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陈述性记忆和语义记忆,

如何区分陈述性记忆和语义记忆,,第1张

陈述性记忆包括语义记忆,可根据具体记忆表现方式进行区分。

1、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如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的生活常识都属于这类记忆。

2、语义记忆:

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它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和词的制约,很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而比较稳定。

扩展资料

语义记忆与情景记忆相对应,E托尔文把记忆区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认为语义记忆的组织是抽象的和概括的,它所包含的信息不受接收信息的具体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以意义为参照的,如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电压与电阻成反比等。

语义记忆比情景记忆较少受到干扰,抽取信息也更迅速,往往不需要搜索。托尔文并不否定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是互相依赖的。

当前的研究认为,把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看作两种不同的记忆存储是不确切的。它们可能代表一个连续体的两端,在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之间很难划一条严格的界限。

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能力、想象

1、感觉: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知的起点。

感觉特性: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前者是一种能力,后者是对能力的数量化表示,是一个数值。两者是反比关系,感受性越高,则感觉阈限越低;反之,亦同。均可分为绝对和差别两类。1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2差别感受性: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2)感觉现象(感受性的变化)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暗处,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和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亮处,视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时对比(如:马赫带现象: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绿叶衬红花,感觉红花更红)和继时对比(如:吃完苦药再吃糖,感觉糖更甜了;从冷水到热水,感觉水更热了)。3感觉后效:在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的现象。在视觉中表现尤为明显,称为后像。视觉后像分为正后像(前后性质同,如注视灯光一段时间后,闭上眼睛,眼前会出现灯的一个光亮形象在黑色背景之上)和负后像(前后性质相反,如之后,可能看到一个灯的黑色形象出现在光亮背景之上)。4感觉的相互补偿:如盲人一般具有较好的听觉和触觉。5联觉:一个刺激不仅能一起一种感觉,同时还能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如:所谓的暖色调、冷色调,甜蜜的嗓音,沉重的乐曲,尖锐的声音会使人产生冷觉等。

2、知觉: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却会有差别。

1)种类:按知觉对象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此外,知觉还有一种特殊的形态叫作错觉。1物体知觉: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空间知觉:对物体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方位知觉等。视崖实验说明6个月的婴儿便有了深度知觉。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如四季、昼夜、生理或心理周期的变化等来计时。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似动的形式有动景运动(不动的,感觉动了,如动画)、诱发运动(一动一静,感觉动的不动,而静的动了,如火车窗外的树)、自主运动(由生理的起伏所致)、运动后效(如先盯着瀑布看,再看旁边的树,树在上移))。2社会知觉:人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知觉。包括:首因效应(最初效应)(新官上任三把火)、近因效应(最近效应)(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刻板效应(定型效应、刻板印象)、晕轮效应(光环效应)(一好百好,爱屋及乌)、投射效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推已及人)。3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只要产生错觉的条件存在,个体就无法通过主观努力去克服错觉。(有积极也有消极:如海上的倒飞错觉)

2)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知觉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反映的特性。影响因素:主观和客观因素(主观: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个体已有知觉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态度等。客观:刺激物的绝对强度;新颖性、奇特性;对象的活动性;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性)。2整体性:知觉对象是由不同的部分和属性构成的,但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如:管中窥豹,时见一斑。3理解性:个体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理解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的知觉特性。

3)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又称“思维的知觉”。品质(全面性、目的性、精确性、敏锐性)。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前: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丰富相应的知识;做好计划等观察前的准备;中:按计划有序观察;尽可能调动多感官参与观察;调动积极思维;后:指导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开展讨论、交流汇报,不断提高观察力。)

4)感知觉的发展和应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

3、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伴随着其他的心理过程而发生。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1)注意的分类及条件: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随意:伴随意志努力)。1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主客观条件(客观: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运动变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刺激物的相对强度;主观:需要、兴趣、爱好、情绪状态、精神状态、心境、主观期待。)2有意注意: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条件(加强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培养间接兴趣;排除干扰,要有坚强的意志力。)3有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先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注意。

2)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注意的广度或范围、注意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VS注意的起伏或动摇、注意的分散或分心)。1注意的广度: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目十行“。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排序越集中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内容丰富、富于变化、复杂性VS过于;人的主体状态:对所从事活动认识越深刻、越有兴趣,态度越积极。)3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力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或对象。影响因素(同时时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4注意的转移: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的现象。是主动的,注意灵活性的一种表现。影响因素(原来注意的紧张度和新活动的性质;个人神经过程的灵活性;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5其它:注意动摇或起伏: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的增加或减弱。这是人生理的一种自我保护功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注意的分散或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指向了其他无关的对象的现象。是被动的,是注意不稳定的一种表现。

