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有什么好吃的

沧州有什么好吃的,第1张

问题一:沧州有什么好吃的地方 火锅、烧烤都是沧州人的最爱,最有名的特色菜有驴肉火烧、火锅鸡、羊肠汤等。另羊骨头在沧州有着自己的特色,沧州特色小吃有糠果子、炸老虎等。

在沧州大街小巷都能找到驴肉火烧,数河间的驴肉火烧为上品,吃驴肉火烧一定要趁热吃;沧州人早上起来也有吃羊肠汤的习惯,路边一群人围着一口热气腾腾大锅,每人端者白色的瓷碗盛着香气漫溢羊肠汤,乳白色的肉汁,几段酱红的血肠,上面漂着红红的辣椒再几片翠绿的香菜叶很是诱人。

沧州美食推荐

驴肉火烧

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可见驴肉的地位。走在沧州的街头经常见到的就是河间驴肉火烧,经过慢火细炖加上师傅们的配料,然后将烧饼一分为二,把驴肉切片和作料夹起来,您就慢慢享用吧。记得来沧州一定要品尝。不用特意的找,走在任何地方您都会找到的。

羊肠汤

羊肠汤是现在文雅一点的称呼,过去就叫羊肠子。沧州地处华北平原的东部,却有着辖区内的孟村 *** 自治县。 *** 是这里的一个主要民族,那么,以牛羊肉为主的小吃就不奇怪了。沧州街头街头经常出现的一幕就是:喝羊肠汤。一口大锅里翻滚着洋肠子和羊杂碎,周围的人一人一碗,尤其在冬天,看到这场景就会浑身发热,更别提羊肠汤的绝妙滋味了。

小鱼辣酱

在北方生活的人可能知道贴饼子熬小鱼,在沧州这里还有小鱼辣酱。用2--3公分长的小鱼,加入辣椒等作料,烧开后就慢慢熬吧,除了具有熬鱼的清香外带着一丝辣气。当地人时不时的买来做小菜,那口味确实不错,游客到沧州,不妨就可点一个“小鱼辣酱”。

火锅鸡

火锅鸡这是一些带有沧州特色的美食。关于火锅鸡,一般认为它来源于四川,是将川菜中的红烧鸡与麻辣火锅相结合,加以创新而成。由于它既可吃鸡块,又可以涮火锅,因此被称为火锅鸡。火锅鸡当年兴起的在沧州的火爆程度,是当时任何美食都无法与之相较的,一中旁边的水月寺大街,可以称的上是火锅鸡一条街。

沧州冬菜

沧州冬菜,风味别具一格、兼有香、甜、咸、辣四味。加之其所含水份适度,密封包装,具有春不干,夏不腐,秋不霉,冬不冻之优点,堪称四时佳蔬。沧州冬菜是用本地产的一种帮薄、筋细、含糖多的优质大白菜,去掉老帮和绿叶,切成宽约1厘米,长约1.2厘米的小块,晾晒后拌上适量的精盐和蒜泥,装坛压实,牢固封口,经长时间自然发酵而制成。其色泽金黄,气味芳香,落口微甜,咸中略带辣味,且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诚为沧州之特产。

问题二:沧州有什么好吃的又便宜 1、羊肠子:沧州小吃应首推羊肠子,尽管这东东有人爱有人憎,但它的确是沧州小吃代表者。羊肠子哪里做的好,完全是根据个人的口味,沧州的卖羊肠子的几乎都有自己忠实顾客,我曾经从不同的人那里听到过对不同摊位的赞赏。我也喜欢吃这一口,但我不迷恋,最起码,夏天我是不吃的。说起哪的最好,有这么几个版本:佟家花园、南陈屯、小王庄、陵园、水月寺、荷花池、三角线,说起哪最正宗,据说是沧县兴济的最正宗,我没有吃过,听说很多人为了吃那的,早晨开车去,呵呵,我觉得不至于。东光、青县也有羊肠子,处有千秋。而羊肠子的亲戚,羊汤,还是盐山的正宗。最近又出了两个门脸,在解放西路和建设北街。

