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是谁写的?

洛神赋是谁写的?,第1张

《洛神赋》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

在这篇文章里,曹植说自己在途经洛水时邂逅了传说中的伏羲之女洛神,极尽描摹这位佳人的风采神姿,字里行间充斥着强烈的倾慕之情。他就像是一位陷入疯狂热恋的年轻诗人,把所能想象到最美好的词汇,都毫不吝惜地加诸在这位女子身上。赋中那种蕴藏着情真意切的心绪,那种澎湃浩荡的感情,一千年之后仍旧让人感觉到无比震撼。

其实赋中的仙子是曹植心仪的女神,也是自己的嫂子甄宓。甄宓是三国时期的大美女,“江东大小乔,北有甄宓俏”,她的美是可以和大小乔比了。曹植一直对自己哥哥曹丕的妻子甄宓怀有仰慕之情,却终不可得。后来甄宓失宠,凄惨去世,最悲伤的是曹植,文人喜欢用文字来表达情感,于是就留下了这篇千古名赋。

曹丕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小气鬼,但他也是懂文章的,与曹操、曹植在文学史上并称三曹。曹植写这种东西,一看就是调戏过嫂子,他是不要脑袋了吗?可史书上没有记载曹丕对此有任何反应,也没对曹植采取任何措施。因为这是他策划的。

原本曹操是有意让才华横溢的曹植来接班的,所以曹操东征孙权时,特意留曹植坐镇邺城,叮嘱他务必全力维护大后方的稳定。这相当于内务部或者安全局的最高领导了,这工作做得好,为以后曹植继位加不少分。曹操带上了自己母亲卞夫人,儿子曹丕,还有甄宓的一儿一女,东征去了。这样甄宓和曹植都留守在邺城。

曹丕把自己的妻子留在邺城,其实是身边的郭美人献的计策,这是个聪明有野心的女人,他知道曹丕的心思,也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谁是自己路上的绊脚石。甄宓在邺城,最高领导人曹植也在邺城,其他重要人物都不在。

甄宓很清楚曹植对自己的感情,并且敏锐地觉察到这种感情是可以利用的,她只需要略施手段,曹植这个多情种子就会不顾一切地钻入彀中。感情主宰了曹植的心,爱恋冲昏了他的头脑,他享受着这短暂的缠绵悱恻,完全失态。

在职务上玩忽职守,邺城与许都的治安变得漏洞百出。让刘备和吉本等人从容钻了空子,酿成了大祸。曹操大火,对曹植渐渐地失去了信心。

甄宓是这场立嗣之战中的一颗棋子,她甘愿当这颗棋子全是因为她的儿子曹睿。曹睿虽是曹丕的长子,但曹丕不喜欢他,一直没给他封侯。这之间是有原因的,甄宓最清楚!

曹植这颗情种子在经历了和甄宓的亲密接触后,竟渐渐地颓废起来,经常喝得醉醺醺的。他的萎靡不振是受了情伤,曹丕总是有意无意提醒他甄宓不过是在利用他,并没有真心。还有什么比自己深爱的人伤害自己,玩弄自己绝望呢?

本来曹操对于曹植还是抱有一点点希望,所以当曹仁被关羽包围,他给了曹植最后一次机会,任命他为南中朗将行征虏将军,派去救援曹仁。可谁知道曹植这个不知长进的东西,竟又喝了一个酩酊大醉,醉到连将令都无法接。从此,曹操对这不肖子彻底失望,不可能传位给他了。

曹丕在立嗣之战中赢了。其实获利者还有一个,是曹丕身边的一个妃子,有个很特别的名字,叫郭女王,注意是名字,不是别称。

郭女王与别的女人大不相同,一进曹家的门,就显示出了卓越的智慧。她对于曹丕的意义,不是女人这么简单,用史书上的一句话描述已经足够:“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短短两句话,一个女中诸葛的形象跃然而出。曹丕夺太子位,郭女王参与了谋划,而且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曹操东征时,留曹植在邺城把守,郭女王向曹丕献了计策,然后曹丕给甄宓下达了指示。当曹丕带着郭女王离开邺城之后,曹植惊喜地发现,自己朝思暮想的甄宓,出现在自己面前……我甚至能想象出,郭女王离开邺城时,唇边带着的那一丝得意笑容。

“甄宓啊甄宓,这一次无论你成功与否,都将不再受君王宠爱。”

这是一个无解的计谋。通过这个计策,不光曹丕成功地打击了曹植,郭女王也成功地打击了甄宓。这是一石三鸟之计:巩固了自己在曹丕心目中的地位;赢得了曹丕的太子宝座;还让最大的竞争对手甄宓被迫给曹丕戴上了绿帽子。以郭女王对曹丕的了解,她知道这个男人即使是主动拿绿帽子戴,也会把罪过归咎到别人身上。

