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建筑木雕

徽州建筑木雕,第1张

徽州木雕、石雕、砖雕善于处理原材料的本来面目,能融于整个建筑之中,又像水墨画一样清新淡雅,尤其是木雕,对仿古建筑来说更是锦上添花。徽州木雕作品可画性强,允许雕刻深度在平面上变化,整体感强。

共建文化空

徽州民居多依山傍水,将民居建筑与其环境视为一体。所以,无论是人们选择的自然环境,还是人工配置的景观花木,总是与建筑、雕塑、装饰一起,被建成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文化空室。

民居的前庭或庭侧布置小庭院或小花园,装饰花坛、水池,种植花木、盆景。粉墙以砖雕、石窗,或长石桌、石凳为装饰,配以小品,使建筑、景观、花木融为一体,庭院小,颇有园林之趣,体现了建筑的有机功能。

特别突出的是白墙、黑瓦、马头墙,层层叠叠,高低不一,长短一致,轮廓分明。这些特点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同时也是木雕中的风景浮雕蓝本。甚至人物活动的木雕,其布景,也借鉴了徽州园林的模式。

山的形象和魅力

木雕上有松、石、云、泉、奇花异草,有典型的山区意象。具有徽派版画、徽派盆景、造型的特点。

无石无松无松,无奇不有(黄山为松,顶平如削,枝上有一条龙,是绿色的,看着怪怪的)。

千变万化的云海,铺就深谷,覆以羊群险崖,“妙在不是海,却确似海”。它做出了各种形状的奇松怪石,披上了万方魔巾。

黄山巧石,形似人、物、鸟兽,或具象或抽象,皆在崖顶。活泼的黄猴、松鼠,以及具有皖南山区特色的鸟兽虫鱼,就像一场鸟兽云集的音乐盛会。

虽然全国各地的花都差不多,但是在不同的环境和地点,都能表现出地方特色。

即使在戏剧等动态人物中,高大豪放的人物在徽州木雕中也很少见。即使是剧中的北方人和雕塑家,也普遍设计短小,不失江南人的美和韵味。

徽州木雕的个性特征

徽派木雕的个性特征,在刀雕形象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我们应该感谢那些默默无闻的工匠,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徽州木雕作品可画性强,从正面看作品最好。每个地方的一幅或一组献词在一个平面上,采用正刻的方法。根据画面的结构,层次逐渐加深。

它们的造型受雕刻材料的实用板面约束,处理层次基本在允许雕刻深度的平面上变化,因此整体感很强。

从雕刻和装饰的角度来说,安装也有技巧,注意观察角度。蕾丝的配置不能放在同一个平面上,层次丰富,要在统一中变化。

形式美和装饰很难分开

充分利用制造条件和材料,表现出部件的高度通用化和美化。

比如龙、凤、麒麟等。在传统题材中,花中各种花的个体图案在两个方向上是连续的,在四个方向上是连续的。

双喜、寿字、万字、八股文、回文、力士、神仙佛、罗汉等民间题材。,赋予美好吉祥的含义,应用于建筑装饰的各个部分。

但艺术作品中的装饰,不应该简单理解为点缀的花草。它的实际内涵非常大。艺术作品好的内容要用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形式美和装饰是很难分开的。即使是现实主义的作品,本身也具有装饰性。

人比房子大,人比山大

徽州民间木雕家也善于运用夸张的人物造型,如闪电等,将自己熟悉的视觉形象固定、提炼,并运用到雕刻中。

徽州木雕的装饰处理对所展示的形象给予了高度的概括,并伴有变形技法。尤其是中国的戏剧、小说、民俗、故事等题材,其作曲技法与舞台布景、道具、人物活动非常相似。感觉像是话剧的特写镜头。

表现人和环境的方法非常简洁,经常使用象征和夸张的方法。

是一个突出而重要的部分,经常出现人比房子大,人比山大的情况。一个房间里伸出一两个脑袋,满屋子都是。

结合不同类别的事物

民间雕塑家通过观察,总结,运用想象力,收集其美好的部分,创造出理想的东西。

徽州木雕还善于把理想的东西和现实的东西结合起来。处理理想的东西有现实的基础,处理现实的东西有理想的意境。

比如木雕的民间题材有“龙虎跃”、“麒麟送子”等等。注意气势,老虎像苍蝇一样飞奔,身体的腿部和两侧都安装了“火焰”的意象,给人一种飞翔和迅捷的感觉。

用心良苦,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甚至两种生活中兼容的东西组合起来,形成新的视觉形象。

