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包括哪几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

《六韬》包括哪几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第1张

全书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所以叫《六韬》。由于该书是以周文王、周武王与姜太公(即吕尚)对话的形式写成。于是相传为姜太公所撰。经历代学者考证,《六韬》非殷周之际兵书,而是后人依托姜太公之名而作,成书年代约在战国中期周显王时。北宋元丰年间该书被列入《武经七传》,定为武学必读之书。

《六韬》对间谍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明确提出了对外(敌方)和对内(己方)的间谍与反间谋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且还涉及到从事间谍活动的具体专职人员的配备、组织及技术。

《六韬·王翼第十八》在论述古代军队统帅部的编成时说:"凡举兵帅师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这"七十二人"的分工职责明确,其中有五类二十四人与间谍活动有直接关联:

"伏鼓旗三人。主伏鼓旗,明耳目,诡符节,谬号令,蜀忽往来,出入若神耳目七人。主往来听言视变,览四方之事,军中之情羽翼四人。主扬名誉,震远方,摇动四境,以弱敌心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并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术士二人。主为谲诈,依托鬼神,以惑众心。"

"伏鼓旗三人"是分管军事保密通讯和制造假情报以欺骗敌方;"耳目七人"是从各方面去侦探。值得指出的是:"览四方之事,军中之情"一句中的"军中之情"后人大多认为是指"敌军内部情况",这是误解。敌军内部情况的侦探,是"游士"所为,所以在"游士八人"中已明确提到:"观敌之意,以为间谍。""军中之情"应当是指己方军队内所发生的变动情况。也就是说"耳目"的主要职责是督察监视己方的防区和军队,以防内变。"羽翼四人"是从事"以弱敌心"的心理战的间谍人员,主要对敌进行宣传攻势;"游士八人"是针对敌方的,负责刺探侦察敌方情报,反间谍及收买敌方内间;"术士二人"是装神弄鬼,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瓦解敌方斗志或者借此激励己方斗志。

这五类二十四人,是古代军队指挥机构中专职间谍的人员,由此推论,也应当有相应固定的组织机构,所以《六韬》是世界间谍史上有关间谍机构最早记载的文献。但是因为《六韬》的这一记载是周武王问姜太公时的对话,尚无史料来证实当时是否已形成这一间谍机构,所以只是从理论上来论述探讨。

《武韬·发启第十三》又说:"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这是运用辩证的方法去考察检验一个人,既看外表之言行,又察内心之意图。还须注意其亲近或疏远什么人,从而予以正确地判别掌握。《龙韬·选将第二十》更是提出了"知士之高下"的极为详尽的考察检验方法--"八征":

"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人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七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六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此"八征"虽说是对"士"而言,但实际上也包括了招募、培养和考察间谍的方法标准。即使是当今中外间谍考验的方法,也不外乎此"八征",至多增加一个"假枪毙"而已。至于反间破敌,《武韬·文伐第十五》又有"十二节"之法,很具参考价值。

"一曰: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彼将生骄,必有好事,苟能因之,必能去之。二曰:亲其所爱,以分其威,一人两心,其中必衰。廷无忠臣,社稷必危。三曰:阴赂左右,得情甚深,身内情外,国将生害。四曰:辅其*乐,以广其志,厚赂珠玉,娱以美人。卑辞委听,顺命而合。彼将不争,奸节乃定。五曰:严其忠臣,而薄其略。稽留其使,勿听其事。亟为置代,遗以诚事,亲而信之,其君将复合之。苟能严之,国乃可谋。六曰:收其内,间其外,才臣外相,敌国内侵,国鲜不亡。七曰:欲锢其心,必厚赂之,收其左右忠爱,阴示以利,令之轻业,而蓄和空虚。八曰:赂以重金,因与之谋,谋而利之。利之必信,是谓重亲。重亲之积,必为我用。有国而外,其地大败。九曰:尊之以名,无难其身,示以大势,从之必信;致其大尊,先为之荣,微饰圣人,国乃大偷。十曰:下之必信,以得其情;承意应事,如与同生。既以得之,乃微收之,时及将至,若天丧之。十一曰:塞之以道收其豪杰,内积甚厚阴纳智土纳勇土徒党已具,是谓塞之。有国而塞,安能有国。十二曰: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声以惑之,遗良犬宝马以劳之,时与大势以诱之,上察而与天下图之。"

"十二节"可以用"顺、分、赂、娱、留、间、收、利、尊、信、塞、迷"十二字来概括。《孙子兵法》主张"五间俱起",如果再辅之以此"十二节并发"的方法,敌方的"智者"和"谋士"则全然无力应付了。

《武韬·三疑第十七》又说:"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欲离其亲,因其所爱,与其宠人,与之所欲,示之所利。因以疏之,无使得志既离其亲,必使远民,勿使知谋,扶而纳之,莫觉其意,然后可成。"这是着眼于敌方最高层内部的间谍活动。其中"离亲以亲"(要离间敌方亲信,必先收买这个亲信的亲信)的用间思想,具有颇为神奇的作用。因为用这个亲信的亲信去进行离间活动,既能深得内情,有很大的成功把握,而且又因为是间接行间,所以不会引起怀疑,以至于"敌方的亲信"被推上断头台也不知道是谁在背后捣的鬼。

