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逻辑关系有哪些

语文逻辑关系有哪些,第1张

谈谈语法逻辑关系

语法是关于语文结构规律的科学,它是研究词的变化规则和用词造句的规则的;逻辑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研究概念、半段、推理这些思维形式以及正确运用这些思维形式所必须遵循的规律的。语法和逻辑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一)语法和逻辑关系密切,一般地讲,语法要服从逻辑;(二)语法和逻辑又不是同一件东西。

为什么说语法和逻辑关系密切呢?

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是同思维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人们的思维活动必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是思维的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表现者,思维是被表现者。讲语言规律的语法和讲思维规律的逻辑,必然也是相联系的。具体地说,语法中的词是和逻辑中的概念相联系的,概念通过词表达出来;语法中的句子是和逻辑中的判断、推理相联系的,判断、推理通过句子表达出来。例如,“黑板”在语法中是一个词,在逻辑中是一个概念;“他是高中二年级学生”在语法中是一个单句,在逻辑中是一个判断;“我是共青团员,应在学习和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在语法中是一个复句,在逻辑中是一个(省略了大前提的)推理。再看下面例子:

1、 五月的富阳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

2、 谁也不能否认太阳不是从东方升起的。

3、 我决心在短期内改变自己的写作水平。

例1的主要句子成分子是“…富阳是……季节”。“富阳”怎么会成了“季节”?语

法上,这就是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逻辑上,就是违背了“判断要恰当”的原则。例2的“不能”和“否认”都表示否定,双重否定就是肯定,但是后面又加了一个否定词“不”,句子表达的意思恰好与原意相反。这是逻辑上研究的肯定判断、否定判断,也是语法上研究的肯定句、否定句的问题。例3“改变……写作水平”是不通的,应把“改变”改为“提高”才对,语法上这时动宾搭配不当;逻辑上,是由于对“改变”这个词的概念没有理解清楚,违反了“概念要明确”的原则。以上例子说明,语法和逻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确的语法形式,要有正确的逻辑意义作基础。一个句子要做到不违背逻辑的基本要求,才能算是通的。尽管一个句子没有违背语法规则,但要是它不合逻辑,那么这个句子还是不通。看下面例句:

4、我们一定要学好外语和英语。

5、前一阶段,由于我重视了数理化,因而忽视了语文。

6、一个人如果骄傲就要落后,某同学最近落后了,说明他骄傲。

这样的句子,从语法上看似乎也是通的,但我们又不承认它们是正确的句子。为什么呢因为:例4种

的“外语”是一个大概念,“英语”是包含在这个大概念中的小概念,不能把这两者并列在一起。例5、例6都是违背了逻辑推理中的规则而得出的错误结论。因此,这些都是病句。所以说,语法离不开逻辑,语法要服从逻辑。

为什么说语法和逻辑又不是同一件东西呢?

因为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相互交际的工具,它只是思维的外壳。思维规律是全人类共同的,而语言是有民族性的,作为语言规律的语法当然也就具有民族性。因此,语法和逻辑之间除了有密切联系的一面,还表现为不同的一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第一,相同的逻辑意义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这种现象在不同的语言中不待说了(比如汉语的“我读书”、英语的“I read book”和德语的“Ich lese Buch”),在同一种语言里也是极其常见的。例如,“我们打败了敌人”、“敌人被我们打败了”、“我们把敌人打败了”。这三个不同的句子所表达的逻辑意义是相同的,只是语法形式不同。汉语中大量的同义词就属于这种情况,如“妈妈”、“母亲”、“娘”等词语所表达的意义完全一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少数语言现象表面上看好像不符合逻辑,可是在语言中却约定俗成,在实际运用中又不会产生误解,那么,语法就得承认它。比如:

7、真可惜,5号那个球场点儿没投中。

8、人人动手,打扫卫生。

9、除非你去,我才去。

类似例7的句子还有“教室里好不热闹”、“我好不容易学会骑自行车”等。这些句子用逻辑来衡量是不通的,但在汉语中已成为习惯用法,因此我们也不说它们是病句。例8“打扫”是谓语,“卫生”是宾语,怎么能把“卫生”打扫掉了?类似的例子还有“恢复疲劳”、“救火”等,这些也已成为语言社会公认的习惯用语,人们在交际说话中不会产生误解,就不必再用逻辑去死抠。例9也有人说是不通的,他们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除你去,我才去”、或“非你去,我才去”(两句都是“你不去,我才去”的意思)。“除”和“非”都是排除的意思,现在两个否定词并用,两负等于一正,不是就不排除了吗?这些事例都说明,根据逻辑意义去解释语言社会中某些约定俗成的习惯语是不必要的,也是徒劳的。语言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反映语言规律的语法也不应该只是呆板的一个或几个格式,汉语中像以上这样的同义异形格式是很多的。

