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

人性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第1张

第一,东方性善论

1.来源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人性的善可以通过每个人都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那么性本善就是以人性为基础的,孟子称之为“良知”和“善能”。

暗示

《孟子·告子上》:“人皆有慈悲心;每个人都有羞耻感和恶感;尊重,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有一颗是非之心。慈悲,仁;耻而恶,义也;敬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义和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而是从里面来的。”

《孟子·公孙丑》:“人皆有忍人之心。一是君有忍人之心,二是思有忍人之政。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可以治天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承受别人的心。现在的人看到一个心甘情愿的孩子会进一口井,都是有慈悲心的。所以,和孩子交朋友的不是父母,不是应该被乡党朋友表扬的理由,也不是讨厌他们的声音。“《孟子·尽心上》:“能学而不学者,能力不错;知道而不关心的人是有良心的。每个孩子都懂得爱自己的亲人,自己有多长,也懂得尊重自己的兄弟。"

孟子对性善论最有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孟子认为,人性的善可以通过每个人都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那么性本善就是以人性为基础的,孟子称之为“良知”和“善能”。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四大类。同时,人伦关系可以概括为五种类型,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老少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学说的出发点是性善论。

2.特征

一、“善”是一种价值观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价值体系。

《性善论》中的“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善”首先是指仁、义、礼、智的美德以及符合这些美德的美德。其次,‘善’是指人的优秀。最后,‘善’是指一种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价值”。第一层是基础,仁和德是唯一的“善”,其他的“善”只能是它的延伸和补充。第二个内涵是对第一个的补充。仁、义、礼、智之所以称为“善”,是因为它是人类的优秀和美德。正因为如此,人才区别于禽兽。第三层是前两层的延伸。道德之所以好,是因为它能给人带来实际利益,满足人的需要。

b、强调智力奉献。

“性善论”强调人性中存在着先验的善,同时认为人的恶是有原因的,即外界环境的影响和人的主观愿望。“性善”论为了保存和发扬人的善,强调道德修养,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本性。“尽力而为的人知道自己的本性;知其性,则知其天。”道德修养从良知和善良开始,走向仁、义、礼、智、德和君子圣人的人格目标。正念和修养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方法。

c、强化父权伦理

宗法伦理出现在最早的儒家经典中。孔子认为“君、君、臣、父、子、子”,君、臣、子之间的关系被视为统治中不可或缺的“大平衡”。孟子继承了这一思想,仍然把君臣父子关系作为最根本的“伦理”,并进一步提出了“伦理”的概念。孟子认为“人伦”是人的本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是希望几次,庶人去了,君子留之。顺善通事,察人伦,以仁义为行,不以仁义为行。”“性善”论强化了孔子的宗法理论,阐释了人的价值。后来将人伦视为人性的思想被宋代理学吸收,并提升为封建伦理。

二,西方性恶论

“性恶论”是西方文化中的一种主导思潮。以奥古斯丁、路德、加尔文为代表的西方性恶论,都把人的欲望视为人性,认为人性是恶的,必须加以限制和改造。这种性恶论对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法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西方性恶论及其发展

a、性恶论产生于罗马帝国时期的基督教。

当时围绕《圣经》的解读,有一场关于人性的争论。《圣经》上说,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受到蛇的怂恿,吃了智慧树的果实,犯了罪,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罗马教父学的主要代表奥古斯丁据此提出了“原罪性恶论”。他认为,因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犯了罪,造成了人性的堕落,他们的后代生来有罪。他说,“我们千万不要幻想自己没有坏习惯,因为正如使徒所说:‘肉体的欲望是与心灵相违背的’……无论如何,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是无法达到最好的。”他认为人有原罪,人性本恶,人无法自救。只有服从教会,通过教会得到神的“恩典”,他们才能得救。

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神学把奥古斯丁视为理论权威,他的思想统治了西方几个世纪。

B.文艺复兴时期对原罪和性恶论的批判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大多否定基督教的“原罪性恶”理论,认为这种理论是用宗教谎言欺骗群众,企图把群众变成无知的牛马,任凭教士摆布,温顺地缴纳各种贡品。他们认为人性本善,人类天生倾向于互相帮助。人本主义对“原罪即恶”的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C.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对性恶论的恢复和发展

虽然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对原罪和性恶论影响很大,但由于宗教神学的持久影响,德国的马丁·路德和法国的加尔文在宗教改革时期恢复了奥古斯丁的学说。与奥古斯丁相比,路德加尔文的进步在于否定教会的权威,认为圣经是至高无上的权威,但他们都认为人性本恶。路德和加尔文都认为,人得救的最大障碍是他们的骄傲。人只有靠自己的罪疚、悔改、无条件顺服神,相信神的赦免,才能得救。

