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均衡膳食的原则是什么

婴儿均衡膳食的原则是什么,第1张

宝宝科学膳食关键平衡 如何做到宝宝科学膳食?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还是有不少宝宝存在营养不均衡的情况。宝宝的体质,如果用天平来比喻,最重要的就是“平衡”二字。身体一旦失衡,各种问题便随之出现。母婴专家指出,宝宝科学膳食关键在平衡。

食物的酸碱平衡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平衡状态之一。包括婴儿在内的健康人,pH值始终维持在7.35 ~ 7.45,呈现弱酸性的体内平衡。超出这个范围,无论是酸还是碱,都会导致亚健康,如厌食、疲劳、无精打采等。,这甚至可能影响智力发展和身体成长。人体体液的pH值为7.35 ~ 7.45,呈弱酸性,尤其对新生婴儿而言。当pH值达到7.2左右时,是病毒最容易滋生的培养基,即最适合病毒生长。所以家长会发现,在幼儿园整体环境相同的情况下,爱生病的都是酸体质的宝宝。他们还容易哭闹、易怒、吃不好睡不好、感冒、皮肤脆弱、抵抗力差、模仿能力和反应能力差等。而碱性体质的宝宝,吃饭睡觉玩耍都很规律,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强。营养学把食物分为两类: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食物的酸碱性与自身的pH值无关,pH值是指在胃里代谢的产物是酸性还是碱性。不要太在意吃的是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从营养平衡的角度来说,宝宝在吃鱼和主食的同时,也要适当吃蔬菜和水果(0 ~ 3岁宝宝辅食的酸碱比例应为1∶3)。酸性体质可以通过日常饮食调整为碱性体质。酸性食物包括:鱼、肉、谷物等。水果蔬菜中,草莓、西红柿、土豆、菠菜含有草酸,与钙结合容易形成草酸钙(容易形成结石,影响钙的吸收)。不要一起吃。碱性食物包括:大部分蔬菜和水果。茶是极好的碱性饮料(适合满月后,可以给宝宝用大麦茶)。

食物要做到寒热平衡,温凉平衡。根据天(节气)、地(地域环境、食物性格)、人(体质)的不同反应,妈妈可以自行调节宝宝的身体平衡。比如成年人夏天喝绿豆汤,冬天吃羊肉,就是基于不同季节食物四性平衡的考虑。春夏热的时候喝绿茶,秋冬冷的时候喝红茶,因为红茶暖胃。吃螃蟹一定要吃姜,因为海鲜是寒性食物,尤其是螃蟹。吃的时候和姜形成平衡。没有姜就吃螃蟹吧,一会儿一定要上厕所。根据这个原理,如果宝宝感冒、伤风、流清鼻涕或肚子痛,一定要用暖胃降火的生姜驱寒。另一方面,如果宝宝因为上火而流鼻涕,要用清热去火的食物来平衡体质。这样的辩证思想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宝宝的饮食更有指导意义。

摄入的种类和方式要均衡。妈妈要给宝宝准备辅食,一定要杂食、杂食。慷慨的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可食用的植物性食物有7种,分别是谷类、豆类、薯类、菌类、藻类、水果和蔬菜。可食用的动物性食物有六大类,分别是肉、蛋、奶、禽、鱼、甲壳类。只有公平广泛地选择食物,才能达到均衡的饮食。中国德州某地发现一块小麦,严重缺锌。小麦的茎和叶上覆盖着斑块,但收获时的测量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不缺锌。这件事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对后代来说,这是永恒的自然法则。怀孕期间,如果胎儿严重缺钙,母亲会自动脱钙,补充胎儿的营养需求。这不是母亲的动作,而是生物进化的规律,一切都要为后代着想。秸秆本身缺乏营养,因为所有的营养都是加在麦粒上的。因此,成熟的小麦籽粒不会缺锌。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祖先选择吃种子来保持健康,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坎贝尔在《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中写下了这段话:“美国人摄入的所有碳水化合物都来自垃圾食品。把美式快餐或者精致的谷物加工到如此精致的程度,你还要人工添加矿物质和维生素,先去掉再加进去,这是很荒谬的。”所以,直接吃大自然给我们的食物,比给宝宝吃经过精心加工的食物要好。

食物的五味要均衡。食物有五种味道:甜、酸、苦、辣、咸。五味和谐,相得益彰。过多或过少都会使某种盲目的功能过于偏颇,带来弊端,影响健康。关于食物五味的知识会在本书《B部分了解一些知识》中详细介绍。中国很多人口味比较重,过早给宝宝喂成人的食物,导致宝宝肾脏负担很重,存在健康隐患。世界范围内的调查数据表明,高血压与盐的摄入量成正比。按一个人每天平均盐摄入量计算,爱斯基摩人每天吃4克,高血压患病率为4%。美国人每天吃10克,患病率为10%;中国人吃14克左右,患病率13%左右。北京人一天吃18克,高血压患病率全国名列前茅;日本北海道农民一天吃27克,高血压患病率高达40%,全球最高。一般规律是,盐摄入越少,高血压患病率越低。

