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的风俗

闽南的风俗,第1张

普渡、嫁妆、尾牙、车鼓弄、博饼(跋饼)、舞龙等。

1、普渡:普渡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至农历七月三十期间,每个村落都有特定的属于自己的“普渡”日。镇上村民过这个节日比较热闹,不亚于过春节。一般人家都要事先备好鸡鸭鱼肉等各种吃喝,摆上供桌,举行祭祖仪式,过后再宴请亲朋好友,吃喝一番。

2、嫁妆:闽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妆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与神明的供品,这些嫁妆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在吃的嫁妆礼品中,礼数最重当数“轿前猪脚”,要前后两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显示礼品份量。

3、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在闽南及台湾盛行。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闽南,台湾商人祭拜神明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4、车鼓弄:又称弄车鼓、车鼓阵,是中国闽南特别是同安地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传统民俗娱乐形式。它是一种说唱、表演合一的传统歌舞艺术,它以动作朴实简单、易学易演,诙谐幽默的风格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从前乡村迎神赛会,农闲节目的庆祝活动以及新婚闹洞房等喜庆日子,都很盛行。几乎每个村落的老人都会说车鼓弄,三步进,三步退,弄过来又扭过去。

5、博饼(跋饼):是起源于厦门的中秋传统活动随之传播至闽南地区,始于清初,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闽南人对历史的一种传承。相传,中秋博饼,是郑成功屯兵鼓浪屿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励鼓舞士气而发明的。于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如今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6、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一种中国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传统的一种民俗文化。

怎么说呢?

闽南人这个词应该有两个意思:

第一是指福建南部(厦门漳州泉州),也就是闽南这个地方。那么居住在这个地方的人被称为闽南人,从这里来讲,闽南人主要是汉族人,还有少量回族人(主要在晋江、惠安几个乡镇)、高山族人及其他民族等。

第二“闽南人”这个词有时是专指母语为闽南方言的汉族人,也就是河洛人,他们不一定都住在福建南部,分布很广。但又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在福建南部播撒出去的。这样的话,潮州汕头、海南、台湾、海外地区,凡是母语为闽南话的人,都可以叫做闽南人(像现在台湾的河洛人也经常还称自己是闽南人)。但一般外省的人不爱这么叫,所以一般都是叫河洛人比较贴切。

补充一下:泉州的少数民族同胞生活在闽南话的汪洋里,因此都会说闽南话。

闽南话又称河洛话,有两个版本的说法:

一:河洛话原本是商朝时的官话,商传至纣王为西方狄族(即周族)所灭,留在河洛一带的商民 上阶层者被迫迁至洛邑当奴工,营建新都成周,下阶层者被分配至卫、鲁、齐国当农奴,在东方尚存的几支顽强商族只好退回江南,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工商业,而居东南沿海者则形成越族后裔,河洛语之口音即源于商代 读书音源自古代汉语,故河洛语应称为「商汉语」或「古汉语」此种语言乃最具汉人本色之语言。

二:闽南语的发源地是在黄河、洛水流域,俗称“河洛话”,这是因为西晋时中原一带的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大姓为避战乱南下,在无名江边定居,并把这条江定名为“晋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晋朝人。这样也把河洛话带到福建,并演变为闽北、闽中和闽南三种方言语系。在闽南人移民台湾后,把闽南话带到台湾。令人预想不到的是,原先说河洛话的地方早已不说河洛话了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它分为五个次方言:

厦门话区:厦门、金门、同安。

泉州话区: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个县市。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

龙岩话区:龙岩市、漳平县。

大田话区:大田县、尤溪县的一部份。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它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湾省以外,广东省的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江苏,浙江的温州,台州等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将近6000万人。

按照您的这个问法,我想应该是针对广东地区的,因为目前只有广东是同时存在着这三种人的。广东目前是有三大民系,一为广府,二为潮汕(也称闽南、福佬),三为客家。区分三者最直接的是语言,因为这三大民系的语言都能很直观的区分开来。

广府民系,即为广府人,广东人中狭义的广府民系是指口语中的“广府人”即以广州为中心分布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及东南亚、欧美、澳州等等地区的华人,以粤语(广州话、白话或称广府话,俗称广东话)为母语,以珠玑巷同迁的汉人为民系认同,有着自己独特文化(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粤式饮食、语言、风俗和建筑风格的汉族民系。广义的广府民系则包括全广东及世界所有地区,世代以粤语为母语的汉语民系。“广府”这一称谓,最早出现在唐代,楼上的这位仁兄说了,底子是在秦代迁入的那50万人。

