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文件都把闯关东的行为上升到了精神层面,这其实是一穷二白,没有活路之后的无奈之举。自古以来,政权都是围绕着土地转的,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圈子。原因是土地分配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你会唱歌,我会上台。不管造反前是什么身份,皇帝最终还是成了最大的地主。新中国成立后,女英雄和贵族被赏赐土地,列地封疆屡见不鲜。经过几年权贵的侵占,土地又成了致命的问题。中原的文明一直是农耕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封建王庭的基本收入来源是土地,相互依存却又“相爱相杀”。比如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土地问题。
清朝走的是明朝的老路,土地的过度集中导致大量世代务农的农民无田可种。无奈之下,他们离开家乡,到关东创业,但这场始于民国初年的创业,实际上持续了近40年,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迁徙时期以山东人为主,这与山东的特殊情况有关。
民国时期山东耕地面积1亿亩,但人口3000多万,人均耕地3亩左右。还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这样所谓的“人均”就毋庸置疑了,连平均都很难生存。在解放前的两三年里,土地形势又恶化了。有的地方地主阶级增加了富农。
后来的饥荒和战争让山东60%的平民直接突围,但这只是一个小高潮。张宗昌占领时期,连年灾荒和乱加税使一部分人再次迁徙。然后在日据时期,日本人的“三光”政策,汉奸、水旱、蝗灾加起来,很多地方都成了无人区。短短几十年,他们逃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员公署。
虽然东北的土地在古代有点偏僻,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这里成了聚宝盆,农业优势只是其中之一。森林资源、煤、铁等资源也极为丰富。张学良成为走失的狗后,日本人占领了中国东北,并把它作为他们侵略中国的军事基地。工商业发展极其迅速,这就需要更多的人来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这是山东河南河南。
创造工作机会就能很好的生存吗?显然不是。作为一个被压迫的阶级,许多人在东渡后过着不如家乡的生活。那个时代不是朱明建国时期,他们可以随便找块荒地种。法院也有优待政策。东北地区的良田被地主控制,交了地租后,生存一样艰难。然而,上述采矿、林业等相关工作,其主人无非是不同行业的“地主”。在这些垄断阶级的压榨下,他们无法生存。
回归的最大原因是解放区的不断扩大,或者以山东为例。随着对土豪的打击和分田,接到同乡消息的人们热情地回到了家乡,在那里有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土地,各种农耕资源被政府合理分配。因此,农民不仅在回家后有了稳定的生活,而且为解放区的农业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