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锅庄舞 藏族锅庄舞的音乐及跳法

什么是锅庄舞 藏族锅庄舞的音乐及跳法,第1张

锅庄舞,又叫做“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与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居民喜欢跳锅庄舞。 锅庄舞的音乐跳锅庄舞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到藏族聚居区旅游的时候,,伴着篝火,吃着烤羊,跳跳锅庄舞真的很有意思。

基本步伐——弦子步伐

① 平步

② 拖步

③ 三步一撩

④ 二步踢撩

⑤ 单靠步

⑥ 连靠步

⑦ 长靠步

藏族舞蹈下肢动作类

踢踏类

(一)、颤踏动律训练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碎踏

规格及要领:双脚全脚交替踏步,双膝颤动,踏脚节奏均等。

可进、退、转体。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进。

[2]-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退。

[3]-4:(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七方向。双手由外及里“抹”。

5-8:(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五方向。双手由里及外“摊”。

[4]-8:反复[3]-8动作。体对三、一方向。

2、颤踏

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动作腿重拍踏地伸直膝盖颤动(变

支撑腿),同时抬起另一只腿。动作时,踏地与抬起另一只腿同步,颤时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6:右脚“颤踏”(抬左脚),同时左转腰,里“横向摆手”。

7-8:体对一,原地左右“碎踏”二步。外“横向摆手”。

[2]-8:做[1]-8反向动作。

[3]-4:做[1]-8动作。

5-8:做[2]-8动作。

[4]-8:反复[3]-8动作。

3、抬踏颤 (抬踏亦叫“冈打”)

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同时抬起前脚掌,重拍膝关节带动,踝关节发力,脚掌快速击打地面,同时颤膝。可双脚亦可单脚做。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双脚“抬踏颤”四次。

[2]-2: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右脚“抬踏颤”一次。

3-4:做1-2反向动作。

5-8:反复1-4动作。

[3]-2:原地右、左脚“抬踏颤”各一次。

3-8:反复1-2动作。

[4]-8:原地右、左交替“抬踏颤”八次。

4、吸颤步

规格及要领:动作腿吸腿时,支撑腿蹭踮颤膝一次,再落脚“碎踏”二次。注意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2:左“吸颤步”进(吸左脚),右“前后摆手”。

3-4:做1-2反向动作。

5-8:反复1-4动作。

[2]-8:反复[1]-8动作退,双手上位左、右摆手。

5、退踏步

规格及要领:动作腿后撤半步,脚掌着地,同时支撑腿微离地面,da拍支撑腿踏地,再动作腿踏地颤膝。动作时,它具有退颤分离颤,踏地后顺势滑的特点。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右“退踏步”四次,“前后摆手”四次。

[2]-8:反复[1]-8动作,同时左转一周(7、5、3、1方向)。

基本动作加强训练

1、颤踏组合

音乐 2/4 中板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4:保持体态,双手向上晃手至“斜上位”。

5-8:保持手位,前弯腰90°,又脚勾脚“旁虚步”敬礼。

[2]-4:收右脚正步位,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颤膝。

5-8:保持体态,(右始)原地“碎踏”四次。

[3]-3:保持体态,原地右“颤踏”(踏右脚颤膝,抬左脚),里“横向摆手”。

-4:原地左右“碎踏”,外“横向摆手”。

5-8:做1-4反向动作。

[4]-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前行。

[5]-8:反复[3]-8动作。

[6]-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后退。双手曲肘经肩向上抽再向前抛出,还双手垂于体侧。

[7]-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左转四个方向(二拍移转)。

手1-2:双手体前内“抹”,3-4:双手外“摊”,5-8:反复1-4动作。

[8]-2:(右始)向左横“踏”四步,双手体侧“摊手”。

3-4:原地右脚“踏”二次,双手体前内“抹”外“摊”

5-8: 做1-4反向动作。

藏族舞的舞蹈特点、要领是什么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藏族舞蹈的特征是什么?