3)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道首先注意教育外环境对课堂的干扰;教室内环境:干净、整洁、简洁朴素富教育意义;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注意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语音、语调抑扬顿挫;板书应运用有度、重点突出、清晰醒目。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实例、实际,引起兴趣;多样灵活,调动积极性。2有意注意: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培养间接兴趣;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张驰有度,适当放松休息;多样化。3三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

4)中学生注意力的培养:(口诀:兴趣斗争成习惯,心理状态优缺点+训练)1培养广泛而稳定的兴趣、爱好;2提高与注意力分散的斗争能力;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4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5了解自身注意力的优缺点,扬长避短;5重视集中注意的自我训练。

4、记忆: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1)分类:一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一般1'左右。特点(1时间极短,1'左右;2容量较大;3形象鲜明;4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编码方式(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短时记忆:指人脑中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工作记忆:处于工作状态中的短时记忆或在完成当前任务中起作用的短时记忆。特点(1时间很短,无复述的条件下,一般1'以内;2容量有限,5-9个组块;3意识清晰;4操作性强;5易受干扰)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前者是主要编码形式)复述是本身存储的有效方法,防止遗忘。复述可分为机械复述和精细复述,后者是短时记忆的重要条件。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的和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存储的记忆。特点(1容量无限;2保存时间长久。)编码方式(意义编码:语义编码、表象编码)复习是与遗忘作斗争的首要条件,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没有复述的信息是不可能进长时记忆的。二根据记忆内容不同可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运动记忆:以过去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三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方式的不同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程序性记忆:如何做事情的记忆或如何掌握技能的记忆。

2)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再现)。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记忆过程是对输入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一识记:第一个环节,是个体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根据识记有无目的,可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无意识记: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运用任何识记方法和意志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有明确的目的,并运用一定的方法的识记,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的方法可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机械记忆: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意义记忆:在理解的基础,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所进行的识记。二保持:第二环境,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巩固的过程。三再认和回忆:第三环节,在不同的条件下重现过去经验的过程。再认: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仍能确认和辩认出来的过程。回忆: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仍能从头脑中提取出来的过程。

3)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错误的回忆或再认。从信息加工角度,遗忘即信息提取不出或错误提取的现象。一遗忘规律: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呈现负加速型。二影响遗忘的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数量和学习程度、系列位置、重要性)、学习者(记忆任务的长久性、识记方法、态度)、其它(时间因素);三遗忘的原因:痕迹衰退说(消退说):桑代克,得不到强化即消退;干扰说:前摄抑制、后摄抑制;压抑说(动机说):弗洛伊德认为由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提取失败说: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同化说:奥苏伯尔,遗忘实际上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高级的概念与规律替代了低级的概念与规律,使后者遗忘,从而简化知识,减轻记忆量,是积极的遗忘,但若巩固原有知识而导致新旧知识混淆,记忆错误,则是消极遗忘。

4)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是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教学:1合理安排教学:避免性质相近或相同的课安排在一起;保证课间休息;每堂课信息量的控制;2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更高级的教学艺术;学生:3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4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将其系统化;5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二是有效组织复习。 复习方法:(时间:1复习要及时;2复习时间要合理分配;方法:3复习方式要多样化;4调动多感官进行复习;5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6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量:7掌握复习的量。过度学习:学习达到目的后的附加学习。研究表时,学习的熟练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知识最牢固。)

5)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量有抽意

6)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快久对准(记忆速度快、保持时间久、记忆正确、准备性即需要时可快速正确的提取)

5、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主要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1)思维的种类:一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直观动作思维:动作思维,人们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直观具体问题的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指当人们面对理性任务时,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二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分析思维是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做出明确结论的思维。三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分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又称聚合思维、求同思维、辐合思维、会聚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或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的思维。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 指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对问题中所提供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进行重新组织,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活动形式,即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四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分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常规思维又称再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特点:流畅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变通性(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独创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已也超越前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五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分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经验思维是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判断生产、生活中问题的思维。理论思维是指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

2)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概念: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形式,是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总称,包括内涵和外延。判断:用概念去肯定或否定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推理:是指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6、问题解决:

