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坚决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现行防控策略是否会一直坚持?国家卫健委专家梁万年回应

国家卫健委:坚决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现行防控策略是否会一直坚持?国家卫健委专家梁万年回应,第1张

现行防控策略是否会一直坚持?国家卫健委专家梁万年回应

中国进入常态疫情防控阶段已经一年多了。常态化疫情防控还需要坚持吗?坚持「动态清零」的必要性有哪些?如何进一步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策略和措施?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教授梁万年。

以人的生命为重。

“新冠肺炎是一种非常狡猾的病毒。它在全世界都处于疫情阶段,并且仍然在很高的水平上流行。病毒变异在加速,很难防控。”根据梁万年的分析,新冠肺炎的感染者有一个潜伏期,一些感染者没有症状,这进一步提高了传染性。目前,新冠肺炎的疫苗接种率还没有达到建立强大免疫屏障的水平,过早、仓促的“解封”容易使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付之东流。许多国家的防控实践证明,过早解封会导致疫情反弹、重症和死亡病例增加。

“疫情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是基于防控的理念和目标。”梁万年说,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重大疫情有不同的防控理念和目标。防控的目标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还是政治的需要,还是其他需要?我国的疫情防控理念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中国疫情防控的目标是千方百计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减少发病、重症和死亡,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其中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

梁万年认为,目前,我国仍处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需要继续坚持“外防投入、内防反弹”的策略。我国坚持“动态零清除”策略,并不是“零感染”,而是在常态防控阶段最大限度地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坚决防止疫情在社区持续扩散。因此,“动态清零”策略是局部病例发生时的一种防控策略。疫情防控常态化包括与输入性病例无关的本地病例、散发的本地病例、一地的本地聚集性疫情、多地的散发或聚集性疫情四种形式。在没有本地病例时,保持高度警惕的指挥系统;在局部病例的情况下,通过“动态清除”策略,及时发现、快速处理、准确控制、有效治疗。

“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我国采取了常态化的疫情防控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的发生和蔓延,较好地平衡了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梁万年表示,坚持“动态零清除”策略,短期内可能对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感染、发病和死亡,保障人民生命安全;避免医疗资源的挤占,使居民的其他医疗需求不受影响;最大限度地缩小疫情范围,降低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将疫情处置的影响降到最低。

“目前,我们对新冠肺炎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而且病毒在不断变异。δ毒株逐渐成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优势毒株。其传染性更强,潜伏期更短,病毒载量更高,无症状感染者比例更高,疫情处理难度更大。”梁万年认为,目前中国仍需遵循和实施常态化的防控策略和措施,做到防控既精准又有“温度”,提供各种保障服务,最大限度减少对社会的影响。

最大化精准防控。梁万年认为,要坚持科学防控,充分利用科学证据,依靠科学家的智慧,坚持一套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的措施,根据疫情变化、防控手段的完善、对新冠肺炎认识的深化,完善防控政策措施。要切实落实责任,杜绝麻痹思想,增强防控精准度,合理划分风险等级,准确划定控制单元,采取尽可能小、尽可能早、尽可能细、尽可能实的措施。加强治疗药物集中研究和重大疫情监测预警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培训,提高流量调节、处理和管理能力。

疫情的处理要围绕“快”字。梁万年说,面对传播性更强的变异菌株,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防控措施要更精准、更严格。核酸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病例报告的速度都要加快,各种防控措施要和病毒赛跑,要走在疫情蔓延的前面。“只有高效处理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以最低的社会成本取得最大的防控效果。”

"疫情防控的策略和措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渐进的."梁万年说,目前中国“引进外防,反弹内防”的总体战略是正确的。随着新冠肺炎疫苗在中国的使用,它对严重疾病和死亡有很好的预防作用。疫苗接种是一种积极的免疫措施。要加快疫苗接种,形成免疫屏障。不可能一夜之间形成免疫屏障。因此,在免疫屏障完全形成之前,应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目前的防控策略是否会坚持下去,取决于全球疫情的趋势、病毒的变异、疾病严重程度的变化以及中国的疫苗接种率。

(原标题:《坚持疫情防控常态化——访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4981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26
下一篇 2022-05-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