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栽了个大跟头满清国力骤降之大小金川战役详细解析

乾隆栽了个大跟头满清国力骤降之大小金川战役详细解析,第1张

历史上的战争总是残酷的,但有时候为了维护疆域统一,军事战争又免不了。面对大小金川,清朝乾隆是铁了心要平定的,但也因此耗费了整个清朝的大量国力,盛世大厦开始出现裂痕。 大家好,我是东海寻人,下面我为您详细解析这发生在乾隆盛世的大小金川战役。 大小金川 首先介绍一下大小金川,这个地方位于现在的四川省阿坝自治州,在清朝分别叫大金川和小金川,现在是叫金川县和小金县。这里其实地方不大,方圆不过五百里,人口当时清朝乾隆年间也不足三万。 不过要说明一点的是,这里其实是汉族与藏族同胞混居的地方,所以民族是比较混杂的,有纯 、纯 ,也有藏化的 ,也有汉化的 同胞。但在清朝乾隆年间前后,以 为主。 大金川战役指的是公元1747年到1771年,也就是乾隆12年到乾隆14年清朝 发动的对大小金川地区以大金川为主的战争;小金川战役指的是公元1771年到1775年,也就是乾隆36年到乾隆40年清朝 发动的对大小金川地区以小金川为主的战争。 时代背景 乾隆在政治上建树不多,更多是沿袭康熙、雍正的政策,受到前朝荫庇,尤其是雍正的贡献,使得国库收入逐渐增加,国力也渐渐强盛起来,达到「 ”盛世”的水平。其实这盛世,也有很多粉饰的成分,仍然暗藏着巨大的危机。比如乾隆废除了雍正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等政策,恢复了地主阶级的特权,使得雍正帝最具有时代进步意义的改革摊丁入亩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再加上乾隆放松了吏治,导致当时官场腐败,尔虞我诈,民间是怨声载道,不堪其苦。 虽然乾隆在内政上做得比较差,但乾隆对清朝疆域的贡献也是很大的,尤其是对西南和西北的安定上。康熙、雍正、乾隆三位满清皇帝,在疆域问题上,可以说都挺用心的,接力棒一个一个传下来,到乾隆这里才基本解决这两个地方的疆域稳定问题。康熙早年发动过不少对西北的战争,特别是针对准噶尔的战争,耗费了大量的国力,导致国库空虚;到雍正这里,开始着手改革,实行摊丁入亩等政策,使得国力继续增强,同时他也着手重点放在平定云南地区叛乱上;到了乾隆这里,西北、西南都有进行过战争,其中历时最久耗费最大的要属本文的大小金川战役了。 明末清初,天下大乱,金川地区部族首领乘机脱离明朝,形成割据势力。清朝建立后,其实这里还是暂时归顺了清朝,以至于雍正年间对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的时候,金川地区被人为地分为大小金川,而没受到多大的阻力。而在平定的过程中,清 也经常利用土司们(他们的首领)之间的矛盾,令其互相攻伐。再后来到了乾隆这里,开始的时候是比较温和地对待此地的割据势力,但时间久了,就骄傲自满起来,企图用威严震慑住这一地区,这也为后来大小金川叛乱埋下了伏笔。 战争经过 1742年也就是乾隆7年,色勒奔(大金川土司)因病辞世。第二年,乾隆任命色勒奔的弟弟色勒奔细继承。但这个色勒奔细不老实,企图吞并小金川,不断搞摩擦,一度引起内乱。1747年也就是乾隆12年,色勒奔细出兵发动战争急于吞并金川,直接导致了大金川战争的爆发。 这就是这一年1747年乾隆12年,乾隆派张广泗入川作战,围剿失败。 1748年乾隆13年,乾隆又派讷亲入川作战,仍旧围剿失败。 这可把乾隆气了个半死,只好派傅恒、岳钟琪出场。他们改变了策略,围困了两年,终于使得色勒奔细跟太多侄子郎卡投降,才结束了战争。 ​ 1758年乾隆23年金川地区又出现内乱,土司之间矛盾引发战争。这次乾隆学乖了,想起了他老爹雍正改土归流的种种好办法,巴不得他们自己互相斗,因而就纵容了。支持一些较弱的土司去围攻较强的土司。