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使木偶活起来”的泉州木偶戏,又叫嘉里戏,古称“吊丝木偶”,又称弦戏。“李嘉”和“李嘉”意味着盛大婚礼中的大礼物。在泉州,每逢公证结婚、过生日、婴儿一周岁生日、新楼奠基或竣工、诸神相会、天道酬勤,都要表演木偶戏作为大礼。所以泉州自古以来就把布袋戏叫做“嘉里”,“嘉里”戏。
相传唐朝末年,王来福建称王时,修建了一座大宫殿,中州雇了许多名生,他们在宫殿里抬着布袋戏娱乐。木偶戏随后传入泉州,所以“嘉里戏”的道白带有中州口音。
到了宋代,“嘉黎戏”已经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泉州木偶戏进一步与民间仪式相结合,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明代泉州的李廷机曾为木偶戏写过一副对联:“转眼可开千里,古今事业一夜之间。”可见当时的布袋戏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表现千里的技巧,包括古今。
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泉州的“嘉里”戏已经非常成熟,脱离了属于片段、杂技表演的“布袋戏”形式,形成了规范的剧本体系,能够演出大型、细致、复杂的历史剧。虽然只有36个固定的形象,但业务已经分成了生活、丹、北、杂四大类,可以演42部剧。比如木莲救母的传统文案,可以演七天七夜。
清末民初,泉州的布袋戏有50多种,遍布城乡。泉州东岳庙、关帝庙、元庙观、城隍庙等“四大寺”都有固定的戏班专门为祈福赏神演出。有“嘉黎才子”之称的林与秀才杨秀梅曾联手创作了《说岳》《水浒传》等剧目,从而打破了木偶戏只为婚丧嫁娶服务的圈子。林、连等人还创造和提高了许多表演艺术技巧,如拔剑、插剑、舞蛇、舞伞、织布、打钹等。,极大地丰富了提线木偶的表演艺术。
千百年来,泉州布袋戏不仅成为泉州乃至闽南语地区民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以其独特的技艺和精彩的表演成为广大民众,乃至文人墨客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艺术。
泉州布袋戏经过几千年不间断的传承和积淀,保存了700多个传统剧目和300多个曲调组成的独特戏曲音乐——布袋戏曲牌(包括踩脚鼓、锣锣等古代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形成了一整套精湛成熟的“传统基本线规”和精美的木偶头雕。
在泉州木偶戏的传统剧目中,有大量的古代泉州的民间婚丧嫁娶、民间信仰和习俗。保留“古河洛语”和闽南方言俚语的文字、词汇和古音。此外,还有宋元时期南戏的剧目、音乐、表演方法、表演形式等许多珍贵资料。因此,“闽南文化”、“闽南方言”、“宋元南戏”的研究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
由于泉州与台湾省及东南亚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关系,泉州布袋戏在明末清初开始向台湾省及东南亚的华侨聚居区传播,并在那里生根、开花。为传播闽南方言和文化,延续民族文化传承,沟通两岸同胞和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的感情,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