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国无双全部武将

真三国无双全部武将,第1张

真三国无双8帝国武将立绘汇总 真三国无双8帝国武将大全 满宠魏

  真三国无双8帝国武将有哪些?游戏延续了真三8里的全部武将,为了便于大家对全部武将背景有了解,这里给大家带来了真三国无双8帝国全武将立绘汇总,一起来看下吧。

真三国无双8帝国全武将立绘汇总

  魏国

  满宠

  微笑之策士

  字:伯宁

  CV:青木 崇

  魏国智将。于许多防卫战中巧妙运用计略以及陷阱,贡献良多。口才亦佳,曾劝旧识徐晃出仕曹操之下。

  满宠(2世纪-242年),字伯宁,山阳昌邑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曹魏名将,素来以廉洁著称。

  历史背景:初任许县县令掌管司法,不畏强权而执法严苛,后转任汝南太守,开始参与军事,魏文帝在位期间,驻扎在新野,负责荆州侧对吴作战。魏明帝在位期间,专任至扬州,负责东侧对吴作战,屡有功勋。后因年迈调回朝廷任太尉,数年后病逝,谥曰景侯。

  全身像:

  常服

  荀攸

  泰然自若之战术家

  字:公达

  CV:浜田 贤二

  仕于曹操之军事家。于许多大战役、局地战出谋献策,为曹操军夺得胜利。

  与荀彧为亲戚关系(荀彧之祖父与荀攸之曾祖父为兄弟)。

  历史背景:荀攸(157年-214年),字公达,豫州颍川颍阴县人,三国时曹魏著名的军事家。

  荀彧的堂侄,荀攸祖父荀昙,官至广陵太守。荀攸被曹操征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以功封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转为中军师。魏国初建,又被封为尚书令;244年,追谥曰敬。

  全身像:

  常服

  曹休

  驯良之骏马

  字:文烈

  CV:佐藤 拓也

  曹操之甥。于曹操举兵之际,远从吴郡归返,因此获曹操称赞「此吾家千里驹也」。亦因早年丧父,曹操将之视如己出。

  历史背景:曹休(170年代-228年),字文烈,沛国谯县人,魏国的重要将领;曹操的族子,视如已出。

  汉中之战曾破张飞、吴兰等人计谋。官至大司马,曹休死后谥壮。

  曹休是曹操的族子,汉末天下大乱,宗族各散回乡。曹休十余岁便丧父,唯有自己和一户人家暂时把其父安葬,带着母亲到吴郡,据魏书记载,曹休祖父曾是吴郡太守,曹休与太守屋舍每见壁上祖父的画像,在此下住流涕拜祖父,同住的人都赞许也感到忧伤。

  189年,曹操举义兵,曹休易名北还至中原拜见曹操。曹操对左右说:“此吾家千里驹也。”让他与曹丕待在一起,如子对待一样。经常追随曹操征伐,使领虎豹骑宿卫。

  全身像:

  常服

  李典

  CV:鸟海浩辅

  第六感精准的男人

  武器:偃月刀

  李典,字曼成,自曹操起兵时便投入麾下。表面轻率,但常有惊人之举。第六感强烈,靠直觉也能识破敌人的计策。

  历史背景:李典(179年-215年),字曼成,东汉兖州山阳郡钜野县人,原山阳郡地方豪强,后投曹操,李典深明大义,不与人争功,温文儒雅,尊重博学之士,有长者之风,是曹操时期少有的儒将。

  官至破虏将军,三十六岁去世。魏文帝曹丕继位后追谥号为愍侯。

  全身照

  日常服

  曹仁

  沈著的盾

  字:子孝

  CV:江川 央生

  曹操的堂兄弟。

  与夏侯惇、夏侯渊们同样,自曹操崛起时便投入其下,置身乱世当中,

  是位大胆且精通百般武艺的武士,也深受曹操信赖。

  是个有礼貌温和的人物,不好争斗,祈求终结乱世而勇赴战场。

  历史背景:曹仁(168年-223年),字子孝,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堂弟,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早年已经结队跟随曹操,常遇状解围,于情势相当不利之恶战仍能达成任务,善守能攻;樊城之战中虽被关羽以水围城,但亦能激励将士死守樊城直至徐晃救援,最终合兵击退当时威震华夏的关羽。

  曹魏建立后,曹仁官至大司马,封陈侯,谥曰忠。

  全身像:

  常服

  乐进

  恐怖至极的先锋队长

  CV:伊藤健太郎

  武器:双鞭

  乐进,字文谦,出身文官,自曹操崛起时便投身前锋,于诸多战役中冲锋陷阵。个子不高且文静,身体素质好。

  历史背景:乐进(?-218年),字文谦,兖州阳平郡卫国县(今山东省莘县)人,东汉末年曹操重要将领,五子良将中最先跟随曹操。在袁氏讨伐的战役中表现出色,每战都率先到达战场,经常立下战功;逝世后,谥曰威侯。