但是这昏招在和平年代其实不适用的,只会加剧矛盾,导致当地反清情绪不断高涨。 1770年乾隆35年,郎卡病故,其子索诺木上位,遂联合其他土司发动反清叛乱。 1771年乾隆36年第二次金川战争爆发,乾隆派温福、桂林前去围剿。乾隆多次提醒注意后方,他们一直没重视,结果直接导致了木果木大败,清军损失惨重,连温福本人也死于这场战争。 代价影响 虽然最后清 赢得了战争,但也消耗了大量的国力。 第一次金川战争,投入62500多官兵,第二次金川战争投入129500多名官兵,但阵亡的将士却高达30000多人,杀了反叛者(其实很多是普通百姓)20000以上,张广泗、讷亲、阿尔泰、温福或阵亡于阵前,或因战败被乾隆处死。大小金川战争历时前后30余年,而平定的却只是方圆不足五百里的西部深山荒野,与装备精良的朝廷大军作战的是武器装备非常落后的,还不到30000人。清 为此付出了超出9000万两白银,乃乾隆年间耗资最大的战争。损失如此巨大,实在得不偿失。 这场战争也极大地消耗了国力,再加上乾隆一系列好大喜功的举动,又养了一大堆贪官,满清盛世,也变成了表象,已经开始衰弱了。 ​ 原因解析 之所以打得这么艰难,主要是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乾隆用人不当,而这又跟满清 满汉矛盾有着莫大的联系。清朝初期、中期, 官僚一直被打压,但满清皇帝为了巩固统治,而又不得不用汉臣,所以在朝中重要的职位都设定成必须一个满族大臣跟一个汉族大臣并列的局面,这导致满汉对立,矛盾更加严重了。第一次金川战争初期张广泗、讷亲、岳钟琪互相倾轧,互相推诿责任,使得前线作战屡次不利。如果乾隆一开始就以岳钟琪为主进军金川,也不至于战事拖延,耗费了那么财力跟人力。而第二次金川战争,用了草包温福,在初期作战顺利的情况下,不思进取,贻误战机,后面乾隆一直提醒他注意后方,也不注意,导致后方被偷袭,自己也阵亡了,导致清军损失惨重。说到底即便是前线作战,满人皇帝还是以满臣为主,处处压制有能力有主见的汉臣,用人出问题,也难怪一直打不好这场战争。 第二,主力八旗兵战斗力锐减。满清入关最自豪的是八旗兵,战斗力是最强的。但是进入中原后,便开始骄傲自满起来,开始怠慢训练,战斗力逐渐降低,战斗素养也不行,甚至出现过一交战便溃逃的现象。 第三,乾隆过度干预,决策失误。乾隆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自称是「 ”十全老人”,同时他也很喜欢去干预前线作战。不放心前线的官员,令他们互相监督,导致作战指令没有统一协调性。本来清朝到他这里,已经比较和平了一点,民族矛盾也出现缓和,但他偏偏还是采取以前的政策,使得大小金川地区更加混乱,最后不得不出兵平叛。不仅如此,后期在很多土司愿意投降的情况下,乾隆竟不就此罢手,还气急败坏地拒绝任何投降,对当地势力赶尽杀绝,更是进一步加深了民族矛盾。不仅如此,乾隆还将当地反叛的原因推卸给宗教,打死迫害宗教势力以及虔诚的教徒,使得当地反清之心更加严重。 第四,失去民心。乾隆一系列对待当地百姓不人道的行为,使得当地百姓对朝廷失去向心力,转为痛恨清朝 。甚至清军在当地作战,导致常年战火不断,当地不少汉族以及藏化的汉族同胞,开始同情他们,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由此可见,他们是多么不得人心。 历史教训 平等、友善对待内部问题,切莫好大喜功,团结才是最重要的,各族百姓一家亲,国家才会强盛,没有内乱,国家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之林。 参考书籍:《清史稿》、《平定两金川方略》、《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100次战役》、《中国通史》

大小金川的位置重要在哪?乾隆为何要花上亿两白银讨伐?

