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的意思

丞相的意思,第1张

“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

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例如汉代的丞相可以称之为宰相,很长时间就是一个人,魏晋南北朝的录尚书事可以算宰相,唐代的三省长官,甚至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算宰相,宰相就是一群人。

宰相起源

宰相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左为上,称为“左丞相”,“右丞相”。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

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

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但跟丞相一职不同,因为出土文物秦国东陵器物上刻有金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秦国的第1个相国是樛游,后来秦武王增设左右丞相作为相邦的副手,此后相国与左右丞相同时并存。汉承秦制,依然设置相国、丞相,同时丞相依然是相国的副手。至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这段时间有300多年,是丞相这一官职设置最久的时期。自西汉汉哀帝至东汉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这200余年间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曹操复设并任丞相,但时间很短。

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废丞相的1600余年间,丞相的设置断断续续,作为官名的丞相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并不长。

区别一:本质不同

1、丞相是沿用的固定官职名称

2、宰相更多的是对古代最高等级的一类官员的统称

区别二:出现时间不同

1、丞相职位出现在秦武王时期,自秦国朝建立后就一直成为仅次于皇帝,是总领百官的官员之首,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位高权重,是古代朝廷地位最高的官员,真的称得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2、宰相除了在春秋战国时期作为诸侯王的副手,后来名分被丞相一职取代,一直没有作为明确的官职,只是对国家除皇帝外权力最高的一类人的统称。丞相又被称为宰相,但唐朝师的尚书令、中书门下三品也是宰相。

区别三:适用范围不同

1、丞相和宰相都是古代地位最高的一类官员,但丞相适用的是单纯的一个个体,和皇权有一定的对立关系,但宰相适用的却是两者皆可,既可以适用于丞相一人,也可以用到其他更多的权力高的官员身上。

2、丞相的权力一定程度制衡皇权,和皇权有一定的对立关系,而古代皇帝为了削弱丞相权力,达到集权目的,往往会设立其他的职位分权,这类人常常会领着宰相的名头。宰相很大程度可以说是依附于皇权,分薄丞相权力的官员。

丞相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先秦时期有相邦等之名,秦朝才正式设置丞相。西汉也设丞相,至哀帝元寿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这段时间有220年,是历史上丞相这一官职设置最久的时期。自哀帝至东汉建安十三年(208)这200余年间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曹操复设并任丞相,但时间很短。

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丞相制度起源于战国。秦从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何死,曹参继任。惠帝、璟后到文帝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丞相。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改称为相。

属于军事大计或其他要务,皇帝常召集公卿、二千石、博士共同在御前商议,避免专断。一般政务,则由丞相决定即可施行。皇帝有事,常向丞相咨询,丞相有时可封驳诏书,表示对皇帝命令持保留态度。丞相具体职权是:任用官吏,或是向皇帝荐举人才;对于地方官的守、相有考课和黜陟、诛赏的权力;主管律、令及有关刑狱事务;地方上若有暴动等事,丞相派属官前往镇压;在军事或边防方面也承担一定的责任;全国的计籍和各种图籍等档案都归丞相府保存。西汉时御史大夫辅佐丞相,职掌大致相同,所以不少事务常由丞相、御史共同出面处置。

丞相之秩为万石,月俸之谷三百五十斛,钱六万。属官有长史二人,为丞相的助手。另有少史、征事等。又设西曹、东曹、奏曹、集曹、议曹等机构,分管官吏迁除、郡国事务、章奏谋议、征集租谷等事。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又置司直,专司刺举百官不法者,从而加强了丞相的监察职能。

西汉初,为相者多为开国功臣,位尊职重,敢于直言进谏,如吕后欲封诸吕为王,王陵即当面表示反对;景帝时周亚夫曾反对封王信、废栗太子等事。到武帝时,擢用公孙弘为相,开以后布衣登相位的先例。随着君主集权加强,武帝重用内廷近臣,对丞相不甚信任,其在位者如薛泽、赵周、庄青翟、石庆、田千秋等人,皆谨小慎微,庸碌无能。武帝末年,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从此到西汉末,大司马权势在丞相之上,而大司马多由外戚充任。西汉晚期,丞相职权为内朝所取,已无所作为,如韦玄成、匡衡等,在君主和权贵面前,阿意曲从,以保持其禄位而已。