《龙韬·阴符第二十四》、《阴书第二十五》,最早最系统地提出了情报传递的秘密手段--阴符和阴书。阴符、阴书的出现,在间谍情报传递方式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现代密码技术的源头。

《六韬》中的用间与反间理论,已趋于成熟,可视之为一部间谍理论教材。虽然它在用间战略思想上还没能超出《孙子兵法》,但是在用间战术方式上则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成为古代间谍理论史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六韬》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所以叫做《六韬》。

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

武韬——讲用兵的韬略;

龙韬——论军事组织;

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

豹韬——论战术;

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扩展资料: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黄老道家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韬》的基本理论和范畴,多来自道家,主张柔弱胜刚强、韬晦不露和安静玄默等,同时又引用“黄帝”之书,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 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韬

“六韬”,就是六种秘密谋略,即论述战争问题的六种韬略。全书以太公同文王、武王问答的形式写成,分六卷,共六十篇。第一卷为《文韬》,包括“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传”、“六守”、“守土”、“守国”、“ 上贤”、“举贤”、“赏罚”、“兵道”等十二篇。第二卷为《武韬》;包括“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等五篇。第一卷和第二卷主要论述的是战略问题。

第三卷中便阐明了武装力量建设的有关问题。第三卷《尤韬》。包括“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等十三篇。在本卷中,除了论述信赏明同、以法治军以及重视武器装备等问题外,重点阐述了将帅问题。

第四卷《虎韬》,包括“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等十二篇,主要论述了在一般地形条件下的作战指导原则和战法。

第五卷《豹韬》“林战”、“突战”、“敌强”、“敌武”、“鸟云山兵”、“鸟云泽兵”、“少众”、“分险”等八篇中,着重论述了各种特殊地形条件下的作战指导原则和战法。

第六卷《犬韬》“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等十篇中,论述了车、骑兵的组编以及各兵种的作战特点和协同作战的原则和方法。

《六韬》,旧题周吕尚撰。吕尚为西周军事家姜子牙,所题显系托名,其真实作者已不可详考。《六韬》总结了先秦兵家和诸子论兵的精华,通过对周文王、周武王与姜太公对话的形式,探讨、阐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及方法。前二卷“文韬”、“武韬”主要阐述战略问题,后四卷“龙韬”、“虎韬”、“豹韬”、“犬韬”重在阐述治军和作战指导方法。《六韬》是先秦兵书中集大成之作,在政治和军事理论方面往往发前人所未发,而且保存了丰富的古代军事史料,如编制、兵器和通讯方式等,具有重要理论和史料价值。

古代兵法的发展与兵书的完善。

《六韬》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故称之为《六韬》。

全书6卷,60篇,其中《文韬》12篇,主要讲要取天下,必须收揽人心;收揽人心,在于爱民,施行“仁政”。阐述了为君之道。强调了战争本于道义,政治先于军事,所以名为“文韬”。《武韬》5篇,讲用武力和非武力手段取得国家政权的韬略,强调了“伐谋”为上,而后才动用武力征伐敌国。《龙韬》3篇,主要论述军队的统御和指挥问题,包括统帅部的组织机构、选将立帅的标准、通讯、出兵作战的原则、预报敌情、如何预见胜负及耕战结合等问题。《虎韬》12篇,主要论述兵器、器材及各种战术问题。《豹韬》8篇,主要论述各种地形上的作战方法,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处置办法。《犬韬》10篇,主要论述军队的教练、士兵的挑选以及各兵种的作战特点和协同作战的韬略。

六韬三略的意思:

《六韬》、《三略》:都是古代的兵书。后泛指兵书、兵法

《六韬》是指姜太公写的兵法,《三略》也叫《黄石公三略》,相传是黄石公写的兵法。后来所说的“韬略”就是从这两部兵法名字中的“韬”和“略”引申出来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六种阴谋和三种谋略,是从四面八方汇聚的精华。表达了对《六韬》、《三略》所包含的兵法精华的赞赏,称赞古代兵法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此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兵家类中不见著录,但在“道家”列“《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儒家类著录有《国史六》《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师姜望撰。”但从南宋开始,《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六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六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

《六韬》继承了它以前的兵家的优秀思想,又兼采诸子之长,所以思想内容很丰富。在政治战略思想方面主张“同天下”、“天下同利”,反复强调“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重民”、“利民”,认为天下是属于民众的,因此“取天下”必须得到民众的拥护,强调“国之大务”在于“爱民”,要使“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善于不争”,“削心约志”,其实质是轻徭薄赋,要求君主清静寡欲,不与民争利,“无取民者,民利之”,最后达到“取民”的目的;“上贤下不肖”,认为“上贤下不肖”是治国之要道,具体阐述了举贤的标准和方法,明确指出了不能重用的十三种奸人,即“六贼七害”;“赏罚必信”,认为“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提出了“杀贵大,赏贵小”的重要原则。

以上就是关于《六韬》包括哪几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六韬》包括哪几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六韬讲的是什么、六韬的内容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7731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