我们都知道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也是掌握皇权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统治下的清王朝国利鼎盛,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乾隆皇帝22万军队,耗时5年进攻大小金川地区,花费了大量的白银,到底是有何目的那?

我们都知道所谓土司,即为一土之统治者,在他辖区内,一切山川、河流、树木、土地、牧场都归土司所有,土司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被乾隆先后征讨的大、小金川,就是这土司之二,大、小金川造成了局部不稳定的局势,公开叫板朝廷,使得乾隆恼羞成怒,一定要平叛这两处。

大小金川属于领土问题,因此乾隆皇帝实为重视,我们都知道乾隆皇帝自为十全老人,喜欢歌颂自己的功德,而平定大小金川这个功绩也在这里。

乾隆皇帝平定大小金川进一步巩固并开拓了中国的疆域,维护并且加强了中华多民族的统一,也使得清朝的国利达到兴盛。

当时西南民族地区,乾隆皇帝推行这土归流的政策,当时,大渡河的上游大小金川强盛起来,不断侵扰周围各部,为彻底未定这个地区的统治,乾隆皇帝两次用兵,最终平定了大小金川土司的武装反抗,结束了川藏地区混乱相争的局面,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乾隆皇帝平定大小金川的叛乱,有三个目的,一个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也维护自己的统治,第二个是歌功颂德,使自己有丰功伟绩,成为一代明帝,第三个,成乾隆皇帝自身出发,他自身就是一个才能,有作为,有个性的帝王,所以说平定大小金川的叛乱只是他个人特点的一个显著体现!

乾隆五十七年,已经八十多岁的乾隆老爷爷闲坐在养心殿,回想起自从二十多岁当皇帝到如今将近六十年大清日益强盛国泰民安,不禁心中称赞自己真是个旷世明君,就在他沉思的时候,传来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清军出征廓尔喀大捷。

晚年乾隆

乾隆听了兴奋异常,恰巧他看到自己御书案上摆着一本书,上面有“十全”两个字,于是他兴奋地想起自己从登基以来到现在一共打了十次大战,而且每一战都是胜利,他不禁为自己赫赫武功感到兴奋,于是马上挥毫写下《御制十全记》,记录下自己这十全武功,并且乾隆从此自称“十全老人”。按照乾隆自己的说法他的“十全武功”是:“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如果要仔细看发现乾隆爷记载的武功明明只有九次啊,难道乾隆爷记错了。或许乾隆爷也发现这个问题,但是御制文书不能更改,于是赶紧表示廓尔喀一共打了两次,第二次才彻底投降,这样才凑成十次。

乾隆爷的“十全武功”细究起来,有反击侵略的正义战争,有维护国家统一的战役,也有镇压民意、多管闲事、小题大做的的战争,总之每次战争都是用无数人命和钱财堆积出来的,最后可以说都是惨胜。

乾隆戎装图

乾隆人生第一场大战就是大小金川之役。清朝在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代治理下,清朝政权巩固,国库富足,国内外稳定,因此乾隆从登基就没有遇到什么大事,因此乾隆在位头十二年基本上没有什么大事,不过这种好事止于乾隆十二年,这一年乾隆得到奏报,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叛乱了。

大小金川位于如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因为这里有金矿,故名金川。这里和西藏接壤,地形气候复杂,居民多为藏族等少数民族,民风彪悍,从语言风俗等方面和中原迥异,管理不便,因此从古至今一直采取羁縻政策,由当地人管理,土司对辖下的民众享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对清朝素来不服或只是名义上接受统治,因此在西南形成了独特的土司制度。