2、驴肉火烧:这东东的老家在河间,正宗的是河间刘家的,以前吃这个去光荣路西体育场对过那,感觉味道不错,现在颐和花园这开了家自称是正宗的万贯驴肉馆,不错,尤其是那烧饼,烤的很酥。西环高玛纳也吃过,也很不错。大家吃这个一定要注意,驴肉颜色太红不好,因为是放了亚硝酸盐的缘故,那东西对人体有害。

3、大饼鸡蛋:把这东西从家常食物变成小吃、早点的是嘴特馋、特欠的天津人。95年,我在天津就吃过,但没有今天沧州的豪爽,他那饼是一角一角的。这东西总不吃了,说不上哪的好。

4、白吉馍夹肉:西环报社门口的那份好。

5、鸡蛋灌饼:最早化建的不错,现在推荐一处,鸡场路口对面那份不错。

6、烩饼:把这个食物变成早点的是 *** 同胞,开的最早也最好的是南门里银行那份,不过如今那老头退了,由他儿女们做,味道大不如从前了。那就去工商银行大楼对面,那份也不错。

7、羊肉泡馍:最早最好的是原来计生委那的,现在搬正达那了,她妹妹那份也行,在水专那。维明路现在有份也可以。没有吃过西安老孙家的泡馍,但觉得石油二部南门那个做法是正宗做法,正达那的是快餐式做法。

早点太多了,传统的果子、浆、豆腐脑,就更没法说了。

问题三:沧州有什么好吃的地方? 火锅鸡、羊肠子汤、驴肉火烧、油老虎、著名的有、红烧狮子头、虾酱、小鱼辣酱、鸭梨,金丝小枣、冬菜及各类海鲜!任丘熏鱼、芝麻花酥糖、盐山皮蛋、白洋淀皮蛋、南皮窝头、交河煎饼、吴桥薄脆饼,肃宁香肠、冯氏香肠;酒有:沧州铁狮王、等

问题四:沧州有哪些好吃的? 不知道你喜欢吃什么。沧州的小吃不是很多。但是特产还是有一些。特产有金丝小枣,冬菜(应该别的地方没怎么有),小吃嘛。。羊肠子了。如果你是女生的话别嫌脏。好像还没遇到过特别干净的小店。但是味道不错。个人口味不一样。所以哪家的好吃也不好说,可以找我联系4386436。呵呵

问题五:沧州有哪些好吃,好玩的地方 华北商厦一带惧害板

问题六:沧州人喜欢吃什么小吃,贵不贵 沧州羊肠汤,过去叫做羊肠子、羊杂。沧州地处华北平原的东部,却有着辖区内的孟村 *** 自治县。 *** 是此县的一个主要民族,这里的小吃多以牛羊肉为主。沧州羊肠子便是其中代表,羊肠子在解放前就是沧州市的早点小吃,光顾羊肠子摊儿的大部分是出卖劳动力的壮汉,时至今日喝羊肠汤的顾客也是男士居多。

河间驴肉火烧是河北省河间市汉族传统名吃。凉肉夹饼,再加以驴冻,驴冻入口即化。河间驴肉火烧的味道是外热里爽,清爽醇香。

河间驴肉火烧一定要趁热吃,因为要想驴肉火烧香里面必须加点肥的,只有热火烧才能把肥肉烤化,让香味渗透到肉里、火烧上。趁热把酥脆的火烧咬到嘴里,里边渗出的是鲜美的驴肉香气。放到嘴里咀嚼,驴肉的鲜嫩、火烧的香脆。人间美味也就不过于此了。

火锅鸡起源于河北省沧州市,在沧州走几步就有一家火锅鸡店,火爆程度非其他火锅可以媲美,沧州普通家庭几乎都会制作,是亲朋聚会时不可或缺的一道菜肴。食川沧州麻辣火锅鸡为主要代表,现在又传至京津地区乃至全国各地。食用时配以陈醋蒜泥麻酱等辅料,味香浓郁,回味无比。

还有:冯氏香肠 盐山皮蛋 交河煎饼 南皮窝头 奇美香肠 任丘熏鱼 三疣梭子蟹 渤海对虾 沧州狮子头

问题七:沧州熟食好吃的有哪几家 你是哪里的?

