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

古代的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第1张

大家都知道“宰相”,但很少有人知道古代从来没有这样的官职。宰相的称谓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是“太宰”和“项”的组合,但不是官职。

宰相,俗称“百官之首”,也是政府首脑,类似于现代国家的总理,被誉为“一人之上万人之上”。令人惊讶的是,历朝历代从未有过“宰相”这一官职,履行过“宰相”职责的官职有几十个,如:宰相、刺史、秘书令、刺史、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太宰、少宰、军务大臣等。

1.在古代三代中,“大禄”、“太宰”、“津宰”的官职都是宰相的职位。春秋以前,虽然出现了“项”字,但多是辅助天子的意思,并不是官职的专有名称。顾说:“在三代中,所有互相说话的人都不是官名。”

2.春秋时期,“项”逐渐成为官职的名称,但仍然没有“丞相”、“郭襄”这样的官职。这种官职始于秦朝,是君主专制的产物。秦始皇“尊吕不韦,视郭襄为特地,郭襄在丞相之上”。此后一直沿袭到秦统一六国,李斯仍被奉为“丞相”。

3.汉朝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宰相权威被削弱。汉武帝设立“丞相”履行职责时,有时仍沿袭秦制,被称为“郭襄”。如《汉书》中说“郭襄,丞相,汉武帝时,建“三公”(复嗣、大嗣空兼丞相),散之

4.金朝开始设置多相制,省事。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的巡抚开始有了宰相的地位,逐渐取代了以宰相为代表的外臣,掌握了中央行政权,南北朝时期普遍沿袭。

5.隋唐时期,正式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巡抚命中书,门下巡抚侍奉中书,参与朝政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都是宰相。由于李世民曾担任该书的秘书,他以后不再任命这一官员,而是担任部长和总理。以后不管这个官怎么样,只有加了“通中书下之道”和“通中书下之和事”的人才是真正的宰相,参与国事的官员也是有“参政、知政、知政、和事”头衔的宰相。

6.沿袭晚唐的制度,五代仍以宰相为职衔,但出现了首席宰相制度。

7.宋代宰相制度最为复杂,明显分为元丰官制改革前后两个阶段。

(1)宋初,继晚唐五代,至宗元、丰年年间,设置“中书门”作为宰相管理事物的场所,又称“正石堂”,通常简称“中书”。同理,其他官员行使宰相职权时,是宰相加“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如果只是加头衔,不负责中书门下的事,就不是真正的宰相)。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都成了上市机构,名存实亡。事实上,它们已经成为“中书门”省份。设三相时,首相和赵文大学博物馆称为赵文相;国家历史的第二阶段,称为历史博物馆阶段;末相及集贤堂,谓之集贤相。通常只有两个阶段,而且通常总理赵文博物馆是一个大学生和国家历史的监督者。

(2)1082年,元丰五年,宗申改革官制,恢复“三省”制,使三省首脑成为真正的宰相,不再加“同书同书”。但由于三省负责人“执书记之令,司书记之令,服中道”,官位过于崇高。其实他们不给人。而是尚书省副都头“尚书左、右仆射”为丞相,左仆射、门下侍郎为门下省首长;右侍郎兼中书侍郎是中书省的首脑。

(3)此后,宋代宰相的称呼多次变动,但基本制度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辽有两个官制,北枢密院和南枢密院。北院管军事,南院管内政。南院还有南北丞相,所以有南北丞相。这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宰相”为名的官职,但必须与“北府兵”和“南府兵”联合使用,职权远不如前者,所以不是真正宰相那样的“一人”。

9.元朝以中书省为中心,官方中书令往往是皇太子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官事。副使、左右官、吏部都是宰相,职权分散。

9.明初,沿着元制,还有一个中书省,影响宰相。1380年,武帝在位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衔,废六部,彻底废除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之后又设立了内阁大学士助理文书,逐渐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叫侍郎,第一个就是第一助理。

10.清朝和明朝有内阁大学士,雍正时有兵部。军事部长成了事实上的总理。在明清两代,习惯上称册封大学士为朝拜者,但没有宰相的官衔。清末实行新政,任命宰相为政府首脑。

综上所述,宰相是中国古代对辅佐君主、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通称、统称或俗称。从来没有“总理”这个官方头衔。“丞相”是一个特定的官职,起源于秦朝,流行于秦汉。它承担着“宰相”的职责,是“宰相”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载体。

【码字不易,欣赏我的回答请点赞、分享或关注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2612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7
下一篇 2022-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