大小金川

土司制度虽然方便当地管理,但是长远来说不利于国家统一,一旦有野心的土司实力力强大后就会造反,因此雍正以来一直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即将土司管理改为中央派遣官吏管理,不过雍正在位十三年再加上西北用兵,因此对西南的改土归流程度并不太大。

乾隆即位初期一反其父政策,推行宽仁治国,因此对西南也并没有上心,这就给了莎罗奔机会。

莎罗奔利用大小金川的有利形势,凭借马匹等生意,逐渐在实力上超过了当地其他土司的实力,因此莎罗奔的野心逐渐强大,开始向周围扩张吞并其他土司土地和人口。清朝在得到奏报后因为乾隆对此不关心只是口头申斥,由此给莎罗奔一个清朝软弱的印象,他更加肆无忌惮攻打其他土司。乾隆十二年四川巡抚感到莎罗奔闹得太厉害,于是派兵前往制止,没想到被大金川伏击,全军覆没损失惨重,看来大金川早有准备攻打清军。大金川伏击清军表示了大金川公开叛乱。

大金川易守难攻的碉楼

乾隆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大怒,他没想到小小只有两万多人的金川居然敢造大清的反,于是他急忙将多年有在西南征讨苗疆叛乱经验的云贵总督张广泗为主将负责对大金川用兵。

张广泗果然经验丰富,在出征之后很快就取得了阶段胜利,收复小金川等大片土地,但是在面对大金川的据点时屡攻不下,而且因为疏忽被莎罗奔截了后路,迫于无奈张广泗只能后撤,进入对峙状态。

张广泗没有成功,乾隆很生气,毕竟他原先设想的事清朝大军一到,大金川马上投降,可是如今双方对峙,每天耗费无数钱粮,自己也不富裕啊。乾隆思考后派了经验更加丰富的大将岳钟琪前往,可是等到岳钟琪到了前线,乾隆的速战速决并没有实现,而且岳钟琪和张广泗还不和,没有办法乾隆再次选择了讷亲前往。

讷亲前往马上指定新的作战计划,分兵三路进攻,但是面对复杂的地形和大金川的碉楼,清军在死伤无数后还是没有成功,并且莎罗奔似乎看出了清军想要速战速决,知道清军耗不起因此选择了依靠地形和碉楼长期对峙,大有耗死清军的打算。

对峙时间越长,对清军越不利,乾隆看着每天死人,大把的银子往里扔心疼啊,要知道已经快两年了,光是军费就花了上千万两,再这样下去还要上千万。就在他着急的时候,讷亲和张广泗窝里反了,他们互相指责对方要对战局不力负责,双方你一道奏章,我一封信,互相对骂,弄得乾隆焦头烂额,于是乾隆开始想把这两个人调回来再选派新将前往。

恰巧这个时候讷亲得到消息自己要被调走了,心想自己终于可以把这个烂摊子交出去了,于是兴奋的给乾隆上书希望早些回去。这让乾隆更火了。乾隆心想我当初派你去就是希望你赶紧平定这件事,没想到你去了弄出个这结局,还想着早回来,绝不能便宜你,于是他特意下旨对讷亲革职,留在军中效力,之后派自己的小舅子傅恒前往指挥军队,主持战事。

傅恒

讷亲对这个处理很不满意,于是他上书陈述自己如何辛劳,如何攻打金川,以及之后如何做。乾隆看了十分生气,给你大军你都打不下金川,现在居然胡说八道纸上谈兵教我怎么做,特别是看到“金川事大难,不可轻举,此言不敢入奏”这句话,乾隆彻底愤怒了。这句话的意思是金川太复杂,不能攻打,但是没人敢对皇帝说,言外之意就是攻打金川是皇帝的主意,是你要打的,现在打不下来和我们们关系,你不应该因为这件事把我革职,还让我留在军中。

