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让梨是历史故事吗,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怎么讲

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让梨是历史故事吗,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怎么讲,第1张

孔融让梨的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孔融四岁让梨懂礼让

我们熟悉“孔融让梨”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是选进课本的,讲的是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人带了一筐梨到孔融家里。孔融的爸爸叫孩子们分享。孔融先拿的,拿的时候选了小的。他爸爸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拿小的。他说因为年纪小,所以要吃小的,大的要给哥哥们吃。
这个故事很好地教育了我们的孩子,感动了几代人。因为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礼让”。


(孔融让梨)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贪婪的,这是人性。越真实的人,越自私。尤其是孩子,因为没受过什么教育,自私几乎是他们的天性。孩子只有经过礼仪教育,才会懂得谦让。
由此看来,孔融从小就学会了谦虚,显然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古代人才把孔融的故事写进三字经里教育一代又一代人。直到现在,它仍然是我们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教材。
但是我们知道,《后汉书》记载孔融最后被曹操杀死。孔融之所以被曹操杀死,后汉有记载,是因为他说了一句话。他说:“父亲是儿子,他是什么关系?就其本意而言,其实是情欲。儿子是母亲,也是孩子?比如送东西,你就走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还是会对孩子说,自己没什么亲人,不用报答。因为孩子的出生只是因为一个父亲情欲的副产品。而母亲只是这个副产品的容器。
因为孔融这样说,曹操认为孔融有损“礼教”。古代是礼治社会,“礼”当然是古代社会的重中之重。古代如果有人做了有损“礼教”的事,自然要严惩。再加上孔融本人就是孔子的后代。作为孔子的后代,自然是道德标杆,但他居然做了有损“礼教”的事,所以不得不被杀。所以孔融被曹操杀死了。


(曹操)
孔融四岁的时候,仅仅因为懂得“礼让”,也就是维护“礼教”,就被后人逼着学习。但最后还是因为违反“礼教”被曹操杀死。现在这个事实太诡异了。那么,如果我们是老师,在给孩子上课的时候,怎么给孩子讲孔融结局的故事呢?或者说,即使我们假装含糊其辞,如果有孩子问起这件事,我们该如何向孩子解释?
当然,我们知道,孔融是被曹操杀死的,因为曹操想篡夺汉朝的山河,所以在朝廷上盛气凌人。孔融对曹操盛气凌人的行为非常不满,因此对曹操进行了多次冷嘲热讽。
有一次,曹操打败袁绍之后,曹丕直接把当时袁的妻子,一个美女据为己有。孔融对曹操说,周武王在周公成功后,赏赐他妲己。当时曹操信以为真,问孔融:“真的是这样吗?”孔融笑道:我是根据今天发生的事猜出来的。曹操意识到他是在讽刺自己。
还有一次,曹操率军亲自入侵乌桓,孔融又讽刺他,说他穷兵黩武。后来曹操主张禁酒,孔融反对,对曹操冷嘲热讽。


(甄宓)
让曹操很生气。但因为孔融当时名气很大,曹操不敢轻易杀他。于是他悄悄派人收集孔融的话,在听到孔融说出“父母的容器论”后,以此为借口杀了他。
曹操一定是找了个借口杀了孔融。但问题是,曹操到底是不是在找借口。这句话确实是孔融说的。孔融说这句话,实在有损礼教。那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孩子问我们,我们该怎么解释?
关于这个问题,鲁迅在《魏晋风度与文章与药、酒的关系》一文中专门讲过。鲁迅说,当时正处于政治高压时期,因为曹操要夺位,所以实行政治高压。当时孔融出于愤怒做出了讽刺。说明违背礼教的是曹操。孔对对曹不满,但碍于政治压力,我只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加以讽刺。


(汉献帝)
这也是事实。从前面的故事可以看出,孔融确实很喜欢讽刺人。但有两个问题鲁迅似乎没有搞清楚。一、孔融的“父母容器论”如何讽刺曹操?曹操对汉献帝不忠是事实,但不是对父母不孝。第二,当时的政治压力确实很大,但是孔融总是公开说话,完全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他用得着这么委屈地说外交辞令吗?
所以,鲁迅的解释并不完美。我觉得孔融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孔融言行不严谨。他在北海的时候,治理不善,不团结人,所以把北海搞得一团糟。后来袁谭一叫,城也守不住了。对方箭如雨下,他还在那里看书,故作风姿。最后他自己跑了,丢了老婆孩子。
总之,孔融小时候虽然“彬彬有礼”,但是没有学到什么真本事,所以对国家没用。另外,如果你举止不当,你就得表现出你的风度非凡,所以你最终伤害的是你自己。
所以,我觉得给孩子讲的时候还是要一分为二的。孔融小时候很有智慧。但是后来他不上进,不守规矩,就这样结束了。我们也借此机会给孩子们一些警示。责任编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5140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27
下一篇 2022-05-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