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黄指的是哪三位

三黄指的是哪三位,第1张

三黄指的是远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后增补不同著作中,分别有不同的说法,故有前三皇、中三皇、后三皇之分。

天皇、前地皇、前人皇之事,太过久古,杳杳冥冥,所谓「事有不可尽究,物有不可臆言」(语出《路史》)。

中天皇,史书上说盘古开天辟地后第一代天下君主中天皇君天皇氏,兄弟十三人,号曰天灵,其中一人发明了数字,继而又发明了天干、地支,为人推为皇。其余兄弟十二人带领部众各占一方,立国称皇,各传国一万八千年。天皇氏姓望,名获,字文生;别号天灵、防五、天雾、天尊、元始天王。

中地皇,世代传世数万年之后是中地皇君。「天皇氏逸地皇氏作,出于雄耳龙门之岳。」中人皇,世代传世数万年后是中人皇君。「地皇氏逸,于有人皇九男相像其身九章。」人皇之时,分治九州乃是上古大九州,亦即全球。

后天皇,唐代司马贞写了《三皇本纪》以补全《史记》,增补了伏羲、女娲、神农等诸位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人物与部落首领的历史。中人皇氏之后,历经五龙纪、摄提纪、合雒纪、连通纪、叙命纪、循蜚纪、因提纪、禅通纪、疏仡纪。禅通纪始于伏羲,疏仡纪始于黄帝。而在伏羲之前的因提纪,其中一位被后世尊为后天皇,即是燧人氏。

后人皇,燧人氏之后,又历经几世,有伏羲、女娲氏,有圣德,为后人皇。

三皇五帝,是“三皇”与“五帝”的合称。原始意义上的三皇是指远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后增补伏羲氏等作为“三皇”。原始意义上的五帝是指远古五方上帝,后增补黄帝公孙轩辕(也称姬轩辕)等五位上古部落首领作为“五帝”。

后期增补的后三皇五帝在不同著作中分别有不同的说法:

三皇:

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

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

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

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

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出自《庄子》、《纲鉴易知录》。

五帝: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出自《吕氏春秋》;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出自《大戴礼记》;

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出自《资治通鉴外纪》。

神农氏

神农(Shen Nong):即炎帝,是华夏太古三皇之一的地皇,踞今5500年至6000年前生于历山(今湖北随州市境内),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

又称神农氏,中国上古人物,有文字记载的出现时代在战国以后。被世人尊称为“药祖”、“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

一说地皇氏即神农氏,《尚书大传·卷第四》:「神农为农皇也。……神农以地纪,悉地力种谷疏,故托农皇於地」。

他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教人医疗与农耕,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

地皇 (上古三皇之一)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至七十万年前,中国远古历史进入地皇时期。

地皇又称地皇氏,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

史书上说:“天皇之后,地皇兴起”。地皇共有兄弟十一人,兴起于熊耳、龙门等山。

此外,神农氏因功绩伟烈,亦被尊为“农皇”,又称“地皇”。《尚书大传·卷第四》说:“神农为农皇也。……神农以地纪,悉地力种谷疏,故托农皇于地”。指其功德之实质在发挥地力,亦称“地皇”。地皇又称地皇氏,是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史书上说:“天皇之后,地皇兴起”。据说地皇共有兄弟十一人,兴起于熊耳、龙门等山。这里的“兄弟十一人”,我们不能用现代语意去理解。因为上古的“人”有时候是代指国家(部落)的,十一人指的就是十一个部落,也可以理解成十一个国家。熊耳山在今河南宜阳市西,龙门山在今河南洛阳市南,这说明当时中国人的先祖已经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了。

为什么天皇时期有十三个国家,到了地皇时期反而少了两个呢?显然那两个国家是灭亡了。什么原因灭亡的呢?史书上没有说。但是我们猜测不外乎是天灾人祸。

那时能摧毁整个国家(部落)的天灾主要是水和火,水指的是大洪水,火指的是突发的森林大火。因为当时的人类为了取水方便,往往都是临河而居,一遇上大暴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洪水就会冲毁他们的栖息地,使许多人在洪水中丧生。那时的森林大火主要是由雷电引起的,当时遍地都是树木和蒿草,大火烧起来以后,火势迅速蔓延,人们来不及逃脱就被活活烧死了。