问题八:沧州现在适合做什么小吃 羊肠子能够成为沧州特产,跟沧州有大量的 *** 有关, *** 以吃牛羊肉为主,羊肉跟内脏全部消费掉,剩下的下脚料 *** 自己很少吃,因为按照老讲法直肠胚胎睾丸淋巴结等都是不洁净的, *** 自己只吃羊杂汤,也就是用心肝肺胃等内脏做的汤.正因为 *** 自己不吃,所以最初的羊肠子都灌有猪血.据说目前我国南方一些地方的 *** 在 *** 寺宰牲的时候,直肠胚胎淋巴结等下脚料也是像垃圾一样被倒掉,没有人吃的.只是在沧州,这些下脚料不知道在什麽时候被什麽人拣去,煮一煮卖给穷人当饭,久而久之竟然发展成了沧州名吃.

羊肠汤是现在文雅一点的称呼,过去就叫羊肠子,沧州方言发音是”样尝咋”.羊肠子在解放前就是沧州市的早点小吃,光顾羊肠子摊儿的大部分是出卖劳动力的壮汉,时至今日喝羊肠汤的顾客也是男士居多.每天清晨,很多出卖苦力的大老爷们带着自己家的玉米饼子,买一碗羊肠子泡着吃,汤不够可以随便添.吃饱喝足之后就去车站卸煤或者到码头搬运货物,沧州话叫”扛大个儿”,意思是大个子去肩扛货物.扛大个儿的爱喝羊肠子是有原因的,因为羊的小肠肠壁里面有很多油,羊 *** 也是脂肪,能够提供更多的热量,俗话说”搪工夫”,就是不容易饿,其他组织好歹也算蛋白质,多少也能补一补.当时没有什麽机械设备,挖土卸煤等等都是纯体力劳动,当年沧州(那时候叫沧镇)水路有运河,旱路有火车,好歹也算交通枢纽,装卸货物的活儿不少,卖苦力扛大个儿的男人很多,所以羊肠子特别畅销.喝羊肠子的另一个原因是价格便宜,那时候买一斤羊肉的钱能吃20碗羊肠子.穷老百姓每天汗珠子砸脚面,干一天的活儿挣钱也就够换几斤棒子面的,那舍得买羊肉吃,来碗羊肠子也算开荤了.

正因为有大批劳动力做消费人群,羊肠子在沧州才站稳脚跟.所以现在有人说XX地方的羊肠子时间悠久排第一,XX地方的羊肠子排第二,都是不恰当的,最初的羊肠子就是在市区存在,后来发展到别的地方,其他地方也只是因为 *** 聚居,有充足的原材料才维持下来的.

羊肠子是高脂肪高热量的,喝羊肠子后不运动肯定会发胖.我父亲一位老朋友很喜欢这一口,隔三岔五就喝,结果最后脑血栓中风,住院两个月,出来后说话都说不利索,人们都跟他开玩笑,问:”杨老师,您还喝羊肠子吧?”杨老师颤颤悠悠多多嗦嗦地回答:”不,不喝了,再也不喝了.”

到了近些年,人们思想开放起来,没有了太多的禁忌,羊肠子才出现 *** 的,就是不加血的羊肠.吃的人也越来越讲究,顾客群从蓝领劳苦大众,渐渐向白领小资转变,当然价格也一路飙升,现在一碗料足的羊肠子快赶上一斤羊肉的价了.不过,吃的人照样络绎不绝,竟然有很多慕名开车去吃的,不知道这些人是否明白喝羊肠子必须做大运动量活动,真要吃的还是跑步前去最好.