藏族人民能歌善舞。藏族歌舞种类、形式很多,各地区的名称也不相同。民间歌舞“谐”是一种以歌为主,歌舞结合的群体舞蹈,一般是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边唱边舞。民间舞蹈还有“卓”、“热巴”、“锅庄”等。“羌姆”是藏族的宗教舞蹈,表演时有鼓、钹、铜号、骨号伴奏,喇嘛颂经伴唱,气势壮观,寓意深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热巴:热巴是藏族的一种以铃鼓舞为主,包括弦子、锅庄、踢踏、说唱、和杂耍在内的综合表演艺术。相传为11世纪的流浪僧人米拉热巴所首创,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舞时,男执铜铃,女举手鼓,舞蹈由慢而快,常作“顶鼓翻身”、“躺身蹦子”、“单腿转”等特技表演。从事这种表演的艺人也称为“热巴”。

踢踏舞:藏族踢踏舞,最初为宫庭舞。跳舞时,脚穿硬底皮鞋,通过踏出有变化的节奏表达内心的感情。踢踏舞由横笛、扬琴、六弦琴、铜铃,月琴等伴奏,节奏由慢而快,达到 时以结束步突然结束。

勒谢:勒谢是藏族的一种劳动歌舞。在劳动的同时,口中的歌与手中的工具及腿脚有节奏的动作相配合,使劳动成为边歌边舞的形式。在进行铲土、打夯、垛麦等强体力劳动时,口中的歌有很强的劳动号子味道。

藏戏:广泛流行于藏族地区的以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艺术。藏语称“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大姐”。相传是15世纪初由噶举派喇嘛汤东杰布为化募修建雅鲁藏布江铁索桥资金而创。传统剧目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历史传记、历史事件,如《文成公主》、《诺桑王子》等。连台演出,并穿插歌舞,演唱时,其他演员也合声帮腔。唱腔变化较多,舞蹈动作舒展。一出戏一般分三个段落:①出场仪式,藏语称为“顿”;②正戏,藏语称为“雄”;③演出结束时的祝愿形式,藏语称为“扎西”。伴奏主要用鼓、钹等。化妆、道具都根简单,过去多在广场演出。民主改革后,艺人的地位得到提高,剧目也经过改革,得到新的发展。

藏族舞蹈的种类与特点

藏族舞蹈主要的种类

1、锅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的《四土锅庄》处于领袖地位,马尔康又被称为锅庄的故乡,锅庄藏语为"果卓",就是圆圈歌舞的意思 在2004年7月的首届嘉绒锅庄艺术节破基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长最壮观的锅庄队伍。主要以柔和的音乐,柔美的舞姿为主,道具主要以水袖为主,参与性、大众性舞蹈形式

2、弦子——弦子藏语为"谐",富有歌唱性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的《巴塘弦子》处于领袖地位,男舞者手持藏弦琴,女舞者穿有水袖藏裙,舞蹈韵味十足,让人翩翩联想到巍峨的雪山

3、踢踏——藏语称“堆谐”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的《甘孜踢踏》处于领袖地位,舞者脚穿藏式皮靴,按音乐的节奏踏出优美的舞姿,与爱尔兰踢踏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4、热巴——主要流传在内藏,以流浪艺人为背景,男舞者手持藏玲,女舞者手持藏鼓,用一连串技巧来诠释整个舞蹈,技巧要求性很高

