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不让汉人进关东

清朝不让汉人进关东,第1张

破关东、去西口、去南海,是清代至民国时期中国最大的三次人口迁徙。作为一个已经定居下来的中国人,如果不是被逼无奈,他们绝不会下定决心走上这条充满血泪的迁徙之路。在三次人口迁徙中,尤以汉人入侵关东规模最大,历史最久,持续时间最长。

然而,关中的大量汉人不仅面临着东北的恶劣环境和长时间迁徙的艰辛,还面临着清朝前中期清政府的阻挠。清朝入关后,大量原本居住在东北的满族八旗入关。

尤其是清廷迁都北京后,仅一年多时间就有近百万人入关。导致东北人口锐减,曾经蛮荒的东北变得荒凉。面对这样的情况,为什么清廷仍然不允许百姓出关屯田,以增加税收,反而设置各种禁令?

事实上,清军入关后,并不是一开始就反对与关内民众冒险入关。清朝顺治年间,清廷也鼓励民众出关屯田,多次出台政策奖励这种行为。当然,顺治年间允许冒险进入关东的地方也仅限于辽东。但康熙继位后,康熙7年,清廷废除了关东的开荒令,取缔了关外,即关东地区。

清廷为了阻止关中民众入侵关东,甚至在东北修建了著名的柳条边关。所谓柳条边,就是用柳条做成的篱笆,建于顺治、康熙年间。到康熙二十年,从开元的威远堡到吉林法特的东亮子,清廷甚至不遗余力地修筑了345公里的柳条边。

与此同时,清廷在柳条旁设立侧门,派驻士兵,禁止人员出入,对违反禁令进入这些地区的人施以严厉的刑法。此后的100多年间,无论是雍正、乾隆、嘉庆还是道光都多次出台政策,重申禁止闯入关东。

为什么清政府会对关东入侵颁布如此严厉的禁令政策?

第一,防止大量汉人占据鹊巢,占领和破坏清朝八旗崛起的“龙兴之地”。众所周知,满清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逐渐崛起壮大,最终蛇吞鲸,以不可思议的运气占领天下。

因此,对于清廷来说,东北是他们的“出生地”,是八旗建立他们王朝“龙脉”的地方。如果他们让大量汉人出关定居其地,必将破坏满洲的“根本之地”,伤害满清皇族“龙脉”。

更何况,由于中国反清斗争从未停止,清廷对汉人极为警惕,自然不可能让大量汉人进入东北,威胁满清的“龙兴之地”。

第二,满清八旗一直把东北作为最后的退路。像几十万人的小宗族一样夺取天下后,清廷欣喜若狂,但也时时紧张。他们总是担心上亿汉人会造反,最终颠覆他们的统治。

所以满清八旗一直把他们的繁华之地——关外作为最后的退路。一旦关内局势无法挽回,他们随时准备带领曾经入关的八旗子弟前往东北。既然是撤退,自然不可能允许大量汉人进入。

第三,为了维持满洲固有的风俗,保留一支具有最后战斗力的八旗骑兵。早在康熙年间,曾经叱咤风云的清朝八旗,在中原五彩缤纷的世界面前,已经基本没落。到雍正乾隆时,关中的满清八旗已经不能用了。

但此时,一些地处东北、仍保持传统生活方式的八旗子弟,由于生活环境的原因,仍具有一定的战斗力。因此,清廷为了保留这支作战的八旗部队,也为了防止满人被汉人彻底同化,为了“保留满洲固有的风俗”,有意保留东北的原状,使当地八旗子弟能熟练骑射,保留满族风俗。

第四,是出于满族的私心。自清廷成为中国的统治者以来,一直对人口占绝对多数的汉人保持警惕。在清廷看来,“非吾族,心必异”。他们一直把东北视为满族人的自留地。无论是为了垄断东北的人参貂皮等特产,还是为了维护满清满族民生,清廷都不可能允许太多汉人入关。

正是在这种心态下,清军入关后的近200年间,清廷一直对入关行为持禁止和阻挠的政策。然而,清廷的这一政策在俄国的侵略面前变得格格不入。因为俄国占领了中国北方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对中国东北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为了保住东北这块“龙兴之地”,移民边疆成为清廷最好也是最后的选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9359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1
下一篇 2022-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