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风俗

东北的风俗,第1张

在农村腊八之后人们开始杀猪宰鸡,把猪肉切成块,放在大缸中送到仓房里冻起来,以备节日期间食用。

过年时,将酸菜、肥肉和血肠放在大锅里炖,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杀猪菜”。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饺子中包上硬币或者花生、果仁,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福气多多。

东北地区指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以及内蒙古东四盟构成的区域,简称东北。东北,古称营州、辽东、关外、是中国东北方向国土的统称。(与东北地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东北地区的三个省级行政区。东北三省分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地形分布格局是山环水绕,被称为“白山黑水”之地。

东北与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不同如下:

一、东北过年习俗

东北人在大年三十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

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要挂红灯笼,大年三十晚上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

守岁又称“熬年”,在大年三十到来之前,别的门饰可以不要,但一定要贴上一副红彤彤、喜洋洋的对联。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二、北京过年习俗

赶庙会是北京过年的一大习俗。

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

春节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最为看重的节日,它意味着团圆,意味着丰收,意味着新年的开始。在春节这段时间,大家会做贴春联、包饺子、吃汤圆等等,各地习俗大同小异,但讲究的是红红火火,团团圆圆。

每到年下祭祖,必然要煮肉、吃肉。

打一碗白煮肉

白煮肉

肉取五花大块,置于锅中,白水煮约2至3小时,先大火,再小火,中途不添水、不翻搅。待肉煮熟,以刀片之,或厚或薄、或大或小,厚者如箸、薄者似纸,大者如掌,小者盈寸,不拘形势。

白水煮肉,不宜多吃,因无调料,着实油腻。仅可趁热取一小薄片,细细咀嚼,倒有鲜美、醇厚之味。

祭祖完毕的白煮肉,不同寻常。在老人看来,吃这个能带来好运和福气,因为那是老祖宗和神仙吃过的。

白煮肉吃法多多,可斩薄片蘸酱油、蒜泥、辣椒油;可制回锅肉,继续切条炸制酥肉;可熬白菜粉条,也可煮青菜豆腐,汆冬瓜,做法多种多样,不一而足。

源远流长的白煮肉

“胙,祭福肉也”,见《说文》,是祭祀所用的肉,一般都是白水煮肉,可以用猪肉、羊肉、牛肉、鹿肉等。尤其以猪肉居多。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一直很重视祭祀祖宗,“心到神知,上供人吃”。宗亲聚集,用“公款”买猪肉。祭后胙肉不能浪费,由主祭的人分给亲近的人,这被称为“分胙”或者“散福”,俗话说“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

胙肉的使用,历史悠久,《左传·僖公九年》就有记载:“王使宰孔赐齐侯胙”。在《史记·秦本纪》中也记载有:二年,天子致胙。周天子把祭肉赏给秦孝公。肉本身没有多大的价值,重要的是这一行为代表了周天子的认可。

胙肉分配,成为滥觞的,是清朝。

昭梿《啸亭续录》记载:“坤宁宫祭神胙肉,皆赐侍卫分食,以代朝餐,盖古散福之义。”

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

满清起源于白山黑水,夺取天下颇为不易。清朝入关后,每年春节,都会用白水煮肉来祭祀神灵和祖先。祭祀仪式结束后,白煮肉赏赐给大臣们食用。能品尝胙肉的,都是高级官员。

白煮肉,浅尝辄止即可。如果多吃,恐怕很难承受,不管是味蕾还是胃口。可皇家的恩典,不能拒绝,一旦不识抬举,后果很严重。于是有人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酱油泡高丽纸,晾干后再泡,多次反复,滋味浸入。到了吃胙肉的时候,用高丽纸擦刀、裹肉,就把咸味沾到了肉上。——聊胜于无吧。到了晚清时节,吃胙肉的时候会配套酱菜,这样也就更加人性化了。

据说:有次,雍正赐给四岁的弘历一块胙肉,弘历默默地吃完。这一小小的举动,一是对弘历心性的考验;二是雍正欲将天赐之福传给弘历,表示弘历是未来皇位的继承人。

满洲习俗,吃白肉不请、不接、不送、不谢,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据柴小梵《梵天庐丛录》记载:“清代新年朝贺,每赐群臣吃肉,其间不杂他味,煮极烂,切为大脔,臣下拜受,礼至重也,乃满洲皆尚此俗。”

满人腰间,多带“活计”,即荷包,内储烟袋、火镰、鞘刀(解手刀)等,随时可割肉进餐之用。

白煮肉在清朝中期已经成为名吃。袁枚《随园食单》:白片肉、须自养之猪,宰后入锅,煮到八分熟,泡在汤中,一个时辰取起。将猪身上行动之处,薄片上桌。不冷不热,以温为度。此是北人擅长之菜。南人效之,终不能佳。

砂锅居“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肉香”。​

大羹必有淡味,周礼说“大羹不和”,突出本味,表明祭祀的重要性和纯洁性,白煮肉庶几近之。

4357阅读

搜索

白水煮牛肉的做法大全

泉州白水猪脚做法

大厨白水煮肉怎么做

白水煮肉做法大全

煮肉的家常做法白水

白煮肉的正宗做法

东北人很大气爱喝酒酸菜,是东北人冬天必备的菜东北人过年的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有很多古老相传的风俗,以东北来说,讲究就不少。 旧时,一切辞旧迎新、祈福迎祥的庆典几乎都集中在除夕夜举行。全家都要换上新装。这顿饭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可以荤素一齐上通常必要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鸡冻儿、鱼冻儿、猪肉冻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

我国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为珍惜已逝的岁月,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娱乐活动,谓之“守岁”孩子们历来是随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图、掷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戏人、点走马灯,放“滴滴金儿”,“耗子”、“黄烟带炮”……老太太们则坐在一起斗纸牌、打麻将、打十胡。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主一年诸事顺遂。在东北,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东北俗话叫“ 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是“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家乡东北的风俗有:火盆、小年祭灶、扫尘、扭秧歌、贴春联。

1、火盆

火盆是东北民间的一种取暖工具,里面盛上“小灰”,端到火炕上。顿使满屋生暖。从前,北方居民室内取暖多靠火炕,屋内的热度往往不易升高。

2、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3、扫尘

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4、扭秧歌

扭秧歌,是东北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

5、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以上就是关于东北的风俗全部的内容,包括:东北的风俗、东北与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不同、为什么东北过年都要打一碗白肉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6759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2
下一篇 2023-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