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鱼类有哪些?

南极鱼类有哪些?,第1张

南大洋的鱼类总共有100多种,而世界其他大洋的鱼类多达2000余种,相比之下,南大洋的鱼类显得稀少,特别是近表层鱼类更为缺乏。

南大洋的鱼类中,优势种是南极鱼目的种族,占近海鱼类的75%。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有:南极腾鱼、鳐鱼、鳕鱼、无须鳕和冰鱼5大类群,近20种。

鳐鱼

与其他大洋形成鲜明的对照的是,南极鱼类的共同生活习性是喜欢栖息于深水层中,几乎没有密集成群的表层鱼。

南极鱼类的个头都比较小,多数种类的体长不到25厘米,超过50厘米的很少,只有无须鳕科的齿鱼体长可达1.8米,体重70千克。多数鱼类生长速度缓慢,一般每年体长增加2~3厘米,仅大齿鳕鱼每年可增长7厘米左右,7年可达50厘米。南极鱼类的产卵季节是在南半球的秋末冬初,卵大,一般直径2~4毫米,最大者8毫米,卵呈圆形,充满卵黄,营养丰富。卵在春季孵化出小鱼。此时,正值南大洋的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的季节,为幼鱼的生长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营养来源。多数鱼类以海洋浮游动物为食,有的也食用一些浮游植物。

多数南极鱼类的血液不是红色的,而是呈灰白色,这是由于没有血红蛋白之故。

南极鱼类是海洋变温动物,与温血动物截然不同。温血动物体温恒定,一般不会因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而南极鱼类的体温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与海水的温度保持一致,没有恒定的体温。南极鱼类体内的热量通过呼吸和体表迅速散失。当海水温度下降到冰点时,它的体液温度也接近冰点,然而,由于南极鱼类的血液中有抗冻蛋白,虽然体温降低了,其体液并不冻结,因此,它可以在海水冰点以下的温度中正常生活。

南极鱼类平时喜欢摄食含脂肪量较高的食物,并在体内贮存大量脂肪,以此获得较多的能量,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动、生长和繁殖,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它适应环境的结果。此外,南极鱼类体内的脂肪还有增加浮力的作用。因为南极游泳鱼类没有鱼鳔,为了维持在海水中的位置并能上浮,它必须克服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比重比海水还要大的骨骼的负浮力,即下沉力。而脂肪化合物的比重小于海水,可以充当或代替鱼鳔的作用,弥补没有鳔的缺陷,从而使南极鱼类能自由地运动与上浮。

虽然,南极鱼类有适应低温的能力,但是,其适应温度的范围却是很小的,一般在7℃~-2℃,它属于变温动物中的狭温性物种。这是由于它长期生活在南极的低温环境中,代谢途径发生了变化。某些鱼类,甚至遗传物质也发生变化。如果将南极鱼放在暖水中,代谢能力没有明显的提高,它在南极环境中和在暖水中的耗氧量几乎相同。如果温度再继续升高,它就无法忍耐。当海水温度上升到7℃以上时,南极鱼类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膜会发生变化,其中的类脂化合物就会变成液体,从而导致细胞膜的破裂,使细胞内的离子浓度紊乱,甚至使细胞内的物质外流,最后引起死亡。而温带鱼类在如此狭窄的温度变化范围内,不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南大洋的鱼类中,优势种是南极鱼目的种族,占近海鱼类的75%。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有:南极鰧鱼、鳐鱼、鳕鱼、无须度和冰鱼五大类群,近20种。南大洋的鱼类总共有200种左右,而世界其他大洋的鱼类多达2000余种,相比之下,南大洋的鱼类显得稀少,特别是近表层鱼类更为缺乏。过去人们对南极的鱼类重视不够,研究不深,了解甚少。随着人们对南大洋认识的加深,南大洋的鱼类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所有的南极鱼类中,南极鳕鱼是南极最大的鱼种之一,最长可达1.5米,重达25公斤。特别是它体液内抗冻蛋白的发现,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从而促进了对南极鱼类功能的研究。南极冰鱼(因其白色的色泽)也是一种非常奇特的脊椎动物类群,它们是唯一在血液中不含血红蛋白的脊椎动物,氧气主要通过在血浆中的简单溶解来运输,因而它们的血液看上去象牛奶一样,呈乳白色。

除南极鳕鱼外,多种南极鱼类的个头都比较小,多数种类的体长不到25厘米,超过50厘米的很少,只有无须鳕科的齿鱼体长可达1.8米,体重70公斤。喜欢栖息于深水层中,似乎没有密集成群的表层,这与其他大洋形成鲜明的对照。多数鱼类生长速度缓慢,一般每年体长增加2~3厘米,仅大齿鳍鱼每年可增长7厘米左右,7年可达50厘米。南极鱼类的产卵季节是在南半球的秋末冬初,卵大,一般直径2~4毫米,最大者8毫米,卵呈圆形,充满卵黄,营养丰富。卵在春季孵化出小鱼。此时,正值南大洋的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的季节,为幼鱼的生长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营养来源。南大洋的鱼类主要分布在南极辐合带以南的某些水域,特别是岛屿附近海域更为丰富。由于南极鱼类的生长速度慢,个头小,产量低,所以极易使其资源因过度捕捞而遭受破坏,甚至使某些海域鱼类资源枯竭。

虽然早在1840年罗斯探险船队捕获了首条南极鱼,南极鱼类的商业性捕捞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值得一提的是,从1990年起巴塔哥尼亚齿鱼已成为最主要的商业性鱼种。巴塔哥尼亚齿鱼是南极两个体型最大的鱼种之一,体色为棕灰色,具大嘴巴和犬状齿,以其他鱼类和乌贼等为食。6~9年后达性成熟,开始繁殖,雌性一次产卵可达5万颗之多,此时体长为70~95厘米。根据年龄判断,多数个体的体长应在120厘米以下,虽然最大的记录为238厘米和130公斤。据估计,这样长度的鱼龄应在40~50年甚至更长。分布于所有的亚南极岛屿以及智利和阿根廷近海海域,特别是在巴塔哥尼亚地区,常用多钩长线,长度达1000米线往捕鱼。最初是俄罗斯的渔船,近几年是智利和阿根廷的渔船,而捕捞区域也开始向南大洋的其他海域蔓延。尽管目前鱼类和南极的海豹和鲸一起包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协定,但许多贸易国仍是非签约国,使得协调变得极为困难。巴塔哥尼亚齿鱼最重要的进口国为日本和美国,一条达到生鱼片级的鱼在市场上可卖到1000美元,导致违法捕鱼和黑市猖獗。据估计,实际被捕的量是法律允许量的2~5倍。它的可怕后果将是,在未来的5~10年内,我们将面临无鱼可捕的困境,甚至会导致该鱼种的灭绝。因而相对于对磷虾资源的保护而言,对南极鱼类的保护显得尤为迫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2252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8
下一篇 2023-0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