下跌。银行为规避风险,就开始被迫紧缩银根,甚至很多管理不善的银行迅速被逼到破产边缘。这样,汇市、股市双双暴跌,人们对国家经济信心急剧下降,不断从股市撤出资金,都去银行提取自己的存款,然后把手中的泰铢尽快换成美元。于是,整个国家经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并处于全面崩溃的边缘。

在开放的金融交易市场中,存在大量的金融衍生交易工具,这些工具的杠杆效应使得金融市场在出现风险的时候,是成倍,甚至成几十倍的被放大。这也是很多人不太理解,为什么金融风暴来得如此迅猛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相同的原理、相似的手法,很快将金融灾难波及到了东南亚的其他国家。

在1997年这场惊心动魄的亚洲金融风暴中,其中一个著名的国家炒家索罗斯,当时他的量子基金只动用了9000万美金,几个月以后,量子基金的帐号上就有了20个亿美金。可怕的是,这场金融风暴调集的国际游资的总量是1000亿美元之多。这么大规模的游资调来对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进行攻击,哪个国家有这么多的外汇储备,他们怎能抵挡得住国际游资的攻击呢。

现代金融市场的特点,是以光的速度在挪动着金钱。一个电话,一部电脑,就可以在互连网上下单,瞬间就可以完成一笔大的金融交易,而无论这个投资者或国际炒家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他都可以从事这件事情。金融市场这样的情形,使得任何一个金融市场开放的国家,都难以抵御如此大规模和高速度的金融攻击。当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一旦被攻破,就会出现大量财富被国际炒家卷走的情景,而本国经济马上陷入恶性循环进而面临全面崩溃的状况出现。最可怕的是,当人们的信心一旦绝堤,金融危机就会像瘟疫一样在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传染。

作为一个普通投资者、企业家、政府官员,重要的是要学会找到这个市场中存在的机会,学会看到经济中和金融问题中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当金融危机和金融风暴真的来临时,能成功地规避风险。

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于1997年7月,由泰国开始,之后进一步影响了邻近亚洲国家的货币,股票市场,和其它的资产价值。此危机另一名称是亚洲金融风暴。

印尼,韩国,和泰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则几乎不受影响。日本则仍是处在自身的长期经济困境中,受到此金融风暴的影响并不大。

1997年,泰国经济疲弱,由美国知名炒家索罗斯主导的量子基金乘势进军泰国,泰铢与美元脱钩贬值,之后多个东南亚国家的货币也随之贬值,香港的港元便成为亚洲最贵的货币。此时量子基金开始炒港元,港府把息率大幅调高及动用政府资金购买港股,终把炒家击退,后来港府把购买的港股以盈富基金转售。

讨论亚洲金融风暴的原因及启示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太铢贬值。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那么,亚洲金融风暴爆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在观看了关于亚洲金融风暴的一系列报道和自己的研究之后,我找到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⒈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⒉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⒊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一: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金融大鳄”“一只假寐的老狼”是对这个金融怪才的称谓。他曾说过,“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不上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只是一种操作。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我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会按照已定的规则来玩这个游戏,我不会违反这些规则,所以我不觉得内疚或要负责任。从亚洲金融风暴这个事情来讲,我是否炒作对金融事件的发生不会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样会发生。我并不觉得炒外币、投机有什么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运作规则。我尊重那些规则,关心这些规则。作为一个有道德和关心它们的人,我希望确保这些规则,是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的,所以我主张改变某些规则。我认为一些规则需要改进。如果改进和改良影响到我自己的利益,我还是会支持它,因为需要改良的这个规则也许正是事件发生的原因。”

众所周知,索罗斯对太铢的炒作是亚洲金融风暴的导火线。他是一个绝对有实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过玩弄亚洲国家政权,来达到他获得巨额资本的目的显然是卑劣的。

二: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者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有了危机感。他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这给亚洲一些国家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

