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为何最终出现藏污纳垢之地?达摩早有预言今天事件

南朝四百八十寺,为何最终出现藏污纳垢之地?达摩早有预言今天事件,第1张

南朝四百八十寺,为何最终出现藏污纳垢之地?达摩早有预言今天事件

作者|赵立波

梁武帝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机遇,在关键时刻果断出招,终于在部将的支持下取代了齐朝,正式开始执掌江南的烟雨健康。然而没想到的是,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书柜旁开始摆放大量的黄书。这些带有浓厚佛教气息的书籍成为梁武帝内心精神的最大寄托,甚至成为他治理梁朝的精神法宝。

梁武帝·萧炎的肖像

梁武帝致力于建设一个“世界佛教国家”,但最终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不过从很多方面来说,他的个人风格还是很不错的。勤奋,善良,政务处理水平高,文采斐然。如果按照这个直观的角度,或许他会成为那个时代最成功的人物。但是,历史是不存在的。在柔媚的江南,在烟雨蒙蒙的南朝寺480,萧炎开始向帝国的方向大转弯。他不仅是一个皇帝,也是一个会被历代膜拜的法王,他的梁朝也将成为“天下佛国”。

(1)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梁武帝能在世界上稳坐48年,能力不是靠自己建成的。

38岁的萧炎于公元502年4月在建康正式宣布登基,于太清三年(549年)去世,享年86岁。他在位48年,梁武帝创下了南北朝70位皇帝的记录。与此同时,他“兴文学,修郊祀,治五礼,定六律,学四则,理万物,理成,安身于远方...三四十年,四盛。”自魏晋以来,已无。”[1]这种评价甚至得到了延续。王夫之在清朝时曾高度评价:“梁家享国五十年,天下小康。”[2]因此,萧炎不是一个平庸和无能的人。

繁荣的梁朝

萧炎出生在北方政府的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父亲萧顺之、刘都是的部下,他“与同龄人一样高,却和同龄人一样年轻”[3]虽然他的父亲当过仆从、魏延、太子詹士和一个领军将领,但的少年都是“武将之子”,常常被人看不起。“我的童年,能舞空,学识渊博,足智多谋,文武双全。”当时做官到礼部的人,都被嘲笑“还是很有味道的,所以才学会做贵人。”这种社会氛围使萧炎不甘于平淡。他在逐渐从军的同时,广泛结交当时的社会名流,与沈约、谢朓等人并称为“八友”。走上仕途后,当时的王建“见异思深”,在庐江对何贤说:“萧郎三间房作仆役用,出门贵。”[4]依靠文武全才,萧炎继承家业,在战场上积累战功,逐渐获得了取代南齐的权力。

(二)“什么都是山中之物,岭上白云多,只能自悦,不忍送君。”

刚刚开始皇帝生涯的萧炎,可以用“励精图治”来概括他早期的执政状态,他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政绩。

梁武帝书法

他执政之初,大力提倡节俭,成功制止了各地的奢靡堕落。萧炎的节俭是相当彻底的。史书描述为:“一冠三年,一被两年。”他不讲究吃穿。他的衣服可以洗好几次,饭是菜和豆,一天只吃一顿饭。当他太忙时,他喝粥充饥。【5】“每到冬月,天黑了,不如点着蜡烛看东西。就像变冷了,手都皱了一样。”甚至看到冤假错案的时候,我也经常会伤心落泪。[6]在梁武帝田健的圣旨中,连续多年阐述政务,特别关注底层民众,时常想到帝国的“共九州,民住远近,或川道偏僻,或贫病老,有怨,无自报。”为了管理好帝国,他常常“念念不忘等待”,“为民疾苦,怀中思虑,半夜多歇。”

梁武帝的肖像

就连他自己也总结了早年管理政务的辛苦:“我半夜管事,用我做多少事,用我中午前做多少事,用我多少日晷。”最后,由于他的勤奋,他失去了两英尺多的腹部,他把他的皮带留在过去,以证明他没有说谎。【7】因为勤奋,他本来是一个热爱山川的文艺人,却不能出去旅游。“少爱山川,有山有谷。俗了就不会成功。”甚至因为过度劳累,失去了对爱情山河的超脱,遗憾“自以为得天下,此非其志也。”当时的著名道士陶弘景,有“山中宰相”之称。他几次拒绝萧炎入朝做官的邀请,颇为得意地送上“山中万物,岭上白云多,只能自悦,不忍送与君。”超然的诗歌让萧炎看起来相当羡慕。