“人祸”造成种族灭绝在氏族联盟时代很少,因为当时还没有大规模的战争,而且地广人稀,用不着因为争夺食物和领地而发生冲突。但是人祸的因素并不是没有,导致一个部落灭亡的人祸很可能是当时的婚姻形式。那时的婚姻形式是族内血缘群婚,本部落男女不分辈分,凡是有生育能力的都可以自由交配,这种血缘群婚使得许多女人生下了各种各样的怪胎,而许多不明真相的人们又把那些生了怪胎的女人当作恶魔处死,女人大批死亡使得本部落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逐渐下降,减少,部落群体日益衰败,最终导致整个部落灭亡。

在天皇时代的晚期,由于全球气候转暖冰川融化,海洋水位猛涨,陆地大面积被洪水淹没,许多居住在低洼地带的人类和动物都葬身于洪水之中。当时天皇的统治已经衰落,如何衰落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很可能与人类堕落和环境变迁有关。当时中华人的活动中心已经从云贵高原转移到水草繁茂的华北平原。

就在天皇氏衰落的同时,一个新兴的人类集团正在发展和壮大,这个集团就是兴起于中原地区的地皇氏。由于中原地区遭受水患,地皇氏家族向华北平原迁徙,分别占领了平原中的一些高地。在迁徙中他们与衰落的天皇氏居民混居在一起,男女杂交,先后建立起了十一个新的氏族部落,号称十一兄弟。他们共同推举一人为领袖(大酋长),号称地皇。此后这十一个部落各据一方,继续以原始的生活方式繁衍后代。原始初民时代人类进化比较缓慢,因为各部落之间互不往来,彼此间各守领地,以极为简单的狩猎和采撷谋生,一代一代循环延续,几万年也没有什么大的变革和改进。

据史书记载,地皇时期的人类曾经有三大贡献。

一是“定三辰”:地皇时期以前虽然天上有了日、月、星辰,但并无名称,统称为“光”,太阳叫大光,月亮叫小光,星辰叫细光。地皇时期给“三光”起了名字,大光叫“日”,小光叫“月”,细光叫“星”。人们把这项发明称之为“定三辰”。

二是“分昼夜”:地皇时期以前的时间概念是模糊的,只是顺其自然。地皇时期的先祖把有太阳的时间称为“白昼”,把有星星、月亮的时间称为“黑夜”,白昼与黑夜合称为“一日”。人们把这项发明称之为“分昼夜”。

三是“有岁月”:地皇时期以前是没有岁月之分的,地皇时期的先祖以三十日为周期定为一个小循环,称作“月”,又把每个月与十二支相配,构成以十二个月为周期的大循环,称作“岁”,两项加起来统称为“有岁月”。

这三大发明揭开了中华远古文明的序幕,为中华远古文明的诞生打下了良好基础。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现代科学对地皇时期的考查如何。

如果按时间推算,地皇时期的地质年代应该是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的中期,当时的考古年代恰好处于旧石器时代早期。

1964年,我国考古工作者于陕西蓝田发现了距今约115万——110万年前的古蓝田遗址,挖掘出许多当时古人所使用的石器。其中有刮削器、大型砍砸器还有一种一头尖一头厚钝,断面呈三角形的尖状器,是利用石英砾石制成的。它和1957年发现于山西芮城匼河涧的石器基本相同。

据学者考证,“匼河文化”的主人约生活在距今七十万年以前,“匼河文化”和“蓝田文化”向我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远古信息,为研究当时的人类生活状况提供了珍贵资料。

地皇时期的人类社会组织仍属于血缘家族公社,婚姻形式依然是血缘群婚。他们当时过着群居生活,食物主要是猎取动物和采集野果野菜。他们把石块磨制成锋利的武器用来打猎,打到动物后,先喝干动物身上的血,然后再切割猎物的肉分享。他们此时还不知羞耻,男女老少常年都赤裸着身体。也没有男婚女嫁,男女随意交合,生了孩子由女人照看,男人负责外出猎取食物。

另外考古工作者在匼河与蓝田两处遗址都发现了有用火的痕迹,进一步证明那时的人类已经知道用火。

地皇时期的中国人类除一部分居住在华北平原外,还有一部分居住在长江中下游平原。

1975年,我国考古界在湖北十堰市郧县龙骨洞发现了距今100万——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牙齿化石,考古界把这一地区的古人类命名为“郧县人”。

1976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又在湖北十堰市郧西县神雾岭白龙洞发现两颗古人类牙齿化石,据考证同属于距今100万——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考古界把这一地区的古人类命名为“郧西人”。