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容的瓦解。美国当然不允许亚洲经济继续如此发展,于是,他开始收回他的经济损失。对于索罗斯的行为,他是纵容的。

三: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新马太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以泰国为例,太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他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

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以深刻的启示

(1)一个国家经济的开放程度,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政权基础上的,只有经济实力雄厚,政权稳固才能谈及真正的发展经济。

(2)一个经济学家,只有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否则,他将不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并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

(3)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使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林。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中国当然也受到了危机的影响,只不过影响面相对于亚洲其他国家来说,相对较小,因为中国当时实行的是比较严格的外汇管制制度,国际炒家对中国影响较小。

目前亚洲经济已经基本趋于稳定,但是,由危机引发的全球范围的理论大讨论却方兴未艾。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复杂,影响重大,所涉及的

问题很多,加上每个讨论者的积极参与,因此形成了“百

家争鸣”的热烈场面。为了使读者便于理解这场讨论的内

涵,我把各种观点归纳为三个主要流派,简要地介绍其理

论要点和政策建议,并在最后阐述这场讨论的意义。

1、结构主义或主流学派

这一派人多势众,不仅包括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专家

学者、政府官员和工商人士,还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等国际机构的大部分领导成员,甚至包括一些亚洲

国家的政府和民间人士。

这一流派主要从结构分析入手,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爆

发的基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金融、产业等

领域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例如,政府与大企业的关

系过于密切,银行的管理和监督系统失灵,企业的借款和

投资战略失误,任人唯亲和贪污腐败盛行,等等。其中,

原先一直受到世人称赞的“东亚模式”也受到了严厉的批

判。他们认为,这种模式虽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具有

明显的优势,但是它所固有的特点,即“政府主导”,经

过一定时期以后变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因为正是政府的

干预,才造成了市场机制的扭曲,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加剧了原有的各种内部结构的缺陷,并最终为金融危机的

爆发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根据上述分析,这一派给亚洲国家提出的政策建议是:

放弃亚洲模式,采纳美国模式;同时进行各种结构性的改

革,特别要对政府的行为和作用进行严格的限制,大力削

减政府预算,并对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具体

的结构改革方案是由IMF制订的,目前泰国、韩国、印度

尼西亚等国的政府正在遵照执行。

2、市场主义或自由主义

这一流派人数不多,主要包括发达国家中的部分专家

学者和政府官员。

此派的基本特点是崇尚市场机制和自由竞争。在他们

看来,亚洲经济的基础是良好的,虽然这些国家的内部也

存在某些缺陷和问题,但是与金融危机的爆发并没有直接

的关系。因此,他们进行分析和说明的重点是,金融危机

的爆发实际上是市场机制、特别是国际金融市场机制发挥

作用的结果。

例如,他们中间有的人把国际金融市场的力量比喻为

“原子弹”,认为它威力无比,但又喜怒无常:如果市场

以赞许的目光看待一个国家的金融表现,那么这个国家的

经济就会稳定繁荣;如果市场下了相反的定论,那么这个

国家就会陷入灾难。例如,80年代的拉美各国、1994年的

墨西哥和去年的亚洲。

根据这一观点,他们提出了与结构主义完全相反的政

策建议:不论是危机的爆发还是经济的恢复,都应当顺其

自然,不必加以人为的干涉。因此,他们严厉地批评了IM

F的结构改革计划,认为它实际上等于代替亚洲政府对经

济实行了新的干预,其结果不仅对亚洲经济的恢复毫无帮

助,而且必然会影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同时,他们还指

出,IMF虽然给遭受危机最重的泰国、韩国和印度尼西亚

提供了数百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但是它与每天在国际金融

市场上流动的2万多亿美元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根本

于事无补。有些人甚至提议,应当解散IMF。

3、激进主义或新经济论

这一流派的人数也不多,但是成员比较复杂,既包括

亚洲国家中像马哈蒂尔那样的民族主义领袖,也包括发达

国家中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以及那些不同意结构主义

和市场主义的专家学者。

这一流派的特点是,强调指出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

因在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的差异,以

及现行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内部缺陷。同时,他们论证

了弱小国家的政府对民族经济进行干预和保护的合理性与

必要性,并且试图提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例如,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认为,亚洲货币的暴跌是少数投机