其实藏族舞蹈还有很多种分类 襄玛 羌母 每个舞种还有很多细分

藏族舞的特点和好处

民族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

藏族舞,特点\好处

民族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

藏族舞蹈的种类与特点

一,种类: 1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卓谐”(圆圈歌舞); 2有踏步为节、着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 3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致的“囊玛”(内庭歌舞); 4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因舞); 5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 6有圆润舒展、长袖挥舞、 震荡、粗江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 7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 8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和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以及哑剧性系列舞“羌姆”(俗称法舞)、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等等。 大体上可归结为四大系列和类别,即民间、宗教、戏曲、宫廷。民间舞包括果谐、堆谐、果卓、康谐等;宗教舞又分羌姆、家把舞、贡嘎尔鼓舞等;戏曲舞有拉姆、格萨尔、希荣仲孜等;宫廷舞有供云舞(嘎尔)等。在多品种舞蹈中,即使是同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各地也有不同的跳法和表演程序,呈现出同形式舞蹈的多风格特征。 二特点: 从动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从韵律上看,既有“圆滑风”,又有“顿促风”,既有“点”的强烈音响,又有“线”的圆曲流动,呈现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态的多风格特征。因此,称雪域藏区为“歌舞的海洋”并非溢美之词,这是 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真实写照。尽管藏舞千姿百态,品种繁多,但若从它的风格和内容以及体系上加以综合考察,大体上可归结为四大系列和类别,即民间、宗教、戏曲、宫廷。民间舞包括果谐、堆谐、果卓、康谐等;宗教舞又分羌姆、家把舞、贡嘎尔鼓舞等;戏曲舞有拉姆、格萨尔、希荣仲孜等;宫廷舞有供云舞(嘎尔)等。在多品种舞蹈中,即使是同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各地也有不同的跳法和表演程序,呈现出同形式舞蹈的多风格特征。 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特点是“颤”、“开”、“顺”、“左”、“绕”,除此以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动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风格。如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磋”“点”、“掖”、“端”、“刨”、“踢”、“吸”、“跨”、“扭”等;藏族舞蹈的手势也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的变化。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辗转、创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湖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 希望能够帮到你的忙噢O(∩_∩)O~

藏族舞有什么特点?

藏族舞 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弧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民族历史孕育下的若干节日中,几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为敬奉神灵和欢娱民众、藉以把节日欢乐气氛推向最 的先例。

藏族舞蹈的种类

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 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 (俗称踢踏舞);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曲的“囊玛”(内庭歌舞);有踏地 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圈舞);有注重情 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舞);有圆润舒展,长袖翩翩,铃 声震荡,粗犷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有羽锤翻飞,气吞 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有配合剧情表演、自 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有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哑剧性系列舞“羌姆” (俗称“跳神”);以及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 云乐舞)

藏族舞蹈的特点,风格,形式

藏族的舞蹈特点,风格,形式如果系统的说很多根本没办法解释清楚,最基础的因为藏族的同胞生活在高原地带,所以他们的身体会往下沉,如果你想学好藏舞的话应该先多练练颤膝

藏族舞蹈的基本律动特征是什么

膝部有连续不断、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和连绵柔韧的屈伸,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这个“屈”除了要求颤膝外,也包括懈胯,由于这一律动的特点,使藏族民间舞蹈下肢主动,上肢松驰,形成自上而下,欲动先屈的动律特点,从而使舞蹈给人一种飘逸而又沉稳的感觉。

藏舞的舞步特点

藏族人民能歌善舞。藏族歌舞种类、形式很多,各地区的名称也不相同。民间歌舞“谐”是一种以歌为主,歌舞结合的群体舞蹈,一般是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边唱边舞。民间舞蹈还有“卓”、“热巴”、“锅庄”等。“羌姆”是藏族的宗教舞蹈,表演时有鼓、钹、铜号、骨号伴奏,喇嘛颂经伴唱,气势壮观,寓意深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热巴:热巴是藏族的一种以铃鼓舞为主,包括弦子、锅庄、踢踏、说唱、和杂耍在内的综合表演艺术。相传为11世纪的流浪僧人米拉热巴所首创,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舞时,男执铜铃,女举手鼓,舞蹈由慢而快,常作“顶鼓翻身”、“躺身蹦子”、“单腿转”等特技表演。从事这种表演的艺人也称为“热巴”。 踢踏舞:藏族踢踏舞,最初为宫庭舞。跳舞时,脚穿硬底皮鞋,通过踏出有变化的节奏表达内心的感情。踢踏舞由横笛、扬琴、六弦琴、铜铃,月琴等伴奏,节奏由慢而快,达到 时以结束步突然结束。 勒谢:勒谢是藏族的一种劳动歌舞。在劳动的同时,口中的歌与手中的工具及腿脚有节奏的动作相配合,使劳动成为边歌边舞的形式。在进行铲土、打夯、垛麦等强体力劳动时,口中的歌有很强的劳动号子味道。 藏戏:广泛流行于藏族地区的以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艺术。藏语称“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大姐”。相传是15世纪初由噶举派喇嘛汤东杰布为化募修建雅鲁藏布江铁索桥资金而创。传统剧目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历史传记、历史事件,如《文成公主》、《诺桑王子》等。连台演出,并穿插歌舞,演唱时,其他演员也合声帮腔。唱腔变化较多,舞蹈动作舒展。一出戏一般分三个段落:①出场仪式,藏语称为“顿”;②正戏,藏语称为“雄”;③演出结束时的祝愿形式,藏语称为“扎西”。伴奏主要用鼓、钹等。化妆、道具都根简单,过去多在广场演出。民主改革后,艺人的地位得到提高,剧目也经过改革,得到新的发展。

