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的鞋能不能送人

穿过的鞋能不能送人,第1张

穿过的鞋送人有忌讳【穿过的鞋子为什么不能送人】

孔子的弟子中,按智力顺序,颜回应该是第一,其次是子贡。颜回一直沉默寡言,很少说话。孔子甚至半开玩笑地说:“不如回去傻。”我是老师,颜回是我说了算,从来不顶嘴,平时不说话就像个傻子。

但是排名第二的自贡呢?聪明的嘴很少有闲功夫,只会问极端的问题。

子贡曾经问过他的老师:“师父教弟子这么多美德。如果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不仅可以随身携带,还可以用一辈子。应该是哪种美德?”

孔子犹豫了一会儿,给子贡的答案是:“真可惜!”那应该是“原谅”。孔子不等子贡发问,就提出了一个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认清自己不想承受的,那就不要这样对待别人。再深入一点,问问自己,如果你觉得自己赶不上自己,更别说要求别人了。

子贡不仅有提问的心,也有实践的心。至于“原谅”的定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后来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我不想别人对我怎么样,但我也想对别人怎么样。”虽然他用的是祈使句,但身为孔子的他知道子贡是在表扬自己。他马上忍住了:“付出是你力所不及的。”

说得好,可惜那不是你现在能达到的境界!

古人偏爱“盖释”——从反面举证,或许是因为承认“不是”比“是”更能描述真相。老子的《道德经》采用了这种方法。“道可道,非常道;出名,非常出名。”能用文字表达的东西终究是有限的,“不是什么”这一选项只能勉强省略,留下一大片迷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始版本,都是从反面论证,进一步深入阐释,收在《荀子》里,仍然着眼于反面:

君子有三赦:君子不能为,臣请其为,不赦;有亲戚不能报,有儿女求其孝,不可赦;如果你有一个不能尊重你的兄弟,如果你有一个兄弟,你不能要求他服从你的命令。这不是宽恕。

宽恕的对立面是什么?当我还是下属的时候,我觉得异常艰难。有一次我被提升为老板,之前我所有的要求都被讨厌。小时候,我对父母视而不见。一旦我成了父母,我期望我的家庭充满孝顺的儿子和孙子。拜弟彻底失败,转身面对弟弟,害羞的颜却要求对方言听计从。

孔子被尊为“至圣”。这最神圣的只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说三道四,指指点点吗?当然不是。孔子在《中庸》中有一段自省的话:

君子之道四、邱有一件事没有做到:他要求儿子做他的父亲,但是没有做到;要求大臣为君主服务失败;要求哥哥为哥哥做事失败;求朋友,先给,失败。

君子在世间的宽仁可以表现为四个方面:以子之道待父,以臣之道待君,以兄之道待弟,以友之道与友交往。我很惭愧我在孔丘什么也做不了。

圣人的话不能全信,不是故意说谎,而是在圣人心中有更高的自我期望。谦逊做不到的只是达不到自我设定的标准,但它的成就其实远远超过一般大众。

你对自己这么严格,对别人也是?

不会,虚心待人是孔子的原则。如果换成更知名的版本,就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待人接物和自律采用两套完全不同的标准:高标准是对自律,低标准是对他人。随着自身修养的提高,差异更加明显:对自己的标准变得更严格,而对别人的标准变得更宽松。

“宽以待人”的一个方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人际对应的原则很经典。虽然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道德法则存在差异,但却是举世公认的,因此成为了一条举世公认的道德黄金法则。

美德虽美,但别忘了边界依然存在,不能盲目外推。中庸之道的智慧往往需要保持美德的美丽,不至于误入歧途失去控制。如果这个黄金法则被尊重,那么它是无限的,有没有可能变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庄子之乐通过一个真假混杂的寓言,嘲讽了这种自以为是的价值判断。

一只海鸟意外地从鲁的郊外飞来,鲁君把这难得一见的迷人客人作为上宾送到了祠堂。不仅是最高级别的祭祀“太牢”──牛羊貘,还有神圣的音乐“九韶”。被视为尊贵客人的海鸟,显然不懂得欣赏世间的好客。他们不仅对餐桌上的盛宴视而不见,而且悠闲地演奏九韶的神圣音乐吓得他们不停地四处张望。经过卢俊的高规格款待,不吃不喝的海鸟在短短三天内相继死亡。

错误的“赦”,可能会被简化为庄子的“自养鸟”;用当代大师盛宴的比喻来说,这相当于赠送你感到舒适的鞋子,而不管它们是否合脚。

把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对方,无视对方的真实感受。如果是无意的,可能是因为缺乏智慧;如果是故意的,就是价值观欺负。“恕”由“如心”组成,本义是以心比心。崇尚温柔敦厚的孔子,只是从反面说了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体贴又睿智。

但如果守住人情底线,儒家只能是一个温情脉脉的学派,而不应该是吃人的怪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2726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9
下一篇 2022-06-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