家“人为操纵”的结果。他还指出,由于国际金融资本的

实力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因此后者甚至无力决定本国货

币的汇率水平。他原先的副手安瓦尔也指出,这些“邪恶

的”投机活动的成功证明了国际经济体系内部存在着严重

的缺陷。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亚洲国家***的观点,不仅得

到了发达国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们的支持,也得到了非

马克思主义学者和一些国际经济机构官员们的赞成。例如,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的一篇文章指出,亚洲政府对经济

的管理虽然可能使某些私人企业的利益受到一定的限制,

但是它有利于保护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反之,不受管制的

贪婪必然导致不公正,而不公正又必然导致社会的不安和

动荡。世界银行副行长斯蒂格利茨也明确指出,亚洲金融

危机的原因不是由于政府的干涉过多,而是由于干涉过少,

比如在建立健全管理框架之前就取消了对外资的必要限制。

他进一步指出,许多人在批评亚洲各国政府的时候忘记了

一个基本事实,即每一笔贷款不仅要有借方,也要有贷方,

因此,对金融危机的发生,双方“共同负有责任”。

从上述观点出发,这一流派对结构主义和市场主义的

政策建议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那两派的观点

和主张,实际上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的贷款者,而不利于亚

洲国家。因此,他们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建立新的国际经济

机构,或者强化现有国际机构的职能,以便对短期国际流

动资本实施严格的管理和监督,防止亚洲式金融危机的再

度爆发。而且,最近马来西亚政府已经对外国资本实施了

管制;香港特区政府也进入股市,与国际投机资本进行了

直接的较量。

综上所述,当我们分别考察这三个主要流派的时候,

可以发现它们各自都包含着合理因素,因为它们都在一定

程度上揭示了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对策

建议。不过,当我们把它们综合起来的时候,也可以发现

各派之间存在着许多难以调和的分歧。

尽管如此,通过一年多来的激烈辩论,各派的观点得

到了比较充分的阐述,相互之间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和接近。例如,不少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和国际机构也意

识到了短期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巨大的破坏性,因此

对原先一味责怪亚洲的做法进行了自我批评。同时, IMF

也逐渐发现当初制订的结构改革方案过于简单生硬,并没

有使亚洲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因此它已经

准备进行调整。同样,亚洲***在怒斥了西方“邪恶的”

投机家们之后,冷静下来也看到了自身的毛病,因此在韩

国和泰国等亚洲国家,新当选的***已经开始了反对贪

污腐败的运动。与此同时,著名的国际金融家绍罗什本人

也坦率地提出警告说,不要盲目相信市场机制,因为它不

会自动纠正其无节制的状况。

当然,由于各个流派的理论依据不同,政策主张各异,

因此目前还没有取得一致的见解;加上各国经济利益的矛

盾,因此许多合理建议也依然停留在讨论阶段。

最后,我想指出的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

先后波及到了日本、俄罗斯、南亚、南非和拉丁美洲,现

在又波及到了美国,因此,上述各个理论流派在争论的过

程中也在随时补充新的材料,并且对各自的观点和建议不

断地进行着修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去年爆发的亚洲

金融危机,不仅仅是“亚洲”的,也不仅仅是“金融”的,

在本质上,它是现行国际经济体制和现有经济理论的危机。

因此,这场深入和持久的理论大讨论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

意义,而且,由此产生的思想解放和可能出现的理论突破,

也必将对亚洲和世界的前途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上就是关于掀起97亚洲金融风暴的原因全部的内容,包括:掀起97亚洲金融风暴的原因、97亚洲金融风暴中中国到底损失有多大、什么是亚洲金融危机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3468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