闽南人,狭义的闽南人指的是福建闽南地区使用闽台片闽南语者,约为今日的福建南部沿海、台湾地区、香港与南洋以及世界各地的闽南移民;广义的闽南人则包括了潮汕人、浙南闽语、雷州话、海南话、中山闽语的使用者,但不管狭义或广义,已移出闽南本地者后裔,多已不用“闽南人”做自称。在中国闽南、台湾、马来西亚部分地区(如槟城与新山)、新加坡等地,闽南人是当地优势民族。闽南民系在商业、学术、航海和殖民皆取得很高的成就。闽南民系的形成始于秦汉,在五胡乱华时期开始陆续有大量汉人人口涌入泉州,使唐宋元明初泉州港为世界第一大港,泉州一直是北方汉人商家以及贵族移居的中心城市,为控制海贸,这些人又向中国东南沿海殖民,广东与浙江沿海本来不是汉人移居的中心,当地的闽民系则是闽南殖民者和当地的百越族有不同程度的融合,如粤东本为畲客的聚居地,海南本为黎族的聚居地,闽人则为殖民者,福建沿海则绝大多数汉人基因,广东与浙江沿海的闽民系城市仍有10%-35%百越基因残留。目前在广东分布的闽南语系(不能称闽南人)的有潮汕三市、汕尾、丰顺县南部、雷州半岛等。

客家人,客家是岭南汉族的一个重要民系或族群,客家人也并非是指我们平常所说的旅居他乡的客人,而是指在岭南地区居住有上千年历史的一个重要民系,是相对于广府、潮汕民系来说的。客家民系比广府、潮汕民系形成的时间要晚,但客家人并不比其他两个民系晚来于广东,在广东的河源、惠州等地最早定居的就是糅合了部分原当地族群的客家先民。在广东、福建、广西、江西、台湾等地都有客家人的分布,而以广东省内最多,人口总数达到2500万左右,占到广东本地族群的近三分之一。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和岭南,而最终形成于岭南大地。目前在广东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梅州(称为世界客都,95%以上都是客家人)、河源、惠州、英德、翁源、化州等等地。客家人的第一次开始形成于秦代,一说由于战乱南迁,二说是由于修建阿房宫而留在了赣南一代生活,当地称他们为“客”。

广东本地的三大民系(广府、潮汕、客家)都是混合同化了岭南最早的原住居民百越诸族而最终形成的,所以长相外貌上不会太容易区分,都是厚嘴唇塌鼻梁居多(玩笑话),而且三大民系间大量通婚、流动。主要还是看文化吧,举个最直接简单的区分方法,可能以偏概全纯代表个人看法:广府人很喜欢喝老火汤拉家常、闽南人很喜欢喝茶谈生意、客家人很喜欢读书想做官。

大陆以外华人华侨,常以“唐山”指“祖国大陆”,而更多的只是代表各自民系所在的祖地,多以福建、广东为主。

而“唐山”的称谓 并不只是闽南、潮汕、客家的各自自称,它更多的是一个跨民系的统称,是各民系突破各自文化、语言障碍的一个默契 ,而这种默契的来源在于这些民系在古代一个共同的源头,那便是唐代。

唐代武则天时期,光州人陈政受命前往“泉潮间”平定“蛮獠嚣乱”,唐末,同样是光州人王潮、王审知三兄弟率领一干子弟兵经潮州进入福建并建立闽国。

如此两个巧合的事件,使得大量中原人辗转进入闽粤,并在不同的区域内成为了潮汕、闽南、客家、闽东等不同民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唐代的祖先和文化的源头,使得闽粤的百姓时时刻刻记住自己的根和文脉,尽管已延续千百年仍未曾改变。

以闽南人为例,闽南人的方言称闽南话,旧称“河洛话”,意思是中原黄河和洛河一代的方言,那正是光州将士从中原带来的方言,尽管它含有大量的晋代官话成份。而闽南人更是自称祖先来自闽南,据圭海君的统计, 闽南十大姓中主要的30个姓氏派系,有18个来自河南,其中便有16个来自河南固始县 ,陈政和王潮的故乡。

这种情缘,既是同属闽南的各姓百姓共同追溯的纽带,也是不同民系攀亲沾故的源头,于是在百姓的口耳相传之间,“唐”成了他们的印记和标识。

当有一天,他们携手共同出洋,左右都是无垠大海,他们的出洋本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内心中,故土的情愫只会浓上更浓,于是那片山、那片水,便显得更加有意义,于是“唐山”之名便在民间诞生了。

而过了几代的华人华侨,或许早已不知道自己来自哪个民系,哪个地方,但他们却总能在异乡找到同伴,那便是“唐山”。

而唐山,也因此成了华人华侨祖地的印象,直到近现代,中国的大名出现了,唐山才渐渐淡出 历史 的荧幕。

或许,唐山的记忆是老一辈人的故乡印记,唐人街是同为唐人的一个代名词,但这一切或许在心里面代表的感情是不变的,尽管这个名号在慢慢消退。

“我们的祖先是从唐山来的!”