“郧县人”和“郧西人”的发现,证明在距今一百万年前后,中华人种的一个分支已经生活在长江流域。

考古为古史的地皇时期提供了有力佐证:在距今七十万年前,中华人种的两个分支分别居住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他们正缓慢的向着远古时代的早期文明靠近。

地皇时期的世界考古发现,除中国的蓝田人(距今约110万年)、匼河人(距今约70万年)、郧西人(距今约90万年)、郧县人(距今约90万年)外,还有十九世纪西方考古学者在南非德兰士瓦的石灰岩洞穴发现的,距今约一百五十万年前的南方古猿遗骸化石。可见在这一时期,东西方的古人类是并存的,从而证明人类起源一元论的观点是可信的。

南方古猿分粗壮型和瘦小型两种:粗壮型古猿体态笨重,以食用植物为生,后来在发展进程中由于自然界的变迁,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无法适应新的环境,从而逐渐灭绝。而瘦小型古猿体态灵巧,以植物和肉类为生,他们随着环境的改变,迅速调整了自身的生活习惯,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种族得以延续下来。其中的一部分,后来发展成为人类。可见适者生存是人类诞生和发展的根本。

三皇五帝,是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三皇,原指远古三皇,后增补伏羲等人;五帝,原指五方上帝,后增补五位上古部落首领。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后期著作在原始意义上的远古三皇基础上增补了前后三皇,故有前三皇、中三皇、后三皇之分,合为九皇。后期增补的后三皇五帝在不同著作中分别有不同的说法。

“帝”原指五方上帝,战国后(有说是两汉)才附以人间历史人物之名替入。人间的“五帝”一词在《孟子》时尚未出现,书中只提到“三王五霸”。《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词排在“三王”前,但无人名。

黄帝(轩辕)、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颛顼),(五方上帝)。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一般认为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扩展资料

“三皇说”所指诸人,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燧人、包羲(伏羲)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女娲则是更早的创世纪式的神人,在神话中又和伏羲结合创造人类。

“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鼎盛时期及其解体时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君王或军事首长人物。

部落世系:天皇氏(别号天灵、防五、天雾,前70732—前68932年在位。天皇氏为创世大神盘古氏之子,地皇氏之父,开天辟地之后的首位中国部落首领(按照另一种说法,天皇氏即伏羲氏。与人皇娲皇氏、地皇神农氏(即炎帝)并称为“三皇”。这也是“三皇”的其中一种说法)。

地皇氏(前68932—前67132年在位,定都于熊耳龙门之山岳(即今河南省洛阳市熊耳山、龙门山一带),传说地皇氏为盘古氏之孙、天皇氏之子,人皇氏之父。一说地皇氏即神农氏,与天皇伏羲氏、人皇女娲氏并称为“三皇”)。

人皇氏(又号居方氏,前67132—前51532年在位,定都于今山东省日照市(即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遗址),人皇氏为地皇氏之子,提挺氏之父。一说人皇氏即女娲氏,与天皇伏羲氏、地皇神农氏并称为“三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皇五帝

天皇、地皇、人皇分别都是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女娲是华夏的的创世女神,地位应当在三皇之上。祝融、共工是炎黄时期以后的人物。从列三皇的初衷看,三皇的时代应该早于五帝,即应早于黄帝轩辕氏。而祝融、共工不符合这个条件,也应排除在三皇之外。那么,剩下的最适宜列入三皇的就只有燧人了。将燧人、伏羲、神农列为三皇,可以说是最恰当的。

天皇、地皇、人皇号称三皇。

天皇:天皇氏望获;地皇:地皇氏岳鉴;人皇:是人皇氏恺胡洮。中国远古史上的上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盘古氏下来就是天地人三皇,这个时期太久远太古老了。天皇朝诞生了数字和工具,地皇朝诞生了日历和武术,人皇朝诞生了城镇和衣服,尽管是皮衣。

中国上古六皇朝(约400万年前-约1万5000年前):盘古朝、天皇朝、地皇朝、人皇朝、大巢朝、燧明朝。天皇时期到人皇时期是在远古时期约300万年前-约20万年前,这三皇朝的首领是中国远古史上的上中下三皇中的上三皇,即初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以上就是关于三黄指的是哪三位全部的内容,包括:三黄指的是哪三位、三皇五帝指的是哪三皇哪五帝、相传,是黄帝还是神农氏发现了耕种农作物的方法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1362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