第二,相同的语法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逻辑意义。先看下面例句:

10、这是社会发展不可改变的逻辑。

11、写文章要讲逻辑。

12、中学生要学点逻辑。

同时“逻辑”这个词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

表现的是不同的意义。上例10是指“客观规律”,例11指“思维规律”,例12指“逻辑”这么学科。它还可以是指“理论”、“观点”等,如“这是荒谬绝伦的逻辑”。同一个句子也可表达不同的判断,例如“我想去活动活动”这句话,在不同的时间、场合就表达不同的意义。既可指“想去参加体育活动”,也可指“想出去走走”,还可指“想托托人情、拉拉关系”等意思。

第三,有些语法形式并不表示逻辑意义。如语言中的虚词就不表达概念。句子当中,疑问句、祈使句不表示判断;叙述或说明性的复句、句群一般也不表示推理。例如:

13、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4、祝你成功!

15、但是从那时候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妈妈一定好了吧?她爸爸也一定早回家了,因为现在我们大家都好了。(冰心《小橘灯》)

例13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没有作出直接判断。例14只是表达了一种愿望,也不表示判断。例15是一个句群,但并不是一个推理,因为它不具备推理的逻辑特性。

以上所述足够让我们认识到,语法中的词语、句子、句群,和逻辑中的概念、判断、推理,它们之间尽管有密切的联系,但不是一一对应的。语法和逻辑关系密切,但并不是同一个东西,两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逻辑是思维的内部规律,不受语法的约束;语法是语言的内部规律,不受逻辑的决定。它们之间虽然可以相互影响,但各有各的特点,不能混为一谈。也正因为如此,语法和逻辑才成为不同的独立的科学,语法是语法,逻辑是逻辑。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认为学了逻辑就不要学语法,学了语法也不要学逻辑了

一、概念间关系

概念间关系包括了全同、全异、包含(于)、交叉。

1全同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完全重合,比如“珠穆朗玛峰”和“世界最高峰”这两个就是全同关系。

2包含关系是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相重合,就是说前一个概念包含后一个概念。比如:“老师”包含了“大学老师”。

3交叉关系是在概念A和概念B的关系中,如果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并且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那么A和B这两个概念之间就是交叉关系。比如:“士兵”与“党员”。

4全异关系是指外延没有任何重合的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红色”和“白色”,“男”与“女”。

例如:

( )对于 表达 相当于 信件 对于 ( )

A比喻 沟通 B文字 载体

C感情 抒情 D交流 包裹

参考答案:A。比喻是一种表达方式,信件是一种沟通方式。

二、近反义词关系

近反义词关系,是经常考查的一个点,这需要考生有一定的词语积累,能准确理解成语的释义。例如:

雪中送炭:火上浇油

A家喻户晓:默默无闻 B凤毛麟角:多如牛毛

C胸有成竹:不知所措 D锦上添花:落井下石

参考答案:D。题干是反义词关系,符合的只有BD,但是在词义上只有D项是相近的。所以最合适的是D项。

三、组成关系

组成关系通常都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例如:“车轮”和“轮胎”,大家要仔细去和包含关系做一个对比,不应搞混。包含关系一定是“谁是谁的一种”,而组成关系更强调整体和部分。例如:

车轮:汽车:运输

A衣服:衣架:晒衣 B镜片:眼镜:读书

C听筒:电话:通话 D墨汁:毛笔:书法

参考答案:C。车轮和汽车是从属关系,镜片和眼镜,听筒和电话也是组成关系,但车辆的基本功能是运输。电话的基本功能是通话,但眼镜的功能是矫正视力,所以C合适。

以上就是中公招警考试网为大家整理总结的类比推理中常考的逻辑关系,希望大家能多多训练,逐步提高作答正确率。

2015年招警考试行测备考攻略

2015招警考试行测备考指导大全

2015年招警考试行测超经典图形模拟试题练习100道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招警考试资料网

常见的逻辑思维包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思维法、因果思维、递推法、 逆向思维等七种。

具体来说:

①归纳与演绎

归纳:从多个个别的事物中获得普遍的规则。例如:黑马、白马,可以归纳为马。演绎:与归纳相反,演绎是从普遍性规则推导出个别性规则。例如:马可以演绎为黑马、白马等。

②分析与综合

分析: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分别加以研究。是认识事物整体的必要阶段。

综合: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与综合是互相渗透和转化的,在分析基础上综合,在综合指导下分析。分析与综合,循环往复,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事例:在光的研究中,人们分析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认为光是微粒,人们又分析研究光的干涉、衍射现象和其他一些微粒说不能解释的现象,认为光是波。