乾隆彻底火了,他动了杀心,不过他不想就这样宰了讷亲,这样太便宜他了。因为讷亲的爷爷是清朝开国功臣是康熙四大辅政大臣遏必隆,他有一口宝刀。遏必隆当年用这口宝刀立下无数大功,因此在死后,这口宝刀作为重要文物被国家收藏,这次乾隆下旨将刀赐给讷亲,不过不是让他瞻仰爷爷的功绩,而是拿这把刀自尽。

讷亲死后,顶着压力来的傅恒接手了这个烂摊子,在仔细观察和多次试探后,他得出结论,不是讷亲等人无能,是清朝军队在这里实在展不开优势,如果强行攻打只会损失更多的人力物力,不如采取谈判的手段处理。

果然是小舅子说话就是管用,乾隆也意识到了大金川确实无法靠攻打打下来,真没想到这个小小的金川居然如此难打,可是不打去和贼首谈判这不是太丢大皇帝的脸,没想到这个小小的金川几个寨子这么难弄。打打不下来,谈又丢面子,每天看着银子如流水般消耗,他却无可奈何,金川这块骨头还要啃下去。

就在乾隆焦头烂额的时候,傅恒传来喜讯,莎罗奔愿意投降。

原来莎罗奔也受不了了,大金川虽然这几年条件不错,但是和清军常年对峙,他也受不了了,清军还有全国做后盾支持,大金川什么都没有了,基本上弹尽粮绝,为了活命,他只能表示愿意归顺大清。

莎罗奔的归顺给了骑虎难下的乾隆一个台阶下,这真是太好了,既不用再打了面子也有了,自己何乐不为。于是乾隆马上表示既然大金川愿意归顺,那自己就法外施恩既往不咎,大家和睦相处。

乾隆十四年二月,莎罗奔正式投降归顺并表示永远不再反叛。而傅恒作为乾隆的特使也宣读了乾隆的圣旨,于是历经两年多,耗费上千万银两,损失无数士兵生命,使得多位军机大臣总督等高级别官员被处死的一征金川之战以清军胜利告终,这次惨胜是乾隆的第一次战功。

在乾隆看来西南战事已经安定了,对于西南自己已经没有后顾之忧了。但是事实出乎他的预料,大金川投降只是因为实力不济,无法再对峙,整体并没有受损,只要等待休 养生 息还会恢复实力,而且乾隆因为没有攻克金川无法改土归流,没做任何善后处理,因此金川还被莎罗奔等人控制。

莎罗奔倒是信守承诺,一直到死他都没有再次叛乱。不过他没有叛乱不代表后人不会叛乱。

几十年后,到了乾隆三十六年,这一年大金川的土司已经换成了的侄孙索诺木。他对当年爷爷最后被逼投降耿耿于怀,他心中还有一统西南的野心。经过二十多年的休 养生 息积蓄力量,大金川的实力逐步恢复起来了,因此索诺木决定实施自己的计划。不过这次他没有选择单打独斗,而是找上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恰巧僧格桑也有此心,于是二人结盟,携手征战天下,西南二十多年的和平被打破了,大小金川四处出击攻击周围的土司,大有不把清朝放在眼里的态势。

大小金川的举动迅速传到了北京,乾隆大怒,没想到自己当年一时仁慈放过了他们,只希望大家安分守己,没想到这帮人居然如此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如此蔑视自己。于是乾隆下旨讨伐大小金川,并派出了上万人的队伍浩浩荡荡的开往西南。

同上次一样,这次进展并不顺利,在一年后,大军才攻破小金川,但是因为地形复杂和大金川早有准备一路伏击,历时半年多才到达大金川。而且一到大金川这支清军队伍就被大金川包围,几乎全军覆没,小金川重新被占领。