问题九:沧州有啥比较好吃的中餐饭店,最好能推荐下都有什么特色的 小树林羊骨头张

高玛纳驴肉火烧(欣怡店)

沧州美食城

沧州二大队南10米杨老大烫面蒸饺(永安大道五七新村)

全聚德烤鸭

神然生态园 :品尝野味和体验农家风趣(下东关大桥往东北方向走4公里,有路标)

丽水花庭“粥鼎记”特色小吃城 水调歌头碧海湾海鲜城:

福华肥牛城

海王府大饭店

沧骅海鲜馆

老万家火锅

金豪大饭店

大西洋饭店

双福圆大饭店

洁净饭店

阿萍小酒馆

红达肥牛

宾盛斋

喜客隆总店(璞园新村店)

沧州饭店

川渝食府

三圆酒家

新华书店饭庄

吃了就清楚了

问题十:沧州有什么著名 好吃 泊头市

泊头鸭梨:为天津鸭梨的主要产地。

交河镇:鸭梨。

任丘市

白洋淀松花蛋:产于白洋淀一带,对外统称“河北皮蛋”。远在清代中叶,当地即开设众多作坊,以个大味美著称。

白洋淀苇席:系以淀区所产芦苇,经手工编织而成的日用品与工艺美术品。早在唐、宋之时,淀民多以编席为业。至民国,苇席的种类、规格、款式均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黄骅市

黄骅毛蚶:蚶科海产贝类的一种,因壳面被有绒状表皮而得名。早春或晚秋时毛蚶体大肉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熟制清香可口,易消化吸收,亦可晒干备用和制作罐头。

河间市

金丝小枣、鸭梨:为著名特产。

沧县

金丝小枣。

杜生镇:金丝小枣。

大褚村 *** 乡:金丝小枣。

马落坡乡:金丝小枣。

史楼乡:金丝小枣。

阎村乡:金丝小枣。

阎村乡景城:金丝小枣。

高村乡:金丝小枣。

青县

孝子墓 *** 乡:乌龙戏珠枣茶,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式咖啡”。

曹寺乡:红枣。

陈嘴乡:冬菜。

献县

金丝小枣、鸭梨:为著名特产。

献县补花:又称补布,因系以彩布制成各种花卉的花片、叶片,缀附于底布上,故称。该工艺以花卉图案为主,图形清晰,构思巧妙,结构匀称,色彩艳丽。自然呈立体感。该工艺原产北京,始于明、盛于清,迄今约达400年。

献县草编:又称麦秆编织品。系以植物的叶、茎、果实外皮为原料。产品有席、毯、垫、帽、篓、桶等20余种,上面并编有彩色花卉图案。其中以壶垫、桌垫等垫品实用价值最高。早在30年代该县商家林一带农民即用麦秆编成草帽辫、磁壶套等售于市。

东光县

天津鸭梨。

海兴县

盛产海盐。

盐山县

金丝小枣、鸭梨。

千童镇:小枣。

孟店乡:金丝小枣、鸭梨。

杨集乡:小枣。

常庄乡:金丝小枣、鸭梨。

肃宁县

盛产鸭梨。

南皮县

苹果、鸭梨。

吴桥县

竹编为传统手工艺。

孟村 *** 自治县

天津鸭梨:主要产区之一。

西满西村:天津鸭梨,被誉为“鸭梨之乡”。

赵河乡:苹果、鸭梨、小枣。

沧州出名的地方小吃有沧州冬菜、泊头鸭梨、金丝小枣、驴肉火烧、交河煎饼等。

1、沧州冬菜

沧州冬菜是主要材料为优质大白菜,调料有盐、姜、水等,制作方法为把大白菜去叶和根,切成小方块,放上佐料,再经过自然发酵。

2、泊头鸭梨

泊头鸭梨,河北省泊头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泊头是享誉中外的鸭梨主要产区,素有鸭梨之乡的美称,鸭梨生产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就开始了以鸭梨为主的果树栽培。

