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意见解读

“双减”意见解读,第1张

关于《双减》的三点认识——写在《双减》意见出台一周年之际

全文2700字,大概需要4分钟阅读

2021年7月24日“双减负”意见推出,回应空之前:人们可能无法准确说出文件的全称,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甚至难以搞清楚“双减负”的内涵是什么,但并不妨碍关注、参与、讨论甚至激烈争论。

《意见》出台已近一年,热度从未降低。这其中,更多的人是赞成、肯定和支持,也不乏迷茫、犹豫和担忧。社会层面应该如何认识这个《意见》并帮助落实?我想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谈三点认识。

其中一种理解,“双减”直指教育的内卷

这种说法有着高度的共识。什么是内卷?我查了一下资料:①农业内卷化,在一个经营单位中,劳动力不断增加和填充,农业内部变得更加精细和复杂,但产出并没有增加,从而形成“有增长没有发展”;②基于人类学范畴的内卷化,人类学家指出,一种文化格局在达到某种最终形态后,没有办法使其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使其转变成新的形态,而只能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称为“内卷化”。

但当内卷被“掺”进教育领域,这个词让更多的家长感到焦虑,老师们也无所适从。我认为,教育内卷是指教育系统内部师生对教育教学的投入不断增加,以实现成绩的增加,但实际上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伴随而来的是师生幸福指数的下降。

我们到底拍不拍?借用PISA考试分析,PISA在2018年吸引了来自全球7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万名学生。在三个核心科目中,中国学生取得了555(阅读)、591(数学)和590(科学)的优异成绩,代表了参与者的最高水平。2009年和2012年之后,总分重回第一。但值得注意的是,PISA报告中也提到,中国学生学习时间长,课业负担重,但学习效率不高。【中国四省市学生平均学习时间为57小时/周,学习时间在各国(地区)中排名第二,平均为44小时/周。同时整体幸福感较低,排名倒数第八:(中国学生“生活满意度”(0-10分)为6.64,被调查国家和地区平均值为7.04;11.4%的中国学生表示“一直感到悲伤”,被调查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值为6.5%,可见中国四省市学生的幸福指数较低。]可见我们孩子的学习“不容易,不容易”。无论是校内的正常课堂,还是校外的培训机构,学员们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超限的;父母出钱,焦虑;老师付加班费。

“只要学不会死,就去学死”不像空。所以,我们要明确内体的根本原因和破圈的实现路径:内体体现在量和质的关系上。以量为基础,追求更精细、更复杂、更长时间、更多努力……这些都指向性能的提升;基于质量,学生学习效率低,兴趣低,幸福感低。两者相比较,很难得出学生全面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的结论。

二、“双降”响应三个口号

有几个口号我们印象特别深刻: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双降”只是回应了三个口号。

三岁看起来老,七岁看起来老,这是一句古老的格言,它告诉了早期儿童和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也正因为如此,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禹卫院士提出“中国教育不应输在起跑线上”,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之后这句话不断被解读,被他当成了超前教育、增加负担的代名词,与初衷渐行渐远。我想误读这句话的人可能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他们失去了什么?失去的天性,比如好奇心等。忽视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劳动习惯;错过了素质教育的最佳时机,科学研究表明:13岁之前,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我们却把一些自己都不认可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放在上面。“双减”提醒我们要全面认识起跑线,认认真真、稳扎稳打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那就把“双减”的重点放在老师和家长身上吧。我们习惯用自己的眼光和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认为教育就应该这样。五四时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辞职信中的第一句话是“杀你马的人,就走在路边”,意思是说,马跑得很快,路边的看客不停地称赞它,于是马不停地加速,结果,它累得要死——爱它的人,就是伤害它的人。这句话给标榜“一切为了孩子”的老师、家长及其利益相关者敲响了警钟。我们要记住“昨天,我们也是孩子”。为了所有学生,在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同时,老师和家长也不要忘记,首先要做一个健康的人。当我们致力于学生的学习时,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首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者...推进“双减”,从改变成年人的观念做起。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指向教育评价。但这不是桥的错。关键在于人,在于做事的方式。总书记强调要坚决“破五绝”,但从来没有说不要分数、不要升学、不要文凭、不要论文……“双减”意见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督促我们推进全面科学的评价: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而不是只注重分数;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配合,而不仅仅是老师;关注上课,上课,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不仅仅是考试...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立交桥”。可以这么说:“双减”的理念是引领学校、家庭、社会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按照教育规律评价,这应该是教育的基本遵循。

第三种理解是“双减”是教育生态的重建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索尔·贝洛的短文《自由与生活》给了我很多启示。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小索尔在森林里抓到一只小画眉鸟,把它放在笼子里,准备让它为自己歌唱。第二天,小画眉在妈妈喂他食物后死去。小索尔很困惑。后来,一位著名的鸟类学家亚瑟·威利使他高兴起来。那句话是:“当一只美国母鸫发现自己的孩子被关在笼子里时,她必须给小鸫喂足以杀死她的有毒浆果。她似乎坚信,她的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当囚犯好”。虽然小索尔体会到了其中的真谛——“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对生命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是值得肯定的。”这是令人欣慰的,但我不高兴——这太贵了。

现在的家长和社会会不会认为学校把孩子关在笼子里,失去了自由,让孩子抬头只能看到“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自由和享受与他们无关?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意大利著名教育家马拉古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他说,“孩子是由一百种……一百种世界组成的,等待孩子去发现;百种世界,等待孩子去创造;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去梦想……可是他们偷了九十九种!学校和文化,把头和身体分开。”在中国,偷走孩子99梦想的不仅仅是学校,还有家庭和社会。这可能就是诗中特别提到“文化”的点吧!这个时候,爸爸,妈妈,或者老师也会给孩子喂类似的毒浆果吗?还是已经有人这么做了?的确很多人都这么做了,但不是为了追求自由,而是为了进一步抬高围墙,让孩子觉得学生就应该这样学习。这不是更让人心疼吗?有毒的浆果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希望“双减”能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敷衍解决表面问题,或者肆意制造现实问题。

(作者单位为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

作者刘飞

智库君主编

团结起来,我们可以成为变革的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29272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22
下一篇 2022-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