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理论中,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各是什么含义

生产理论中,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各是什么含义,第1张

一,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向右上方倾斜,而后向右

下方倾斜,即先上升而后分别下降。

第二,总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当边际产量大于零时,总产量是递增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当边际产量为负时,总产量开始递减。

第三,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的关系: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相交前,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

ap),平均产量曲线是上升的;相交后,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

ap)平均产量曲线是下降的;相交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

ap)。

古代一亩地能产多少粮食分析如下:

1、战国前期的粮食多为粟,折成今量亩产粟2058市斤。

2、战国后期亩产粟合今量亩产247市斤。战国时代是“菽粟”并提的时代,因此,在计算产量时还必须注意到战国时代“菽”的比例。五口之家种大豆25亩,占25%。假定大豆亩产为粟亩产的一半,即一石半,折合今市制为亩产1235斤。

3、汉代亩产粟折合今市制亩产281斤;汉代粟豆平均亩产折合今市制亩产264斤。

4、魏晋南北朝,南方水稻耕作尚较粗放,亩产水平不高,与汉代相当。北方旱地的亩产也维持着同样亩产水平。

5、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与汉代并称的繁荣时期,唐量亩产再考虑到种豆等因素,与汉一样,打九四折,折合今市制为亩产334斤。

6、宋代南方水稻的亩产折合今市制亩产381斤,但北方产量较差,宋代南北方粮食平均亩产合今市制亩产309斤。

7、元代北方粮食产量有所恢复,南北方粮食平均亩产折合今市制为亩产338斤。

8、明代的耕作水平又有提高,生产经验更为丰富,粮食亩产比宋元有所提高。

只说稻谷:

1、《管子·轻重甲》记载了春秋时代的稻谷产量:“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锺。”一户人家一年耕种100亩地,总守成不超过20锺。春秋战国的亩很小,三亩半相当于现在一亩,管子说的百亩实际上只有30亩。

“锺”是容量单位,可容130公升,能装稻谷80公斤,20锺即1600公斤。30亩耕地总共产出1600公斤,平均亩产53公斤。这个产量很可能代表了春秋时期的最高水平。

2、《汉书·食货志》引用战国李悝的原话:“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亩)岁收一石半。”五六个劳动力耕种100亩地,平均亩产15石。“石”也是容量单位,战国一石约容20公升,装稻12公斤,15石即18公斤。

前面说过,战国亩小,三亩半才等于一市亩,一亩能产18公斤,三亩半能产多少?63公斤。所以把李悝的话翻译成现在的说法,即是五六个劳动力耕种30亩地,平均亩产可以达到63公斤。

3、嵇康《养生论》记载了魏晋时期的产量:“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一亩地如果能收10斛粮,那就属于高产了。

魏晋的亩比春秋战国时期要大,大约一亩半等于现在一市亩。当时一亩收10斛,等于一市亩收15斛。当时15斛折合现在150公升,能装稻90公斤。也就是说,魏晋时期的高产田可以做到亩产90公斤。

4、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闵宗殿先生发表论文《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推算出了唐、宋、明、清四个朝代太湖流域的平均亩产:唐朝亩产138公斤;宋朝亩产225公斤;明朝亩产333公斤;清朝亩产278公斤。

清朝的亩产比明朝还要低,主要是引用的文献还不够全面。事实上清朝出现过稻谷产量的飞跃,康熙五十四年,曹雪芹家的亲戚、苏州织造李煦在苏州试种双季稻,前后种了六年,平均亩产810斤,其中最丰收的年份竟然达到了915斤的亩产。

清朝的亩已经跟今天差不多,清朝的斤略大于现在的市斤,如果折合成公斤,亩产915斤相当于亩产470公斤,这个产量绝对是古代中国的最高纪录。

土地面积换算方式

中国规定的土地面积单位有三个:平方公里(km²),公顷(hm²),平方米(m²)。应避免使用亩、公亩(a)。公顷的符号为hm²,国内不推荐使用ha。

单位换算:1亩=10分;1亩=60平方丈=6000平方尺;1米=3尺;1平方米=9平方尺;倒过来1平方尺=1/9平方米;所以1亩=6000/9平方米;1分=600/9平方米=6667平方米。