此外,常见的徽州木雕将不同种类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如人物、花鸟、山水、珍宝和古代珍宝、几何形状等。在同一个画面上。但主次分明,各司其职,富有民间风味和装饰性。

古意有岁月见证

徽州木雕的艺术价值不仅仅是徽州古建筑工程中的一件装饰品,更是一件可以独立存在的完整艺术品。

无论是砖雕、石雕还是木雕,虽然是民居建筑和附属于建筑的构件,比如门套里的砖雕、天井周围的山水、花鸟石雕,或者窗扇下板、房屋沿檐的檐条、缺体、地板上的主题木雕,但都是一幅独立的绘画,一件完整的、独立的艺术品。

随着岁月的流逝,古建筑的变迁,这三个雕塑依然可以作为艺术品安装在现代的大厅和装饰过的客厅里。它们有着岁月见证的古意,有着深厚的民间艺术色彩,以美陶冶和启迪观者。

鲜明的汉风和唐韵

所谓‘汉唐气度’。徽州木雕的特殊性是由徽州的“小气候”决定的。徽州木雕的热情和向上的风格与区域经济生活的繁荣是合拍的。木雕构图饱满,画面讲究张力,人物形象生动,雕刻粗犷,运动性强,具有神雄、奔放、古拙的艺术风格。

文人画圈,宋代以后人物画走下坡路,明清时期更是沉寂。很多人物作品造型能力较弱,呈现出一种类似当时明清小说戏曲的脆弱病态美。徽州木雕表现出一种健康快乐的审美情趣。但民国以后,随着徽商的没落,木雕中那种自信的艺术感突然消失了。从民国乾县的木雕群画《耕织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差异。构图受限于西学的比例和透视关系,十分精致细腻,掩饰不住优势丧失的无奈。

完成概念设计

徽州木雕有着高超的整体设计方案。每栋民居建筑的木雕内容和风格都有明显的创作倾向。以清代四大民居为例:

清代大盐商所建的“承志堂”,额头上刻有唐肃宗官宴图,前厅刻有八仙图,大门刻有八仙图,底部刻有福禄寿禧四星高照。左右侧门由两个布币组成,形似“上”字,有三个建筑构件:梁强、月亮、缺梯。大厅后,雕刻着郭子仪的尚寿和九世同居的照片。整个设计充满了金色和银色。

另一座清代民居,其中天井隔扇上雕有16件木雕,均选自唐诗,以诗教为内容。东、西麻雀为魁星殿斗,月亮之桂,四个窗板分别刻为官学、社学、书院、私学。一眼就能看出,它们是文人的住所。

有一座清代的小居民楼,里面的地下雕刻着全套二十四幅二十四孝图,还有四幅爱情图。克缇、窗格之心也是仁、孝、善的题材,如麻姑尚寿、和合二仙等,表现了原主人的孝心。

绩溪上庄胡适故居,是一座清末建筑。前后厅门壁上刻有兰花图10幅,用平板镌刻,还题写了“兰花为王之冠,不随草”的诗句;下裙为空白色,无任何雕花。这栋居民楼的雕刻,凸显了主人的儒雅脱俗。

粗体排版布局

抓住最能代表人或事的特征,简单的手段,来,给人一种不费吹灰之力的艺术感觉。在处理剧情构图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遵循汉代壁画、石头、画像砖的整体风格和趣味。在安排戏剧性事件时,在一块小木板上雕刻了许多人物,可以展现不同空的全过程。比如关公的《送小姨子》和赵匡的《告别静娘》可以出现在一部作品中。

巧妙的光影建模

徽州民居是内向型结构。中间天井周围,有和井口一样的天窗和灯,是欣赏木雕的固定光源。几百年来,在同一个光源的制约下,大部分突出的人物都是上面挖得深,而表面的三分之一部分很浅。雕刻人物的头、手、胸,在散光的投射下,使人物难以塑造,产生移动的错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tour/27934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5
下一篇 2022-06-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