3、金丝小枣

是由酸枣演进而来。掰开半干的小枣,可清晰地看到由果胶质和糖组成的缕缕金丝粘连于果肉之间,拉长1—2寸不断,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金丝小枣由此得名。小枣多为椭圆形和鹅卵形,平均个重5—7克。

4、驴肉火烧

驴肉火烧是华北地区极为流行的传统小吃,起源于保定、河间一带,广泛流传于冀中平原,卤好的驴肉伴着老汤汁加入酥脆的火烧里面。

作为河北省餐饮文化中心和冀菜发源地的保定,驴肉火烧经过不断地发展和推广,闻名大江南北。在华北地区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驴肉火烧的店铺,完全融入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之中。

5、交河煎饼

交河煎饼以历史悠久、风味独特、百吃不厌而驰名于中国北方。营养功能:煎饼多由粗粮制作,营养价值高。煎饼疏松多孔,可厚(叠层)可薄,便于与其他食品搭配,可在不同场合食用。常吃煎饼可以促进肠胃蠕动,有益肠胃健康;其次煎饼筋道耐嚼,有益牙齿健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沧州

“煎饼王子”汪龙强 “王子,我要一个‘经典脆煎饼’。”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男生宿舍楼对面,一个背着书包的女生对摆煎饼摊的小伙子说。“要辣椒吗?”“不要辣椒,多加一点香菜。”“好嘞!”一分钟之后,小伙子将一个热腾腾的煎饼递给了女生。 这个卖煎饼的小伙子叫汪龙强,来自山东,身高一米八左右,黑黑的皮肤。在学校卖了5年煎饼的他,被学生亲切地称为“煎饼王子”,他的女朋友,则被称为“煎饼王妃”。 卖煎饼的汪龙强不知道学生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称他为“煎饼王子”的,不过他很乐意接受这个称谓。“我煎饼做得很好,人缘也不错,这个称呼挺好的,有种亲切感。”汪龙强说他对自己很有信心。 大多数去汪龙强那儿买过煎饼的同学都比较认可他。“他长得比较帅,人也比较亲切,这个绰号很符合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06级的王同学说。 彭同学是从同学的口中得知有“煎饼王子”这个人,才去买的煎饼。“我是南方人,不太喜欢吃煎饼,也不太了解他,但他服务态度比较好,尽管要求比较多,但他很耐心。”彭同学说。“煎饼王子”这个称号,刚开始知道的同学并不太多。2008年学校整改,汪龙强和他的煎饼小摊离开了学校,一些同学在校园BBS上发帖“煎饼王子走了,我们吃什么呢”,向学校呼吁让“王子”归来。学校相关工作人员联系上汪龙强,“王子”返回学校继续卖煎饼,从那会儿之后,“王子”的就在论坛上流传开来。 汪龙强认为对人友善是做人的道理,他卖煎饼,只要学生有要求,他都尽量满足。在“煎饼王子”老家的村子里,一半以上的人都在全国各地卖煎饼,汪龙强说比自己卖得好的人很多,所以回去不会跟村里人说“煎饼王子”这个称号,怕被人笑话。 “煎饼王子”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竟被学生邀请去作讲座。去年10月,中青院创业实践社邀请汪龙强,让他讲讲自己的创业故事。 “作讲座就算了,跟你们聊聊天可以。”他认为自己一个卖煎饼的,只有初中文凭作不了讲座。“煎饼王妃”对他说,他们只会讲煎饼,别的什么也讲不了,“王子”说他们就讲煎饼。 汪龙强说:刚开始很紧张,幸亏一个老乡帮他列了提纲,讲着讲着就比较平静了,心里特别开心。 