清朝大军虽然被伏击但是由阿桂领导的一支队伍成功撤了出来,这让乾隆稍有欣慰,于是他加派人手,让阿桂统帅全军继续进行征讨任务。

与此同时,大金川虽然靠埋伏将清军围歼,但是自己损失也不小,再加上和小金川等土司间因为利益冲突,索诺木明显打不下去了,于是他决定诈降,表示希望和清军和谈。不过阿桂看出了这是索诺木的缓兵之计,因此他将计就计故意拖延时间抓紧准备。

阿桂

乾隆三十九年,阿桂分兵三路进攻大金川,经过浴血奋战,清军攻克了大金川大部分据点。索诺木试图通过杀掉僧格桑推卸责任的方法投降都被拒绝。到了乾隆四十一年,大金川最后一个据点被清军攻破,走投无路的索诺木只能投降。

不过索诺木再也没有他爷爷的运气了,乾隆没有再向上次一样饶过莎罗奔那样饶过索诺木,而是将其凌迟处死,之后废除大小金川土司,实行改土归流,派兵驻屯,之后一直到清朝灭亡大小金川再也没有出现叛乱。清朝历经三十年,先后两次,损失无数官员,耗费七千万两白银,终于平定了大小金川。

小金县属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隶属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藏赞拉,邪灵之意。它以中国的小金川命名。小金县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部。东邻汶川县,西接甘孜州丹巴县,南接雅安市宝兴县,北接马尔康市。小金的著名特产主要有小金松茸、小金贝母、藏猪肉制品等。景区主要有梁河旅游区、金笳山国家森林公园、四姑娘山景区等。2019年4月2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小金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小金县地势狭长,东北高,西南低。县城北部的红桥山海拔5200米,东部的四姑娘山海拔6250米,一般高的山脊有4500米。大部分山谷在3000米以下,垂直距离约为1500至2500米。小金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冷夏凉,全年干燥,降雨量少,气温变化剧烈,四季不明显。年平均降雨量6139毫米,无霜期220天,年平均气温122℃,年日照2214小时。

大金川、小金川系大渡河上游两个支流,因沿河山脉含有金矿而得名,一向为藏族居住区。该地形势险峻,交通不便,“万山丛矗,中绕汹溪,皮船笮桥,曲折一线”,居民皆住石碉中。清顺治七年(1650年),任命小金川头人卜尔吉细为土司;雍正元年(1723年),大金川莎罗奔因随岳钟琪入藏平叛有功被封为安抚司。大、小金川分治。

莎罗奔谋并小金川。

莎罗奔担任安抚司后,势力益强,谋并小金川。莎罗奔以女阿扣嫁小金川土司泽旺,生性懦弱的泽旺遂受制于妻。乾隆十一年(1746年),莎罗奔派人劫持泽旺及其印信,经四川总督干预,“始还泽旺于故地”。一年后,莎罗奔发动叛乱,四川巡抚纪山派兵弹压,被其击败;清朝廷遂调征苗有功的云贵总督张广泗,集军二万进剿莎罗奔。

张广泗兵分两路进剿,“一由川西入攻河东,一由川南入攻河西”。因山路崎岖,碉卡林立,致使清军受阻,难以向前推进。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一月,驻守马邦山梁的清军被大金川番兵乘夜凿断通路,被困绝粮,又被夺去劈山炮三门。副将张兴在得不到增援的情况下,同大金川土司莎罗奔议和,宰牛盟誓。莎罗奔等伪许送官军全营过河,而将张兴及其所率官兵六百余名,诱至沟底,全部杀害。经此大败“军中愤恚,上下益离,共无斗志”,清朝廷又向金川增兵一万,并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命大学士讷亲为经略大臣,前往四川大、小金川督军。

讷亲、张广泗师久无功。

讷亲刚愎自用,抵前线后,“限三日克刮耳崖,将士有谏者,动以军法从事。三军震惧,极力攻击,多有损伤。讷自是慑服,不敢自出一令,每临战时,避于帐房中,遥为指示,人争笑之,故军威日损”。三千清军进攻碉堡“遇贼数十人哄然下击,其军即鸟兽散”。