当人们测出了各种光的波长,提出了光的电磁理论,似乎光就是一种波,一种电磁波。但是,光电效应的发现又是波动说无法解释的,又提出了光子说。当人们把这些方面综合起来以后,一个新的认识产生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③抽象与概括

抽象: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具体地说,科学抽象就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于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概括:概括是形成概念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即从思想中把某些具有一些相同属性的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概括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方法。因为概括是由较小范围的认识上升到较大范围的认识;是由某一领域的认识推广到另一领域的认识。

④比较思维法

按照对象,比较分为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和不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按照形式,比较分为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

在相似中,求不同处:事例:香港有一家经营粘合剂的商店,在推出一种新型的"强力万能胶"时,市面上也有各种形形色色的"万能胶"。老板决定从广告宣传入手,经过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万能胶"广告都有雷同。于是,他想出一个与众不同、别出心裁的"广告",把一枚价值千元的金币用这种胶粘在店门口的墙上,并告示说,谁能用手把这枚金币抠下来,这枚金币就奉送给谁。果然,这个广告引来许多人的尝试和围观,起到了"轰动"效应。

尽管没有一个人能用手抠下那枚金币,但进店买"强力万能胶"的人却日益增多。在不同中,求相同或相似处:事例:人类发明飞机时参考了鸟,发明潜水艇参考了鱼。

⑤因果思维

简单是说,因果关系的逻辑就是:因为A,所以B,或者说如果出现现象A,必然就会出现现象B(充分关系)。这是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而且是原因A在前,结果B在后。

(1)一切先后关系不一定就是因果关系,例如:起床先穿衣服,然后穿裤子,或者说先涮牙后洗脸,这都不是因果关系。(2)并不是一切必然联系都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只有有了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必然联系,才是属于因果联系。

因果对应关系:

(1)一因一果:既一个原因产生一个结果。

(2)多因一果:既多个原因一起产生一个结果。

(3)一因多果:既一个原因产生多个结果。

(4)多因多果:既多个原因一起产生多个结果。

⑥递推法

递推就是按照因果关系或层次关系等方式,一步一步的推理。有的原因产生结果后,这个结果又作为原因产生下一个结果,于是成为因果链,因果链就是一种递推思维。

例如:英国民谣:“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失一位将军;损失一位将军,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⑦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法与因果思维法相反,逆向思维法是由结果推理原因。逆向思维的事例:例如:大家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的朋友掉进大水缸里了,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性命。

例如:当时,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思想已传入英国,法拉第受其影响,认为电和磁之间必然存在联系并且能相互转化。他想既然电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也能产生电。

常见的逻辑结构有四种,即:集合、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图形结构。

数据的逻辑结构:指反映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数据结构,其中的逻辑关系是指数据元素之间的前后件关系,而与他们在计算机中的存储位置无关。

具体介绍如下,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1、集合 集合中任何两个数据元素之间都没有逻辑关系,组织形式松散

2、线性结构 线性结构中的 结点按逻辑关系依次排列形成一个“锁链”

3、树形结构 树形结构具有分支、层次特性,其形态有点象自然界中的树

4、图状结构 图状结构中的结点按逻辑关系互相缠绕,任何两个结点都可以邻接

分清概念间的关系能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概念,避免犯逻辑性错误。

1包含关系是指概念A包含概念B。例如:人包含男人和女人。

2交叉关系是指概念A与概念B之间相互包含。例如:人物画与油画。人物画包含油画;油画包含人物画。

3全同关系是指概念A与概念B的含义完全相同。例如:美丽与好看完全相同。

4全异关系是指概念A与概念B的含义完全不同。例如:人与汽车完全不同。

5对立关系是指概念A与概念B相互对立。例如:好与坏。

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题的逻辑关系,比如:

全同关系

指一组词所指代的是同一个概念,即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或者表达相同意义的词语。

全异关系指一组词的两个词语所代表的事物完全不一致。

全异关系又分为两种情况:完全全异以及不完全全异。

1)完全全异即对于同一类事物只分为A、B两种情况。除了A和B没有其他情况。

2)不完全全异即对于同一类事物分为多种情况,A、B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其他情况。

包含关系

又称种属关系,是指种概念和属概念间关系,可表示为:A是B的一种。

交叉关系

指两个词语所代表的集合有相同部分也有不同部分。可表示为: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

以上就是关于语文逻辑关系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语文逻辑关系有哪些、逻辑关系的常用表达方式有哪几种、逻辑思维方式有哪几种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7178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