事实也如她所预料的那样。曹丕登基之后,立刻冷落了甄宓,专宠她一个人。甄宓被郭女王谗言所害,死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极为凄惨。而郭女王,却在曹丕力排众议的支持下,坐上了皇后的宝座。

可甄宓难道仅仅就为了给儿子封个侯位就不管自己的品德了?一个妻子也许会替丈夫去诱惑另外一个男人,但不会心甘情愿这么做,更不会有什么好心情。尤其是这个让自己自荐枕席的人,还是夫君的另一位姬妾出的主意。这对女人来说,是耻辱,不是荣耀。再说曹睿再怎么不得宠,也毕竟是长子长孙,天资聪慧,爷爷曹操喜欢的不得了。可当时她去勾搭曹植是愿意的,也是兴奋的。曹操的母亲回来时都说她“颜色丰盈,更胜先前”,更加漂亮了。骨肉不在身边,甚至可以说作为人质在他人手上,甄宓竟越活越有滋味,她并不是被爱情滋润了。

曹植也罢、曹丕也罢,史书里甄宓对他们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她原本是袁家的儿媳妇,夫家战败,曹丕抢来当老婆的,她是不情愿的。那个时代的女性,当她对爱情失去兴趣的时候,真正能让她开心的,只剩一件事。

她的孩子!她只有一个儿子,叫曹睿,就是后来的魏明帝。

曹睿死于景初三年正月,活了三十六岁。古人以出生为一岁,以此倒推回去,那么曹睿应该是生于建安九年。

建安九年八月,邺城被曹军攻破之后,曹丕在袁绍府中看中了袁绍儿子袁熙的妻子甄宓,并娶回了家。曹睿也在这一年出生了。想一想八月娶回家的,怎么同一年就能生出孩子来?这说明甄宓至少带着六个月的身孕。也就是说,曹睿不是曹丕的亲生儿子,他的父亲是袁熙。

甄宓早有身孕这件事,曹丕肯定是知道的。不过大概是甄宓实在太漂亮了,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曹丕舍不得,于是就姑且当一回便宜老爸。这在三国时代,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当初曹操打败吕布后,就纳了吕布部将秦宜禄的老婆为妾,秦氏当时已经怀孕了,后来生下一子,被曹操养为义子,名字叫秦朗,后来位至骁骑将军。

曹丕当时想,反正自己还年轻,等到有了亲生儿子,把曹睿再替掉就是了。可惜的是,在随后的十几年里,曹丕就像中了诅咒一样,生下的儿子几乎全部夭折,最小的儿子曹霖和曹睿相差十几岁。

甄宓知道曹操非常喜欢曹睿,同时她也知道曹丕很不喜欢曹睿。曹操在世时,这一点无须担心;倘若曹操一死曹丕即位,这个孩子的处境可就危险了。

所以当曹丕受了郭女王的蛊惑,要求甄宓去利用曹植时,甄宓应该是提出了让曹睿封爵的条件。只要曹睿封了爵,诏告天下,就等于从法理上确保了他曹氏长孙的地位,也就堵死了曹丕以后不认账的可能。

曹丕急于扳倒曹植,便答应了甄宓的这个要求。从史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吉本叛乱后的建安二十三年,曹睿被封为武德侯,正式被纳入继承人序列,顺位最高。

历史的车轮在向前转动着。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去世。曹丕迫不及待地接过刘协的禅让,开创了曹魏一朝。当曹丕坐上龙椅,意气风发地朝下俯瞰时,他看到曹睿恭敬地站在群臣最前列。

这时候,他发现天子也是没办法随心所欲的,比如废掉武德侯。诏告天下说这孩子是袁家的种?这会让皇室沦为天下笑柄。曹丕这人极好面子,断然不肯这么干。

曹丕拿曹睿没辙,只能把这种郁闷迁怒于始作俑者甄宓。他拒绝将甄宓封为皇后,并且开始冷落她。甄宓生命中的最后两年是凄凉的。失宠,打入冷宫。死的时候都被折磨,被发覆面,以糠塞口。

一代佳人,就这么死去了。而甄宓身后,除了曹睿之外,唯一一个为她痛哭流涕,以致胁持使者要上京抗议的,就是在鄄城的曹植,他写出了《感鄄赋》。

在《感鄄赋》里,曹植虚构了自己的一段旅程,把那一次经历,诗化成了他与洛水女神的邂逅。把与甄宓在邺城的那段交往,全部浓缩在了洛水那一夜中。

甄宓的容貌、甄宓的体态、甄宓的幽香,甄宓的一颦一笑,还有甄宓的辞别,都被曹植细致入微地描摹出来。他不恨甄宓,尽管她欺骗了他,他却始终爱着她,如赋中所言:“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他恨的是那个幕后的主使者,也就是他的哥哥。