这句话,长期以来在台湾民间历经了父告子,子传孙,一代叮咛一代……。

“唐山”,在闽南人的意识中,就是故乡,是原乡故土。不但台湾如此,分散在南洋各地的华侨 社会 ,也莫不如此,大家都是“唐山人”。

在台湾和海外的华人心目中,闽粤两地是“唐山”,中国大陆都是“唐山”,从大陆渡海去台的不问籍贯,统统都是“唐山人”。

人即文化,文化即人。唐山人过台湾,自然把唐山文化传播台湾,所以,人们把中华文化对台湾的传播也称为“唐山过台湾”。以台湾为例,传播到台湾的中华文化主要是以普通话为基本特征,全国统一的共有文化。同时,占台湾人口75%(光复前为83%)的闽南人和15%的客家人,即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这两个中华文化的亚文化也普遍传播台湾,甚至与少数民族文化一起,被概括为台湾的“本土文化”。尤其是闽南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台湾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所以 下南洋、过台湾的闽南人会称自己为“唐人”

作为闽南人,时常听到周遭的长辈谈起曾经充满辛酸和悲惨的“唐山过台湾”和“下南洋”的故事。

显然,这里的“唐山”,正如沈海高速漳浦段,在高速路两侧恢宏无比的“唐山过台湾”雕刻所记录的一样,代表的必然是包含了闽南的中国。

之所以这么称呼,或许正是源自唐代。

唐代是闽南大发展的时期,闽南一带一般也都尊崇祖地在中原的说法,祖先们在唐代筚路蓝缕千里迢迢到福建安家,个中无奈想必我们很难体会。

但那份思乡之情必然可歌可泣。

因此在“唐”的情缘上一而再传承。

追远,在后来得以延续,闽南人下南洋和过台湾其实都是同一时间不同的路线而已,性质是相当的,而唐山故土的情愫更是不变的。

这或许就是唐山的由来吧。

首先解释一下“下南洋”, 在明朝到民国这段 历史 时期,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慌乱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极度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躲避战乱,闽粤地区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到南洋谋生。

为什么会称自己为“唐人”来自唐山?

唐山其实指的是广东的潮汕地区,因为潮汕话的潮汕在北方口音听起来像唐山,所以就变成唐山了。那么为什么会听起来向唐山呢?因为在那个时期唐山还是比较有国内外知名度的。

清末下南洋的主要就是福建和广东潮汕地区的人,坐船漂洋过海去到东南亚。

大概就是这样,仓促成文,请求指正,多谢支持。

这是因为闽南人最早的时候就是河洛地区的移民,而“郎”就是人的意思。河洛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一带,所以,闽南人其实最早是从河南一带移民而来的。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中原地区往福建地区移民的事件。第一次是在唐高宗在位的年间,另外一次则是在唐末五代初期的时候。这两次都是大规模地迁徙活动,有不少人民都是从中原迁移到了福建。

在唐高宗在位的年间,皇帝派了陈远光南下去到福建。当时在福建有蛮族发生了战乱,而陈元光的老家就是在河南。陈元光就率领了最早一批的士兵进入了福建这个地方。

后来,战乱被平息了,陈元光率领的这批河南士兵也就成入乡随俗,成为了当地的一批百姓,这批士兵也就成为了最早的从中原地区迁往闽南的一批百姓。

到了唐朝末年,天下开始大乱。当时王绪因为害怕自己的力量会慢慢被人吞并,所以就率兵持续地南下。一路上虽然是磕磕碰碰,但是最终还是到达了闽南这个地方。到达了闽南之后,王绪的部下发生了叛乱,把王绪赶下台。

当时王绪的一个得力部下叫做王潮,他开始在闽南一带慢慢建立自己的部队,开始强大自己的实力。后来王潮死了,又由他的弟弟王审继位。在王家兄弟的开发之下,闽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王家的三个兄弟当时所率领的部分也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河南,后人大家经过统计,能够统计出姓氏的人大概有28人。所以,现在大家都称闽南人为河洛郎。

以上就是关于闽南的风俗全部的内容,包括:闽南的风俗、闽南人都是汉族吗为什么、闽南人的发源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1395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