(3)人间佛教是萧炎精神世界的永恒追求。

之后,梁武帝让所有人大吃一惊,脱下龙袍,躲在寺庙里当和尚,不肯出来。现在整个法庭都震惊了,大臣们哭着跑到庙前当众。当他们跪下来,恳求他回到普通人,梁武帝说,他是献给佛,所以离开我。

鸡鸣寺

我与对方争论了三天,梁武帝终于设法出来了,但当他宣布大赦时,他把头衔改为“大通”。所有人都认为梁武帝的出家应该结束了,但两年后,他又穿上了袈裟。这一次,他的态度更加坚决,在佛寺里举行了大规模的“四裸集会”。他穿着袈裟,站在佛寺里,宣讲涅槃经。突然,他从皇帝变成了一个正式的僧侣,他所有的大臣都很惊讶。讨论的最终结果是,大家捐出巨款,向“三宝”祈福,要求赎回“帝菩萨”。果然,有钱连磨佛。两天后,萧炎决定返璞归真,但他正式开始做兼职和尚。此后,朝廷上发生了许多怪事,经书取代了奏章。佛陀更换了法令。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萧炎成了和尚的主业,而皇帝成了兼职。大同十二年四月十日,萧炎第三次出家。这次王子们用2亿元赎回了它。清朝元年三月三日,萧炎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37天。4月10日,法院支付1亿元赎回。晚年,梁武帝信奉佛教,放纵邪恶。郭祖申形容,“佛寺五百余座,穷极金碧辉煌。僧尼十余万,资产雄厚。”【8】

梁武帝给了她生命。

很多大臣几乎倾家荡产,纷纷捐款将梁武帝从佛寺赎回,但梁武帝作为皇帝的心越来越弱,他认为出家是最大的善果。为他“赎身”几倍的钱,实际上是拿去支持佛教发展的。有一段时间,梁朝的和尚成了天下最光荣的职业,袈裟成了最时髦的服饰。江南烟雨下,到处都是浓烈的檀香味,车马喧嚣早已被佛堂钟声湮没。从那以后,梁武帝越来越痴迷于佛教造诣。当时有这样一件著名的事情:“禅宗门下有一件著名的公案,双方是禅宗始祖萧炎和达摩。

萧炎道:“我自即位以来,修了庙,写了经,却打不过一个和尚的戒律。我有什么可取之处?”

达摩答道:“没有功德。”萧炎大吃一惊,问道:“为什么说没有功德?”达摩答:“只是人小果漏的原因。它总是在那里,尽管它是不真实的。”萧炎问道:“圣人寻求的第一个正义的真理是什么?”达摩答道:“浩如烟海,却无圣贤。”并告诉梁武帝,此地虽是世界上佛寺数量最多的地方,但后世难免会有假和尚和坏人的容身之地。甚至会有假和尚打着佛教的名义去赚钱,去拜邪灵。

梁武帝与达摩对话

一次又一次碰壁后,萧炎恼了,翻着舌头,盯着达摩,突然厉声问了一个精彩的问题:“我面前的是谁?”达摩回答得更绝,“我也不知道。”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后京被东魏征服。经过三年的江南动乱,曾经繁华的江南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史称“侯景之乱”。当梁武帝被俘时,他自我安慰地叹道:“如果你获得了自己,你就失去了自己。”没什么好后悔的。【9】

许多塔和平台现在都在那里,笼罩在雾和雨之中。

城池失陷后,侯景的武士随便出入皇宫,佩戴武器。萧炎见了,觉得很奇怪,便问那几个随从,他们说是丞相侯的侍卫。萧炎愤怒地喊道:“好一个首相!是侯景!”侯景听到这件事,非常生气,于是他派人监视萧炎,他的饮食被侯景切断。萧炎的嘴又苦又渴,他渴望得到蜂蜜水,但这并没有实现。如果他没有放松政务,专心致志于他本不应该从事的佛教事业,他可能已经用他早期的勤奋把梁超推向了繁荣。可惜86岁时饿死在台城,让人深感叹息。

注意事项:

[1]《梁书》

[2]赵翼:《读书如镜》

[3]李延寿《南史》

[4]梁本纪,南史

[5]梁本纪,南史

[6]梁书的《武帝纪》

[7]《禀赋与治理之镜》

[8]《南史》卷《梁宗商》

[9]《南史·梁武帝学者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5632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3
下一篇 2022-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