曹植写完这一篇《感鄄赋》后,没有刻意隐藏,他相信很快就会有人偷偷抄录给曹丕。果然,曹丕很快就从监国谒者那里拿到了抄稿,看完之后却没有愤怒,只有恐慌。他领会到了赋中的暗示,曹植已经猜到了那次叛乱的真相,这一篇《感鄄赋》,是宣战书,也是告白书。曹植不是为自己,是要为甄宓讨回公道,并借此痛快地抒发一次对甄宓的情怀——当着曹丕的面。

曹丕有点慌,如果曹植把那件密谋公之于众,对自己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他退缩了,就像《魏书》里说的那样,他连忙开始“哀痛咨嗟,策赠皇后玺绶”,把死去的甄宓追封为皇后,还把曹睿交给郭后抚养,以示无私心。

对于曹植,他也大加安抚,原地升为鄄城王,以免他多嘴。

终文帝一朝,曹植得以保全性命,未象曹彰一样莫明暴卒,也全赖这枚护身符。

曹丕在黄初七年去世,他一直到去世前夕才把曹睿立为太子。关于这次立嗣的经过,《魏末传》如此记载:“帝常从文帝猎,见子母鹿。文帝射杀鹿母,使帝射鹿子,帝不从,曰:“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因涕泣。文帝即放弓箭,以此深奇之,而树立之意定。”

“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

这句话当真是震耳欲聋。当曹丕听到曹睿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相信他的反应不是史家粉饰的“深奇之”,而是“深惧之”。

“陛下已杀其母。”杀谁的母?不是鹿母,而是人母,陛下你杀的是我母亲。

“臣不忍杀其子。”杀谁的儿子?不是鹿子,而是人子,是陛下的儿子。我不忍杀陛下的儿子,表明我有能力去杀,只是不忍心罢了。

曹睿这一句借鹿喻人的隐语,彻底让曹丕乱了方寸。他“即放弓箭”不是因为感动,而是因为双手过于震惊而无法控弦。

从这句话里,曹丕已经猜到,甄宓在临终前,把建安二十二年的秘密和曹睿真正身世都告诉了自己的儿子。而此时此刻,甄宓的儿子借着猎鹿的话题,朝着自己发起了攻击。

最终曹丕屈服了,他唯一活下来而且备受宠爱的儿子曹霖年纪尚小。如果曹睿抱定鱼死网破的态度,把所有的一切公之于众,那么毁灭的不只是曹睿自己,还有曹丕乃至整个魏国。这一对父子就在猎场里,交换了彼此的筹码:

我给你大魏皇位,而你给我曹氏家族的安全。袁家在灭亡几十年后,阴错阳差地占据了中原霸主的宝座。

曹睿登基之后,屡次向已经荣任太后的郭女王追问母亲死亡的真相,郭女王被逼急了,来了一句:“是你爹要杀的,不关我的事。你当儿子的,该去追究你那死爹,不能因为亲妈就杀后妈啊,曹睿大怒,立刻逼杀郭女王。一来为自己母亲报仇,二来则是为了灭口。

郭女王为了活命,肯定把建安二十二年的细节都交代给了曹睿,孰不知这更坚定了曹睿杀他的决心。郭后死后,世上除了曹睿以外,所有的知情者都死光了。

可曹睿一直不太清楚,作为当年的当事人之一,自己的叔叔曹植究竟知道多少。在没搞清楚这个问题前,曹睿不敢对曹植逼迫太甚。曹植不是身居深宫的郭太后,他是个文人,随便在哪里留下只言片语,都有可能动摇皇位。

曹睿想到那篇让曹丕讳莫如深的《感鄄赋》,他怕被有心人读出端倪,遂下诏改为《洛神赋》。他本道这么一改,将会无人知晓,却不知反而欲盖弥彰,让后世之人顺藤摸瓜推演出真相全貌。

洛神赋》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此赋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那么曹植《洛神赋》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

1、 曹植此赋据序所言,系其于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入朝京师洛阳后,在回封地鄄城途中经过洛水时,“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而作。

2、 当时,曹丕刚即帝位不久,即杀了曹植的密友丁仪、丁廙二人。曹植本人在就国后也为监国谒者奏以“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被贬安乡侯,后改封鄄城侯,再立为鄄城王(俱见《三国志·陈思王传》)。

3、 这些对决心“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的曹植来说,无疑是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其心情之抑郁与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以上就是给各位带来的关于曹植《洛神赋》的创作背景是什么的全部内容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4658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2
下一篇 2023-02-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