讷亲接连受挫,只得依赖张广泗,而张广泗又“轻讷不知兵而事权出己上,阳奉而阴忮之。诸将无所禀承,率观望不前”。张广泗把莎罗奔派遣的间谍作为向导,致使清军处处被动。十三年六月,讷亲拟大筑碉堡与大、小金川对抗,此议被乾隆帝驳回。该年八月,驻守大金川马奈的清军遭到夜袭,大金川番兵二、三十人乘清军夜间稽查不严,乔装混入营中,杀伤兵丁多人,夺去所有炮位。乾隆接到奏报于九月初十,召讷亲、张广泗驰驿来京,翌年初,将彼等相继处死。

以大学士傅恒经略大、小金川战事。

傅恒抵前线后,采纳岳钟琪的建议,集精兵三万五千分两路进攻。岳钟琪在党坝一路连克战碉,逼临莎罗奔的老巢勒乌围。该地坚碉林立,岳钟琪募勇士千余,乘夜攻克大小碉卡数十,得粮仓十二。十三年十一月,莎罗奔之侄朗卡遣人乞降。岳钟琪乘胜进兵,十一月十八日,遣兵一千二百佯攻木耳金冈,诱敌增援,遂派兵夺取塔高山梁土卡、平房三处、水卡一处,击毙大金川兵百余名。

十一月二十一日,傅恒在军前诛莎罗奔的奸细良尔吉,次日诛莎罗奔之女阿扣。十四年(1749年)一月十二日,莎罗奔派人至傅恒军前乞降。傅恒坚持莎罗奔、朗卡必须“亲缚赴辕”,莎罗奔、朗卡惟恐被诛,又转向岳钟琪处乞降。二十五日,莎罗奔遣入赴岳钟琪处,投送甘结六款:

自今以后,永不侵扰邻邦土司;

为清朝廷出兵供役,唯命是听;

退出所掠夺的邻番土地;

擒献杀害清军官兵的凶犯;

送还掠夺的内地汉民;

如数归还掠夺的枪炮。

大金川战事又起。

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后,大金川战事又起。此时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年事日高,由其侄朗卡主持事务。朗卡时时侵掠周围土司,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攻小金川及革布什札土司。虽经四川总督调解,仍“侵邻境不已”。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清朝廷命四川总督阿尔泰与时时遭受大金川侵掠的绰斯甲布、革布什札、巴旺、布拉克底、丹坎、鄂克什、工噶、梭磨、卓可采九土司协商进剿大金川之事。对攻碉有畏难情绪的阿尔泰,希图息事,允许朗卡与绰斯甲布土司联姻,又许朗卡以女嫁小金川土司泽旺之子僧格桑。使得小金川等土司反而同大金川结盟。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莎罗奔之孙索诺木诱杀革布什札土司,小金川僧格桑攻鄂克什、明正土司,不听清朝廷调解,公然向清军宣战。阿尔泰按兵打箭炉半载,不敢进剿;乾隆赐阿尔泰死,命大学士温福赴四川督师。清军接连夺取关隘,逼近小金川土司的驻地美诺,僧格桑逃往大金川,与索诺木合兵一处。

温福为人刚愎,“不广谘方略”,以碉对碉,建碉卡上千,二万士兵分散碉卡之中,兵力反而不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屯兵木果木的温福被索诺木切断运粮之路,木果木大营及各碉卡的清军遭到攻击,温福战死,“师遂大溃”。清军“自相践踏”,在渡铁索桥时,因“人相拥挤,锁崩桥断,落水死者以千计”。