最具代表性的是《果卓》不同地区的称谓不同。萨迦地区称之为“索”,工布地区称之为“波”“波强”,藏北牧区称为“卓”或“锅庄”。《果卓》是古代人们围篝火、锅台而舞的圆圈形自娱性歌舞,其中包括“拟兽”、表示爱情等舞蹈语汇。农、牧区舞蹈风格不同,各有特色。舞时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舞者轮流伴唱共舞,不时加入呼号,这是《果谐》融入羌族原始舞蹈形式的鲜明特点。动作以身前摆手、转胯、蹲步和转身等为主,活泼而热烈。

顺便补充点别的给你: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 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

藏族人民能歌善舞。藏族歌舞种类、形式很多,各地区的名称也不相同。民间歌舞“谐”是一种以歌为主,歌舞结合的群体舞蹈,一般是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边唱边舞。民间舞蹈还有“卓”、“热巴”、“锅庄”等。“羌姆”是藏族的宗教舞蹈,表演时有鼓、钹、铜号、骨号伴奏,喇嘛颂经伴唱,气势壮观,寓意深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热巴:热巴是藏族的一种以铃鼓舞为主,包括弦子、锅庄、踢踏、说唱、和杂耍在内的综合表演艺术。相传为11世纪的流浪僧人米拉热巴所首创,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舞时,男执铜铃,女举手鼓,舞蹈由慢而快,常作“顶鼓翻身”、“躺身蹦子”、“单腿转”等特技表演。从事这种表演的艺人也称为“热巴”。 踢踏舞:藏族踢踏舞,最初为宫庭舞。跳舞时,脚穿硬底皮鞋,通过踏出有变化的节奏表达内心的感情。踢踏舞由横笛、扬琴、六弦琴、铜铃,月琴等伴奏,节奏由慢而快,达到高潮时以结束步突然结束。 勒谢:勒谢是藏族的一种劳动歌舞。在劳动的同时,口中的歌与手中的工具及腿脚有节奏的动作相配合,使劳动成为边歌边舞的形式。在进行铲土、打夯、垛麦等强体力劳动时,口中的歌有很强的劳动号子味道。 藏戏:广泛流行于藏族地区的以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艺术。藏语称“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大姐”。相传是15世纪初由噶举派喇嘛汤东杰布为化募修建雅鲁藏布江铁索桥资金而创。传统剧目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历史传记、历史事件,如《文成公主》、《诺桑王子》等。连台演出,并穿插歌舞,演唱时,其他演员也合声帮腔。唱腔变化较多,舞蹈动作舒展。一出戏一般分三个段落:①出场仪式,藏语称为“顿”;②正戏,藏语称为“雄”;③演出结束时的祝愿形式,藏语称为“扎西”。伴奏主要用鼓、钹等。化妆、道具都根简单,过去多在广场演出。民主改革后,艺人的地位得到提高,剧目也经过改革,得到新的发展。

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 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这种劳动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锅庄舞 藏族锅庄舞的音乐及跳法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是锅庄舞 藏族锅庄舞的音乐及跳法、藏族基本舞步有哪些、藏族舞蹈的特点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4934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