成帝时,何武以丞相一人难以处理繁多的政事为理由,建议立三公制。于是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遂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这是旨在分散丞相权力的一项措施。丞相、御史被分割为三,三公实际上是三个宰辅。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初又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改大司马为太尉,三公之中以太尉为最尊。东汉初为了加强君主权力,权归君主,协以内廷尚书,三公仅为备员。以后,大权又转移到外戚、宦官手中。三公仅成为一种空衔。三公制一直实行到东汉末。

献帝时董卓为相国,强梁跋扈,俨然在众官之上。后来曹操又废三公而恢复丞相、御史大夫,并自任丞相。董卓和曹操都是大权独揽,和君主无异。

魏晋南北朝在易代之际有时也设丞相或相国,性质均与董卓、曹操时无异,并非正常官制。唐、宋以后尚书省或中书省有时设左、右丞相,相当于原来的尚书左右仆射,位居尚书令或中书令之次,握有实权。明初中书省无令,仅设左、右丞相,权极重,后为明太祖所废,以内阁大学士行丞相职权,迄清末未再恢复。

丞相的解释

[prime minister]

古代辅佐君主治理 国家 政务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详细解释 (1)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 长官 。 战国 秦悼武王 二年始置 左右 丞相。 秦 以后各朝,时废时设。 明 洪武 十三年革去中书省,权归六部,至此,丞相之制遂废。 《商君书·定分》 :“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 汉 陈琳 《檄吴将校 部曲 文》 :“丞相衔奉国威,为民除害。” 唐 杜甫 《蜀相》 诗:“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 外柏森森。” 《说唐》 第一回:“ 主公 恐我兵单力弱,故令丞相 协助 , 奈何 偷生无志?” (2) 大平天囯 设立的官阶,地位低于王、侯。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天朝田亩 制度 》 :“凡一军一切生死 黜陟 等事,军帅详监军,监军详钦命总制,钦命总制详 将军 、侍卫、指挥、检点、丞相,丞相禀 军师 ,军师奏天王。”

词语分解

丞的解释 丞 é 帮助 ,辅佐:丞相(古代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大事的统率百官的最高大臣)。 封建时代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府丞。县丞。 古同“承”,秉承。 部首 :一; 相的解释 相 ā 交互 ,行为动作由双方来:互相。相等。相同。 相识 。相传(俷 )。相符。相继。相间(刵 )。 相形见绌 。相得益彰( 两者 互相 配合 ,更加显出双方的长处)。 动作由一方来而有 一定 对象 的: 相信 。相烦。相问。

丞相拼音

注音: cheng xiang

丞相解释

意思:古代辅佐君主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丞相造句:

1、她是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第一代轪侯利苍的夫人,名叫“辛追”。

2、秦泰山刻石镌刻着秦始皇功德铭和二世诏书,由丞相李斯篆书,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珍宝。

3、李世民发现真实原因竟是房玄龄怕老婆,他就派人给房丞相老婆送去了一杯毒酒,并告诉她要么接酒,要么收下那几位美女。

4、经过十余年的苦心经营,诸葛亮终于登上了丞相的宝座。

5、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

6、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

7、次日,马腾领着西凉兵马,将次近城,只见前面一簇红旗,打着丞相旗号。

8、另外,在这篇论文中还考证了《檄石虎文》、《檄梁文》、《汉丞相谕告巴蜀檄》三篇檄文的作者。

9、诸葛亮是一位丞相。

10、离开丞相府,离开回云阁那么多年。

11、蒋干大吃一惊,心想,“幸亏我过江来发觉这个机密,不然丞相就完了。”

12、二人定眼一看,不是别人,正是丞相诸葛亮。

13、这个“文丞相胡同”,就是以南宋丞相文天祥之名命名的。

14、这个名字的来历,和一位皇帝、一位丞相有关。

15、他带了几个官员,其中包括被派去看过布料丞相和官员,一同前往。

16、汉初政权的重心,长期偏向以丞相为中心的政府,而皇权相对较弱。

17、宫里身旁的近臣以及丞相府统领的仕宦,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处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差别。

以上就是关于丞相的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丞相的意思、丞相是什么职位、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5753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