清朝廷遂任命大学士阿桂为定西将军,征调健锐营、火器营、索伦兵出征。清军在阿桂的指挥下攻克小金川,随即向大金川进军。

大金川的防守较之小金川“严密十倍”,索诺木凭借碉卡拒险而守,“攻碉难于克一城”;官兵虽众,枪炮惟及于石,直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才逼近勒乌围。勒乌围“碉坚墙厚,西临大河;以南有转经楼,与官寨相犄角,木栅石卡,长里许;其东负山麓,有崖八层,层各立碉,各路败回之敌,咸聚守之”。清军先摧毁栅卡,断其犄角,用大炮轰击村寨、桥梁。该年八月十五,攻破勒乌围,索诺木已逃往刮耳崖。翌年初清军包围刮耳崖,索诺木与祖父莎罗奔及家人部众二千余出降。在第二次平定大、小金川之后,清朝廷设懋功厅进行管辖。

第一次平定大小金川历时两年;第二次历时五年。为了让清军练习仰攻,乾隆在第一次平定大、小金川期间,在北京西郊修筑碉堡多处,称之为团城演武厅。演武厅西南有御碑亭,碑上刻有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御制碑文,记述了平定大小金川之战的经过。

大小金川是嘉荣通往汉区的主要公路之一。它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它可以控制西藏、青海、甘肃等远离四川边境。简言之,这是战略家必须争夺的地方。由于金川和金川的特殊地理位置,历代很少有皇帝能够征服这样一个小地方。一般来说,他们都是选择属于他们的地方***,而朝廷对这个地方使用了优雅和权力的手段。康熙五年吞并大小金川;雍正时期,清政府在大金川设立了金川绥靖部,并采取婚姻的方式抚慰金川和金川的首领。

然而,由于金川和金川实行土司治理,土司似乎已经成为了地球上的皇帝;此外,该地区的酋长们喜欢争夺领土,这导致了该地区的长期混乱。金川和金川的酋长们成了清政府头疼的问题。最后,在清政府改土为流的政策下,金川和金川开始反叛。1745年,大金川酋长莎伦·本与小金川挑起战争。清政府不得不派人劝说。然而,这种和解的效果并不明显。大金川与清政府之间存在矛盾。乾隆先后派出清福、稷山。他们不愿意发动战争。他们只是带着他们的军队和马,威胁他们然后离开。

然而,这种明显的恐吓对沙罗·本毫无用处。相反,它使他们更加傲慢,甚至直接开始出兵反抗清朝。在挑衅之下,乾隆皇帝立即派张光斯去镇压它。金川第一次战役始于1457年。张广四在早期的过程中非常顺利,乾隆也非常有信心安抚金川。然而,清军一进入别人的领土,大金川的土地上就有好几个碉堡,容易防守,却很难进攻。清军一进驻,就被他们从高处击溃,这实在不利于战争。乾隆又派了伏尔丹,但也没有进展。弗里丹只是做了一些维护和修复工作,这对战争局势毫无帮助。

随后傅恒冲向战场,岳仲琪协助。因为张光斯以围困大金川一年为基础,大金川只有地理优势,但资源少,;战斗结束时,傅恒获胜,沙龙约束自己,要求投降。然而,这场胜利只是昙花一现。九年后,大小金川的矛盾再次爆发。这一次,大金川和小金川联合起来反抗清朝。与大金川相比,小金川的地理位置更容易防守,更难进攻。另外,要攻打大金川,只能通过小金川,而清朝的行军难度更大。虽然清朝的士兵被分为三条路线,但木果木文府的失败给清朝的其他两条路线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在木果木站,文武官员损失100人,士兵损失4000人。再加上粮食、草和弹药的损失,这次木果木的损失相当于三十多万白银。此后,乾隆继续增加金川和金川的兵力使用。花了两年时间。近30000名士兵和士兵被杀,3000多万梁才打倒金川和金川。

以上就是关于乾隆栽了个大跟头满清国力骤降之大小金川战役详细解析全部的内容,包括:乾隆栽了个大跟头满清国力骤降之大小金川战役详细解析、大小金川的位置重要在哪乾隆为何要花上亿两白银讨伐、乾隆的十全武功(一)——两平大小金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0890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