纹路厚度要均衡。中华民族从生活实践中认识到,五谷杂粮是重要的主食,大米、小麦等。被称为面粉和大米,因为它们味道好;包括粗粮、豆类和土豆。粗粮中的很多营养成分是面粉和大米所不具备的。现代人习惯吃精米白面,我们不妨让粗粮回归餐桌。五谷杂粮富含淀粉、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是其他食物无法比拟的。因此,保证宝宝每天吃五谷杂粮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对宝宝的日常活动、生长发育和健康至关重要,也为宝宝成年后的饮食习惯和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食物的速度要均衡。经常看到家长追在宝宝屁股后面喂奶,或者在饭桌上催促宝宝快点吃饭。后来我说宝宝吸收不好,偏食,挑食,不爱吃...问题很多。至于吃饭的速度,医学书籍是这样描述的:“不想急,急了就失脾,要细嚼慢咽。”无论粥、饭、零食,都要细嚼慢咽。咀嚼是帮助消化的重要环节。宝宝的脾胃功能不够完善,咀嚼能力差,狼吞虎咽让娇嫩的消化道难以适应,容易出问题。建议家长养成良好的习惯,经常提醒宝宝:“多咀嚼!多嚼!”吃饭时细嚼慢咽的宝宝肠胃功能好,生病也少。即使生病,也因为营养吸收好,抵抗力强,恢复很快。

饥饿感和饱腹感要平衡。老话说得好,“要想孩子平安,就要有三分饥寒。”宝宝胃容量小,一次吃不了多少;但是活动量大,很快就会饿。很多家长怕麻烦。如果他们想让宝宝一次多吃点,就会不停的催促。这种情况下,宝宝很容易积食,甚至好几天都舍不得吃东西。建议家长多准备一些零食:几个枣,一个南瓜一起,一片芝麻酱面包,鹅肝,奶酪等...做到饿了先吃,渴了先喝,不要太饿也不要太饱。这就是饥饿感和饱腹感的平衡原理。20世纪30年代有个实验叫“麦卡效应”,结果发现饥饿的老鼠活得很久。其他动物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老鼠如果饿了,吃饱了就很有精神,很困。所以,孩子一定不能吃太多。如果他们吃得太多,会在大脑中产生纤维亚细胞生长因子,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同时,实验数据显示,当体重超过10%时,四肢和手眼的协调能力下降14.7%。

冷热餐之间的平衡。注意宝宝饮食的冷热平衡。夏天很多宝宝咳嗽,是因为吃了满肚子的冰淇淋后,胃内温度比外面低30℃。胃温一降,相邻肺部的温度也随之下降,导致毛细血管不扩张,咳嗽自然就会发生。秋季换季,寒气空气受刺激会咳嗽。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古代有“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食伤唇,冷食伤齿”的说法。也就是说,天热了不要烫嘴,天冷了不要凉牙。控制好。这才是健康饮食的方式。

饭前饭后平衡。避免进食前活动,进食后保持安静。宝宝也是。如果饭前动来动去,一定不能专心吃饭;如果你吃得太多,你的血液会流入你的胃来帮助你消化。然后你会上床睡觉,让身体休息,让胃休息。当然,你的吸收也不好。所以建议家长给宝宝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固定用餐位置,拿走所有玩具,不要开电视,以免让宝宝分心。告诉宝宝吃饭时注意力要集中,饭后可以带宝宝进行适当的活动。

吃饭的时候要身心平衡。最后一种平衡叫做好胃,是你吃饭前后的精神环境的平衡。一些高端酒店播放轻音乐只是为了放松人们的神经。除了大脑,我们人类还有一个腹脑,就是腹部的神经系统。腹部脑细胞数量不亚于大脑,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一旦毒素进入胃肠道,腹侧大脑会第一个检测到,然后产生保护性反应,同时警告大脑。所以,吃了有毒的东西就会呕吐,一生气就会肚子疼...这些都是腹部和大脑的保护作用。俗话说“饭后不怒,怒后不吃。”也就是说,你要避免吃饭过程中的一切不良情绪,好好吃饭。宝宝要特别注意。帮助宝宝避免吃饭时情绪大起大落,平静愉快的心情有利于消化功能的正常运转。饭前饭后保持良好的心情对保持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科学的婴儿饮食的关键是平衡。如果把人体比作一个容量有限的容器,当里面的营养素过多时,其他必需营养素可能会相应减少,这就是所谓的营养失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28873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22
下一篇 2022-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