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时期苏维埃银行是怎么运行的,老百姓为何会相信红军的纸币?

红军时期苏维埃银行是怎么运行的,老百姓为何会相信红军的纸币?,第1张

红军时期苏维埃银行是怎么运行的,老百姓为何会相信红军纸币

众所周知,1927年南昌起义后,起义部队转战多地,最后在井冈山与秋收起义红军会师,建立革命根据地。我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一个很大的疑问,我们党和军队在成立之初是怎么筹集资金的?

早期我党我军财政的主要来源是打土豪集资,但这些集资只能解决“燃眉之急”。但要想在根据地长期生存,打土豪不是长久之计,必须有更稳定有效的经济来源。最后我们党想到了开银行,也就是苏联银行。

1931年11月,毛泽民奉命成立中国苏维埃国家银行。这家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存款和贷款。普通人要存款,银行首先要有承兑信用,所以银行要有一定的启动资金。虽然在战争中缴获了一些物资,但是银行的启动资金需要现金,这是当时的银元海洋。为了建一家银行,我们一行拜访了当地的乡绅和商人。最终,乡绅和商人以入股银行为条件,筹集了105万大洋。如果知道军事史上徐海东5000大洋的重量,就明白这105万大洋的价值了。

苏联国家银行成立后,早期只是普通的经营活动,接收存款和保管贵重物品,办理贷款和贴现业务,发行相关债券。然后苏联国家银行开始发行货币。

苏联国家银行发行的货币,俗称“红军票”,包括:一元银票、五角银票、二角银票、一角银票和五角银票。

“红军票”可以直接兑换大洋,一元银币券可以直接兑换一块大洋。苏联国家银行保证绝对支付,保证货币的信用。为了使老百姓接受红军票,我党成立了供销社,负责低价销售布、棉纱、粮、盐等生活用品。规定供销社只收红军票,因为只有红军票才能买到便宜货,所以老百姓慢慢接受了红军票,这是苏联国家银行发行的货币。

苏区的银行金融体系形成了良性循环。人们用银元兑换“红军票”,银行得到大量硬通货银元。然后,他们用银元在国民党统治区购买布匹、棉纱、粮食、盐等物资,再在供销社出售廉价物资,以保证“红军票”的价值。

为了应付老百姓兑换银元,苏联国家银行也大量铸造苏联银元。苏联国家银行用大量收集的银器生产银元。生产的银元是中华民国标准的“袁大头”银元。为了防止银元外流,银元上标有苏联三个字。

1933年,国军对苏区进行第三次“围剿”。同时,军事行动还对苏区实行了经济封锁。苏区物资短缺,物价飞涨,纸币贬值。与此同时,“红军票”不值钱的谣言很快造成大量老百姓挤兑银行。

为了稳定苏联货币的信用。毛泽民坚持,凡是来要外币兑换的,都要银行担保。当时严格规定一元纸币换一种外币,任何人不得提高外币汇率!同时还表演了一场“空城池计划”,让红军警卫打开了从闹市向银行运送大量金银的道路。老百姓看着几十筐金砖、金条、银元、元宝搬离了城市,对银行也有了一定的信心。其实洗衣单只是上面一层,下面全是杂物。尽管如此,这为银行争取了一定的时间,终于在陈从广东购买了大量物资,从而解决了银行挤兑问题。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苏维埃国家银行随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在转账之前,苏联国家银行严格支付“红军票”,绝对保证了我党银行的信用。

1935年1月,红军部队到达贵州遵义。谁都知道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但是,当时很多人并不知道苏联银行的作用。红军银行先到了遵义,然后用盐等物资在当地流通“红军票”。红军部队决定离开遵义时,为了保护红军离开后当地人民的利益,苏维埃国家银行提前贴出告示,设立兑换处,用物资或银元兑换人民手中的“红军票”。

我们的部队之所以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保持着诚信。无论是红军时期的“红军票”,还是抗战时期的“币抗”,我们党的货币一直是值得大家信任的。对比国民党的金券,谁值得信任就不用说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5662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3
下一篇 2022-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