平方米换为亩,计算口诀为“加半左移三”。1平方米=00015亩,如128平方米等于多少亩,计算方法是先用128加128的一半:128+64=192,再把小数点左移3位,即得出128平方米的亩数为0192。

亩换平方米,计算口诀为“除以三加倍右移三”。如要计算246亩等于多少平方米,246÷3=82,82加倍后为164,然后再将小数点右移3位,即得出平方米数为16400。

百度百科——亩、百度百科——粮食、百度百科——五谷杂粮、百度百科——粟、百度百科——稻谷

达标产量百分比=总产量÷总标准产量×100%=133÷72×100%=18472%。

总标准产量=小时标准产量×加工时间=48×15=72。

达标率可以用一共生产了多少数量,所有数量有多少是合格的,用合格的数量除以生产的总量得到的数再乘以100%数就是达标率。

总产量计算方法

产量计算公式:生产数量=产能×负荷率。

产值计算公式:生产产品的价值=产量×价格。生产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生态系统中或某个种群所生产的有机体的总量,它含有速率的意思,与生物量的区别在于生物量指生态系统中某一时刻、某一单位面积生产的有机体的总量,且没有速率之意。

APL 即劳动的平均产量 计算公式为:APl=TPL/L平均产量是指表示平均每一个单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所产生的产量。或者指总产量或总产出除以一种投入品的数量所得的值_由此,劳动的平均产量定义为总产量除以劳动的投入量_其他投人品的平均产量以此类推_

MPL,劳动的边际产量,指增加一单位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APL,劳动的平均产量,指平均每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所生产抄的产量。 MPK,资本的边际产量,指增加一单位的可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任何增加一个单位产量的收入不能低于边际成本,否则必然会出现亏损;只要增加一个产量的收入能高于边际成本,即使低于总的平均单位成本,也会增加利润或减少亏损。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当产量增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时,为企业获得其最大利润的产量。

: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及其关系: 第一,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这反映了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第二,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在相交前,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AP);在相交后,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

mpl经济学意思:经济学中mpl是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的缩写,意为:劳动边际产量,是指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每增加一单位劳动企业增加的产出量。其表达式为:TPL=f(L)。

总产量=单产量×数量。

总产量一定,单产量与数量成反比例;单产量一定,总产量与数量成正比例;数量一定,总产量与单产量成正比例。

产量是个通用性很强的词,一般是指人或机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数量。

人均产能=总产能÷人数;总产量除以生产时间,得到的是单位时间产能;单位时间产能除以生产人数,得到的是单位时间内的人均产能。

产量平均值又叫平均产量,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总产量或总产出除以一种投入品的数量所得的值,即每单位投入生产的产出。

由此,劳动的平均产量定义为总产量除以劳动的投入量。其他投入品的平均产量以此类推,用公式表示即为:AP=TP/LAP为平均产量TP为总产量L为可变要素投入数量。

产量超过产能的意思可能是说计划生产量超过了生产能力(最大产量)。

这时仅靠企业自身,无法完成计划。应该把一些产量外委给其他企业,减少自身生产的计划产量。

对于订单生产企业,有时会出这种情况,一笔较多合同,超过了企业生产能力,还不能不接。这时必须借助外部能力。

粮食产量,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者日历年度内生产的全部粮食数量。按收获季节包括夏收粮食、早稻和秋收粮食,按作物品种包括谷物、薯类和豆类。

其产量计算方法:谷物按脱粒后的原粮计算,豆类按去豆荚后的干豆计算;薯类(包括甘薯和马铃薯,不包括芋头和木薯)1963年以前按每4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从1964年开始改为按5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

中国粮食产量现状:

全国夏粮总产量14582万吨(2916亿斤),比2020年增加2967万吨(593亿斤),增长21%。其中小麦产量13434万吨(2687亿斤),比2020年增加2589万吨(518亿斤),增长20%。

2021年12月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全国粮食产量数据。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其中,秋粮产量10178亿斤,比上年增加191亿斤,增长19%。

以上就是关于生产理论中,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各是什么含义全部的内容,包括:生产理论中,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各是什么含义、古代一亩地能产多少粮食、总产量产量百分比的公式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7294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