路德认为每个人都有原罪,因为人类的始祖亚当是有罪的,他生来就有感情和欲望,是邪恶的,是对上帝的反叛。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信神,得不到圣灵和神的恩典,就会放纵自己的情绪和欲望,只能不间断地作恶犯罪,从一个罪走向另一个罪。

加尔文说原罪是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带来的。每个人都有原罪,腐败和邪恶渗透到每个人灵魂的各个部分。“所有的人都被纳入原罪,所有的人都被原罪污染。因为婴儿带着他们的罪来到这个世界,他们应该为自己的罪而受到惩罚,而不是为别人的罪。

d、霍布斯和弗洛伊德对性恶论的发展

路德和加尔文的性恶论是在中世纪末期提出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在西方一直受到重视。西方近代出现了新的性恶观。英国现代哲学家霍布斯抛开“原罪”,提出了自己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自保的,人是平等的,平等的人会为了自保而互相侵犯,人如狼。现代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也坚持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本能欲望,被压抑在内心深处。这些本能欲望的活动原则是快乐原则,即无条件地要求快乐和满足,这与社会文明是对立的。但是,他反对社会过度压抑人的本能欲望。

2.性恶论对西方文化史的影响。

一、性恶论对西方现代政治思想影响很大。

法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受性恶论的影响,认为人的本性是卑鄙的,权力总是被滥用的,因此权力必须受到限制。他提出了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的政治制衡原则。这一原则已成为大多数资产阶级国家实际奉行的政治制度的根本准则。当代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认为,政治民主的基础是这样一种理念,即没有一个人或有限的一群人聪明善良到不经他人同意就统治他人。政治民主是建立在对少数统治者的不信任之上的。统治者也有人们通常有的贪婪。如果没有人监督他们,他们就会利用职权,任意侵占别人的财富。他的学生胡克指出,有效行使民主政治最重要的要求是不信任统治者。否则,民主将演变为独裁,一个崇拜英雄的民主必将过渡到专制和暴政。"民主社会必须时刻警惕英雄。"这些政治思想都是以性恶论为基础的。

b、性恶论影响了西方的法治。

由于对权力的不信任,现代刑法规定了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等原则,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无罪推定、辩诉交易等原则。,以防止和限制司法权的滥用。行政法规定了依法行政的原则,行政诉讼法规定原告和被告地位平等,被告承担举证责任,以防止和限制行政权力的滥用。制定了私法来规定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并界定了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范围。既不允许国家权力侵入个人权利领域,也不允许社会个体践踏彼此的权利。它是私法平等主体之间利益竞争的战场法则,它不相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善意。相反,它首先承认私欲的正当性,然后设定每个个体的欲望和利益的范围。性恶论不相信人会自觉履行义务,所以制定法律来确定人的权利范围,属于“权利型”(权利本位)。

C.性恶论促进了西方商品经济和私有制的发展。

正如恩格斯所说,“卑鄙的贪婪是文明从存在的第一天直到今天的动力;财富,财富,第三,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是这个无足轻重的个人的财富,这是文明的唯一和决定性的目的。”恩格斯在这里直言不讳地说卑鄙的贪婪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可能会让信奉性善论的中国人难以理解。性恶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超验主义,但与性恶论相比,它在私有制社会更真实,更有利于法治。这是片面的,但却是深刻的。反正片面的深刻总比肤浅的全面略胜一筹。

第三,我的看法

我认为恶是个体生存的基石,而善是群体合作的关键。换句话说,对每个人来说,善与恶并存。没有一点私心,作为人身保护,那么我们的基本权利就无法得到保障。但如果根本没有善,那么社会和文明就不会发展。吃饱了就会想,还有人没吃饱。如果一个纯粹善良的人,那么他什么都不会吃,会全部捐出去。因为总有人在挨饿,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私。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但不可能完全没有。一个完全没有罪恶的人,已经把自己的器官全部捐出去了。毕竟光牺牲他一个人就能救N个人。

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但如果人类只有恶,就无法发展。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的基石是善。每个人都要放弃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进行一定程度的利他行为,这样整个社会文明才能有保障和持续。而且整个社会越发展,好的一面就越会被发扬,坏的一面就越会被遏制。但两者并存,人性既不是纯善也不是纯恶。如果还有什么部分的话,应该是邪恶的部分。哪个部分更重要也是“恶”。必要的恶可以使一个人最大程度地保护个人权益。

总的来说。恶是个体的最佳解决方案,善是群体的最佳解决方案。生活在现代文明中,我们试图在善与恶之间找到平衡。有什么说法?失去人性,失去很多;丢掉野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70791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2
下一篇 2022-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