据说这场名叫“商业传奇——煎饼王子”的讲座开讲时,一个大教室里坐满了学生,还有很多学生给他鼓掌。 “这种讲座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大学生思考,大学需要这样的多元化。”06级的彭同学说。 已经毕业了的张同学没有听到这个讲座甚至有些遗憾,因为他发现进入社会后,大学生更需要了解一些书本之外的东西。 不过也有同学认为请“煎饼王子”作讲座有搞噱头之嫌,讲座就应该是学术化的。“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类似的人,比如食堂三楼卖包子的大妈,但是并没有得到同学们的这种关注。”王同学说,“‘煎饼王子’其实是比较幸运而已,相比于其他人,他的年龄跟大学生的年龄差不多,跟我们的交流更多一些。” 一个山东大汉在北京如何披荆斩棘开创业之路?作为一名普通的煎饼师傅,他缘何获得学生的尊重与热爱?这个平凡的人又为何引来法制晚报、北京电视台的相继报道?4月11日晚,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人与社会》栏目组策划、创意实践社承办的“煎饼王子座谈会”在1318教室举行。在“煎饼王子”汪龙强与创意实践社社长古赟的交谈中,在场同学聆听了这个平凡“80后”的不平凡故事。 古:我们从你家乡开始谈起吧,山东人都爱吃煎饼吗? 汪:恩,我初中三年的干粮都是煎饼。 古:“王子”能告诉我们你的真名吗?来北京之前,在家乡的生活怎样? 汪:我叫汪龙强,1984年出生。我是家中的独子,初中毕业后,父亲让我去考体校,没考上,就和父亲跑到湖北卖冰糖葫芦。第一次,我扛着一整串冰糖葫芦,跑了60里路,只卖出了一串,就5毛钱,回来的时候还迷路了。当时,我一见到父亲,眼泪刷地流了下来,那时候是又饿又累。这次经历,让我体会到了赚钱的不容易,父母供养我们孩子的辛苦。 古:你是怎么“北漂”到了北京呢? 汪:后来,我和父亲回到了老家。当时春节快到了,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都寄钱回来,看到别人赚钱了,脸上特别有光,我心里有些难过,觉得作为一个男人,要为家里出力,所以我必须出去。 我跑到镇里找工作,后来看到一个小广告:北京、广东、深圳的公安局招聘保安。我就选择了北京,来到这里,这边的负责人要我们交上岗费、服装费,几乎把我身上的钱都掏光了。 古:这么说,你是被骗来北京的?保安工作做得如何呢? 汪:恩,可以这么说。因为我个子高,就被大队长挑走做保安了。工资低,但是吃的还好,至少能够在北京立足了。 因为刚当保安,所以按照惯例“老兵欺负新兵”,我经常干些打扫、打水的打杂工作。干了一个月,和食堂的师傅们混熟了,他们都挺支持我的,都说“以后要是你再被欺负,我们罩着你”。有一次,我喝了半斤酒,壮了胆,就和老兵们讲道理,“大家都是出来混口饭吃的,都是平等的。咱们商量分工做活”。他们不服气,我们就出去打架了,一对三,我一个个把他们撂倒了,后来他们都服了我。 古:后来你怎么又转行去做煎饼了呢? 汪:保安工作是吃“青春饭”的,以后成家了,上有老下有小,养家难。所以,我特别羡慕技术活,有了技术走到哪儿都能有口饭吃。我去找食堂老师傅商量,他答应在我把工作做好之余教我做中式面点。我学了半年,感觉“我是师傅了”,就想出来把学的技术用上。 古:你刚开始做煎饼的经历是怎样的? 汪:我辞去保安的工作,背着包在北京找工作。当时我没钱吃饭,就跑去饭馆给人家刷碗,干完活了老板赏碗饭吃,就这样跑了几个地方。后来,到了一个饭馆,老板看我刷碗刷得挺干净的,就录用了我。我想,刚开始出来做事,要把师傅的架子放下,从零做起,所以,在那里干了一段时间。 一次,我对老板说我会做点心,老板听了很高兴,说“正好缺个点心师傅”,就不让我洗碗了,让我做点心师傅。