1)问题:是一种刺激情境,一种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的类型:按问题的组织程度,可分为有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

3)问题解决:是使问题得以解决,即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了目标状态,方式是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再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也就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4)问题解决分类: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

5)问题解决的特征:一是目的性;二是序列性:是指心理操作存在一定的序列,序列出错,问题就无法解决。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等序列;三是认知性,即必须由认知操作来进行。

6)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发现问题是首要环节。理解问题或明确问题或分析问题,即形成问题的表征,是中心环节。提出假设即提出问题可能的解决途径和方案,选择恰当的操作步骤,是关键阶段;检验假设:分为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

7)问题解决的策略:一算法式策略,也叫尝试策略。即在问题空间中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二是启发式策略,又称启发法,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和目标指示,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手段-目标分析法,将问题健成若干个各自具有目标的更小问题。逆向工作法,逆推法,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出发,以此为起点逐步向后推,得出达到目标需要的条件,将这些条件与问题提供的已知条件进行比较,若吻合,则推理成功,问题得到解决。爬山法:类似手段-目的的分析法,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

8)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一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二原型启发;三心理定势和功能固着;四知识经验和迁移;五动机强度和情绪状态;六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

9)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口诀:思练量方维)一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二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三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四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五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6、想象

1)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的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前者属于 记忆的范畴 ,是记忆再现过程。后者是 思维范畴 ,是对新形象的创造过程。

2)想象的种类:一按有无目的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二按它的新形象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再造想象是通过词语或非言语的描述,在头脑中产生腾事物新形象的过程。产生条件: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理解词语和实物标志的意义。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产生条件:强烈的创造愿望;丰富的表象储备;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原型启发;积极的思维活动;灵感的作用。幻想: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包括理想和空想。理想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实现可能的积极幻想。空想是与客观事物相违背的消极幻想。

3)培养学生想象力/想象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口诀:多观察、勤思考、多幻想、学知识、练想象、发语言)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二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打开想象大门;三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四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五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六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ps:150%的过度学习如何判断?

短时记忆是服从当前任务需要,主体操作、使用记忆时,主体有着清晰的意识。操作性强,短时记忆就其心理功能而言是操作性的。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是指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储存少量信息的记忆系统,一般被认为是处于感觉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阶段  。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根据研究,短时记忆的容量,通常是5-9个单位,也就是如果你记字母,一次能记5-9个字母。短时记忆想要变成长时记忆,是需要专门付出努力的。

其特点是:(1)编码虽有视觉的、听觉的和语义的多种形式,但以言语听觉编码为主 ;(2)容量有限,一般为 4-9个组块  ;(3)保存时间短暂,如果信息得不到及时复述,大概只能保持15-20秒钟; (4)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是完全系列扫描的方式  。

介绍

记忆可以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指知识性的,语义性的记忆。通常这是储存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比如说,客观事实,原则,方法,定义等等。比如你的电话号码,中国的北边是蒙古和俄罗斯。

程序性记忆是指大脑在不自觉地情况下自动执行既定的步骤。例如骑自行车、你早上起来能够顺利完成一系列动作并且出门,但想不起是怎么做的。

简单的划分的话,陈述性记忆,一般是知识类,而程序性记忆,一般是技能类。

长期记忆是能够保持几天到几年的记忆。它与工作记忆以及短期记忆不同,后二者只保持几秒到几小时。在生物学上来讲,短期记忆是神经连接的暂时性强化,而通过巩固后、可变为长期记忆。此外,短期记忆主要由声码所构成,而长期记忆以意码为主要。

2017年4月7日,发表在顶级期刊Science的一篇论文Engrams and circuits crucial for systems consolidation of a memory,通过对小白鼠的研究发现,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是同时形成的,只是长期记忆一旦成型就会陷入沉寂。

记忆类别

根据Tulving的多重记忆系统理论,长期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外显记忆又可以分为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陈述性记忆包括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

程序性记忆:关于如何做一件事情的记忆。

陈述性记忆:关于一些具体的事情和情形的记忆。

语义记忆:关于世界的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

情景记忆:关于某一个时空中的事件和情景的记忆。

内隐记忆:一种无法在正常意识中表现出来,但通过一些手段可以测量的记忆。对内隐记忆的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热点。

百度百科-长期记忆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区分陈述性记忆和语义记忆,全部的内容,包括:如何区分陈述性记忆和语义记忆,、认知过程:、短时记忆的操作性强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1862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