我诚实对他说“我刚从技校出来,会,但是做不精”,老板说“没关系,你做。做的好,我们卖了;做不好,倒掉”。就这样,我成了“大个点心师傅”。我觉得这个机会特别好。每天下班,我都要在厨房里练手艺,每个点心做法练三四遍,那段时间常常忙到12点。练了七八个星期,我的烤活手艺不错了。 有时,经理在外面吃到好吃的点心,会买两份回来,一份给老板,一份给我,不是让我白吃,而是要我研究怎么做,把做法给钻研出来。我自己做不出来的,就跑到技校请教老师。人是要一步步往上走。 半年多,我感觉手艺不错了,想自己出来做。老板就要我把手艺留下,我带了两个徒弟,把他们教会了,就辞了工作自己出来干。 古:你是怎么来到我们学校的呢? 汪:一开始,我是在西直门摆个小摊卖煎饼,生意特别好。上午5点到晚上10点,做煎饼手都不带停。早上烟熏熏到自然醒,晚上数钱数到手抽筋。但是这个是打“游击战”,看见城管来了就要跑,万一被抓到了,要罚200块钱。有时候,一个星期被抓了4次,罚了800块。 我就打听西直门附近的学校,听到“中央团校”觉得有意思,就来了。和学校的负责人一谈就成了,买了设备就到食堂做起了煎饼。 古:刚来学校,生意怎样? 汪:一开始在食堂卖,因为刚进来,大家都不知道,所以生意不好,每天也就卖出十几个。人少的时候,看着几个同学进来,我就做了煎饼给他们送过去,说是老板请他们品尝的,他们吃了觉得不错,第二天就来买了我的煎饼。就这样,慢慢打开了市场,不到半个月,我的煎饼摊前就排起了队伍。有时候排到了晚上,老板说“碍事”就把我赶到外面卖煎饼了。 古:“王子”有个“三进三出”中青的故事,能给我们讲讲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吗? 汪:一次是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当时学校因为卫生环境的形象,就让我们这些小摊先关门一段时间。我就到北郊工作去了,可是不久老板就打电话给我,让我赶紧回来,说是同学在网上发帖找我,有人说“煎饼王子走了,我们吃什么啊”,我挺感谢大家的。 古:“王子”和我们中青学生的关系很好,您在摊位前设置“自动投币”时有顾虑吗? 汪:没有,同学的素质都很高,自己放钱进去,自己找钱。我还记得很清楚,有一个毕业的同学,他吃我的煎饼欠了十几块钱,毕业后专门回学校还钱,我很感动。 同学对我也很好,我生病的时候还有同学给我送药,一个是潍坊的,一个后来考研去了东北,我都记得。我和同学的关系相当不错,这是必须的。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也争相向这个身边“熟悉的陌生人”提问。 问:你在“北漂”的过程中,是如何保持乐观的? 汪:我有一家老小,再苦再累也得干。作为男人,应该是家里的顶梁柱。我每天早上5:30起床,做到中午2:00回去睡觉,然后下午又做到晚上1:30。每天回家又累又困,但是看到家里的两个孩子就高兴了,就觉得有劲。 问:中青校园有三家做煎饼的,你是怎么看待竞争问题呢? 汪:谁做的好,吃谁的。我们行业有句话“百货对百客”,把自己的手艺一步步做精了,人家觉得好吃,自然会来买你的。 问:现在的煎饼做得这么好,有开分店的打算吗? 汪:有的。但是总店还是在中青院,从中青起步,这叫“混熟了,打山头”,因为我对中青院有感情。 问:你认为做饮食,最重要的是什么? 汪:最重要的是良心。料要用新鲜的、好的,这样才能赚回头客。每天早上,我都要吃自己做的一个煎饼,看看味道正不正。味道正,可以卖;不正,找原因。 《人与社会》栏目组编导王丹妹指出,“煎饼王子”身上体现出“80后”坚毅、乐观、踏实的精神,应该是“年轻人的榜样”。作为发现“煎饼王子”的观察者阿姨表示,正是“王子”的乐观生活感染了她,让她在这个平凡人身上发现了独特的闪光点。 曾被迫离开学生网上发帖“通缉” 几经辗转返回 还被请去讲创业经 “煎饼王子”走上高校讲台 京城里卖煎饼的人很多,但在大学里卖煎饼,不但广受欢迎,还给大学生开起了讲座的,恐怕也就只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里的“煎饼王子”汪龙强一人了。 一个普通人,不但把煎饼做出了花儿,还以自己的执着和踏实征服了中青院的莘莘学子。 煎饼做出花儿 12个鸡蛋摊1个 老家山东的汪龙强从小就和煎饼结下不解之缘,不但天天吃煎饼,且“村里400多户,有300多户都出来做煎饼,全国各地哪都有”。 汪龙强的煎饼和人们常见的天津煎饼不一样,天津煎饼做好后面饼是软的,而他的山东煎饼做好后则是硬的脆的。 记者近日在他的煎饼摊前看到,贴出的招牌里有20余种煎饼,其中的“巨无霸”系列能加各种配料,鱼排、鸡排、火腿肠等。 “我还曾经被同学要求摊过12个鸡蛋的大煎饼呢,20多分钟才摊完,一斤半多,两个人勉强吃完。”汪龙强表现出“煎饼王子”的自豪。 “煎饼王子”的创新精神让他在四五年里积攒了众多校园“粉丝”,就连学院的一位副院长也忠实到“刚下飞机,就奔这里”。 离开校园 论坛上引起轩然大波 在中青院提起“煎饼王子”,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基本就没有不知道的,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绝不亚于大学教授。 奥运前由于校园面临整治,汪龙强不得不带着煎饼摊离开学院。就在他离开的前一天,来买煎饼的人排起了十多米长队。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学生们反响强烈,校园论坛里更是充满了“通缉”他的帖子。后来,同学们把意见反映到学院。几经辗转,汪龙强又回到了学院,租下了一个固定的摊位。就这样,他又开始为校园服务了。 对于这个驻扎校内的“煎饼王子”,学校餐饮部的申老师也是印象颇深,“卫生合格,做人做事踏实,又那么受学生的认可,学校也高兴。” 初中未毕业 竟被学子请去讲创业经 去年10月,中青院创业实践社团准备做一期关于创业的讲座,在考虑嘉宾时,受学生喜爱的汪龙强竟成了那次讲座的嘉宾。 “以前没上过讲台,而且觉得卖煎饼没什么好讲的。”初中都没毕业的汪龙强不好意思地说。当时,这场被命名为“商业传奇——煎饼王子”的校园讲座,顺利地通过校团委的批准,而且当天的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讲座前他很紧张,一直在洗手间里抽烟,后来还是一个同是山东老乡的学生和他聊天,慢慢他才放松下来。”当时的创业实践社社长姚尧说。 汪龙强有生以来头一次站在了讲台上,用山东口音朴实地向在场的同学讲述了他的创业历程和人生经历,受到了在场的百余名大学生的好评。 “听完他的故事,觉得他能收获今天的事业不是偶然,而是通过自己的奋斗得来的,是不言放弃的结果。”听过那场讲座的古芸同学回忆到。也因为这个讲座,本已经在学生中大名鼎鼎的他得名“煎饼王子”。 中青院就业中心的韦主任表示,“煎饼王子”能把自己的本事和社会需要结合在一起,并讲给学生们听,这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有很实际的借鉴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14992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7
下一篇 2023-03-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