  乐进个头娇小,作战勇猛,因胆烈而跟随曹操,多次有先登之功。

  全身像

  常服

  庞徳

  无所动摇的士魂

  字:令明

  CV:森田 成一

  原为西凉豪族马腾.马超亲子手下。

  在邂逅攻入汉中的曹操后,以魏国将领身分加入。

  行事冷静,但意志坚定,只要下定决心,开始行动,便会无所动摇,完成目标。

  历史背景:

  庞德(?-219年),字令明,南安郡狟道县(今甘肃省武山县)人,原为马腾麾下武将,在随马腾四处征战的过程中屡立战功,勇冠三军。马腾被曹操征为卫尉后,庞德归属马超。马超兵败后,庞德随其一起投靠汉中张鲁,而后马超归降刘备,庞德仍留在张鲁麾下,曹操平定汉中后,庞德归降于曹操麾下。

  襄樊之战时,庞德率军支援樊城的曹仁,在与关羽的战斗中,曾一箭射中关羽前额。后来,因为暴雨而发生了“汉水溢流,害民人”的自然灾害。关羽趁机率领水军进攻,庞德连同于禁全军覆没。兵败被擒后,庞德誓死不降,最终为关羽所杀。后被曹操追谥为壮侯。

  庞德经常骑白马作战,因而被称为白马将军。

  全身像:

  常服

  蔡文姫

  忧愁的才女

  CV:吉川 未来

  后汉议郎蔡邕之女。

  作为才女的评价颇高,同时也是通晓音律的深闺美人。

  乱世当中不幸被骑马民族匈奴所掳走。后由怜悯其遭遇的曹操救出。

  文静且虚幻的态度下,暗藏着聪慧及坚强的气度。

  历史背景:

  蔡文姬(生卒年不详),名琰,字文姬(一说字昭姬)。陈留郡圉县(今河南省杞县)人,东汉末年女性文学家,文学家蔡邕之女。

  博学多才,擅长文学、音乐、书法。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后回家。东汉末中原大乱诸侯割据,原本归降汉朝的南匈奴趁机叛乱,蔡文姬为匈奴左贤王所掳,生育两个孩子。曹操统一北方后,花费重金赎回,嫁给董祀。

  全身像:

  常服

  张郃

  灿烂的斗士

  字:儁乂

  CV:幸野 善之

  魏国五将之一。

  具备绅士般的气度及诱人魅力的武者。

  不只擅长武艺,也有喜好读书及音乐的优雅一面。

  历史背景:

  张郃(?-231年),字儁乂,河间郡鄚县人。汉末三国时期魏国名将。

  早年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归属袁绍后,击破公孙瓒有功,迁宁国中郎将。参加官渡之战,攻曹洪不下,随后投降曹操,授偏将军。

  跟随曹操攻河北,跟随张辽定淮南,跟随夏侯渊平凉州,跟随曹操夺汉中,屡建战功。建安二十年(215年),进军巴西,迁徙民众到汉中,后被蜀将张飞击败。接任荡寇将军。建安二十三年(218年),跟随夏侯渊进入汉中定军山迎战刘备。夏侯渊战死,代理主帅,率部安全撤退。后屯陈仓。

  曹丕称帝后,迁左将军,受封鄚县侯,跟随曹真击平安定羌胡,又随夏侯尚围攻江陵。太和二年(228年),转为右将军,随曹真抵御诸葛亮北伐。在街亭之战,大破蜀国马谡,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迁征西车骑将军。

  太和五年(231年),司马懿不听张郃劝告,派遣张郃领兵追击蜀军,追至木门,中箭身亡,谥曰壮侯。张郃用兵巧变,善列营阵,善估形势,善用地形。蜀军自诸葛亮起,皆忌惮张郃。

  全身像:

  常服

  典韦

  勇猛的忠义

  CV:中井 和哉

  因身怀怪力与魁伟风貌,曹操授予古代豪杰「恶来」之名。

  与粗暴的言行粗旷的外观迥异,比他人更重忠节。

  担任曹操护卫相当活跃。

  历史背景:

  典韦(?-197年),陈留己吾人。东汉末年名将。

  典韦相貌魁梧,膂力过人。本属张邈,曾单手举起牙门旗。后转投曹操,在曹操征讨吕布时被募为陷阵,表现英勇,被拜为校尉,宿卫曹操。建安二年(197年),张绣背叛曹操,典韦为保护曹操而率十余人挡叛军,击杀多人,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

  典韦武艺卓越,被史学家潘眉评价为:雄武壮烈,不在张辽、许褚之下。

  全身像:

  常服

  于禁

  严峻的常胜将军

  字:文则

  CV:宫内 敦士

  曹操手下,靠自身实力脱颖而出的将领。

  多次战斗中展现功绩,因而威名远播。

  非常注重军规,古板不近人情的性格成为无论敌我方都惧怕的对象。

  历史背景:

  于禁(?-221年),字文则,泰山郡钜平县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先属鲍信(曹操的恩人),后属曹操。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敢于攻击不守军纪的青州兵,为了维护军法不惜杀掉自己的故友,受到曹操称赞“胜过古代名将”。

  关羽围攻襄樊时,亲率七军前往救援,全军覆没,被收押在南郡。黄初二年(221年)辗转返还魏国,最终官拜安远将军。被曹丕羞辱,惭恚而死,谥号为厉。

  于禁带军严肃庄重,战斗中所缴获的财物从不私藏,因此深得曹操器重,是曹操所有的将领中唯一的假节钺之人。但于禁常以军法处理下属,不得士卒众心。 后世将于禁称为曹魏“五子良将”之一。

  全身像:

  许褚

  纯真的武士

  字:仲康

  CV:吉水 孝宏

  是个大块头,担任曹操近身护卫。

  个性不似武士,十分悠哉。 大方的行事风格与天真无邪的言行,总是能缓和四周气氛,另一方面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时,有如老虎般勇猛,因而获得「虎痴」的异名。

  历史背景:

  许褚,字仲康,谯郡谯县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猛将。

  容貌雄毅,勇力绝人。早年聚亲朋数千户共同抵御贼寇。后来,率众归顺曹操。负责曹操的护卫工作,累迁武卫中郎将,赐号“虎侯”。

  在潼关之战中,许褚吓退马超。为人谨慎奉法,并因此拒绝曹仁的邀请。曹操去世时,哭至吐血。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迁武卫将军,册封万岁亭侯,负责宫中安全。魏明帝曹叡继位时,册封牟乡侯,卒于任上,谥号为壮。

  全身像:

  常服

  张辽

  无与伦比的利刃

  字:文远

  CV:田中 大文

  原为吕布麾下将领,不断转战各地。自吕布败死后,投身曹操。

  个性冷静沉着,能下正确判断,掌握全战场情势。为魏五将之首。

  重义气,对敌人亦不失礼。

  历史背景:

  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聂壹的后人。

  起初,担任雁门郡吏。又先后跟随丁原、何进、董卓、吕布,恪尽职守,历尽坎坷。吕布败亡后,张辽归属曹操。此后,立下众多显赫的功勋。洞察敌情而劝降昌豨。

  攻袁氏而转战河北,在白狼山之战率领先锋大破乌桓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驱逐辽东大将柳毅。以静制动平定军中谋反。进军江淮击灭陈兰、梅成。此后,长期镇守合肥。

  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战,张辽率领八百将士,袭击东吴十万大军,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令东吴军队皆披靡。在东吴撤军时,张辽率领追兵,大破孙权、甘宁、凌统等,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 “张辽止啼”成为流传千古的典故。

  黄初元年(220年),张辽进封晋阳侯。染病之后,依旧令孙权非常忌惮。黄初三年(222年),张辽抱病击破吴将吕范。同年,病逝于江都,谥曰刚侯。张辽为历代所推崇,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全身像:

  常服

  徐晃

  廉直的武将

  字:公明

  CV:山本 圭一郎

  智勇双全的武将,曹操赞他「将军之功,逾孙武。」 欲穷极武艺,具备求道者专注的气质,

  对于具备高武艺及德行的人物,即使是敌人,也会表示敬意。

  历史背景: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东郡杨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徐晃早年跟随杨奉征战,并说服杨奉护送汉献帝东归洛阳,受封都亭侯。后来,归顺曹操,参与徐州之战、官渡之战、攻打冀州、白狼山之战、南郡之战、渭南之战 、凉州之战、汉中之战等重大战役,屡立功勋。

  在樊城之战中,徐晃率军击退关羽,又紧随关羽展开追杀,并趁机连破关羽十重围堑,彻底解除了樊城之围。因为治军严整而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曹魏建立后,加位右将军,徐晃被加封为右将军。其后,徐晃跟随夏侯尚击败蜀将刘封并夺取上庸。

  太和元年(227年),徐晃去世,谥号为壮,配享太祖(曹操)庙庭。

  全身像:

  常服

  贾诩

  洞悉先机的男子

  字:文和

  CV:石川 英郎

  飘然生活于乱世的策略家。

  仕官于张绣后,成功击退曹操,之后由于其策略长才受曹操重用。

  擅长算计献策,但不阐述自己的理想。

  历史背景:

  贾诩(147年-223年),字文和,武威郡姑臧县(今甘肃武威市)人。

  汉末至三国时期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轻骑将军贾龚之子。

  贾诩以举孝廉出身,起家拜郎官。后成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先后依附于李傕、郭汜、段煨、张绣,两次献计打败曹操。

  建安四年(199年)随张绣归降曹操。官渡之战时,力主决战。在赤壁之战前,主张先安楚地,后图江东,没有得到采纳。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献上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一举平定关中。

  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支持曹丕成为世子。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后,拜太尉,册封寿乡侯。反对曹丕征吴,没有得到采纳,无功而返。黄初四年(223年),贾诩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号为肃,配享魏文帝庙庭。

  全身像:

  常服

  荀彧

  灿烂的王佐之才

  字:文若

  CV:大原 崇

  支撑曹操霸业的名军师。

  提出许多建言与谋略,年纪轻轻就被誉为「王佐之才」。

  除此之外,还利用与生俱来的慧眼与广阔的人脉为武器,于发掘有才能人上大展长才。

  历史背景: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人。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举孝廉出身,任守宫令。董卓执政后弃官归乡,率领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

  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调离中枢,于寿春忧郁而亡(一说服毒自尽),享年五十岁。获谥为“敬”。魏咸熙二年(265年)被赠为太尉。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上,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制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

  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

  全身像:

  常服

  王异

  为复仇绽放的妖花

  CV:桑岛 法子

  汉中豪族?王氏之女。

  由于一族被西凉军阀所灭,立誓对马超复仇,成为魏国参谋。

  不会与他人有过于亲密的关系,但是……。

  历史背景:

  王异,或作士异(胡三省所做《三国志》及《资治通鉴》注解称皇甫谧《列女传》原文为“士氏女”而非“王氏女”),东汉末年曹操所置羌道令、益州刺史赵昂之妻,赵英、赵月之母。

  马超作乱凉州时,王异协助丈夫守城,多有功勋,自马超攻冀城至祁山坚守,赵昂曾出奇计九条,王异皆有参与。

  在小说《三国演义》较通行的三个版本中毛本和嘉靖本均只言王氏,而黄正甫本《三国志传》中则言明其姓名王异。

  全身像:

  常服

  曹丕

  伶俐的次代继承人

  字:子桓

  CV:神奈 延年

  魏王?曹操之子。天生背负著继承霸业之命运。

  具备统领次世代之才气,但受环境与理智影响,有时对他人发言冷酷或轻视他人。

  冷静看待万事,能从容处理一切事务。

  历史背景: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沛国谯县人。

  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之子,母为武宣皇后卞夫人。

  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累迁五官中郎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成为魏国世子。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即位,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

  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制定实施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为文,庙号世祖,安葬于首阳陵。

  全身像:

  常服

  甄姫

  雅丽之花

  CV:住友 优子

  倾国美女。人赞其肌肤若玉,貌美如花。

  原本为袁绍次男?袁熙之妻,但于曹操攻陷冀州时,儿子曹丕对其一见倾心,遂强娶为妻。

  有着喜爱歌曲与音乐的优雅嗜好,具备不谄媚他人的凛然之美与高风亮节的高贵节操。

  历史背景:

  文昭甄皇后(183年1月26日—221年8月4日),名不明,相传为甄宓,实则无记载。史称甄夫人,中山郡无极县人,上蔡令甄逸之女。魏文帝曹丕的妻子,魏明帝曹叡的生母。

  甄氏三岁丧父,建安中期,袁绍为次子袁熙纳之为妻。建安四年(199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甄氏留在冀州侍奉袁绍的妻子刘氏。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率军攻下邺城,甄氏因为姿貌绝伦,被曹丕所纳,甚得宠爱,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曹氏(即东乡公主)。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继位魏王,六月率军南征,甄氏被留在邺城。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山阳公刘协进献二女为曹丕妃嫔,后宫中文德郭皇后,李贵人和阴贵人都得到宠幸,甄氏愈发失意,流露出一些怨恨的话语,曹丕大怒,黄初二年(221年)六月,遣使赐死甄氏,葬于邺城。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病重,立甄氏的儿子平原王曹叡为太子。

  曹叡即位后,追谥甄氏曰文昭皇后,太和四年十二月辛未日(231年2月17日),魏明帝曹叡将甄氏改葬于朝阳陵。

  全身像:

  常服

  曹操

  苍紫霸道

  字:孟徳

  CV:岸野 幸正

  之后的魏王。人称「乱世的奸雄」。

  长于判断与决断。参加黄巾讨伐军后展现头角。慢慢于中原巩固地盘,建立起大国?魏的基盘。 是名野心家与合理主义者,时而面示他人严苛态度,使周遭人陷入恐怖之中。

  著有兵法书,喜好吟诗,为文武兼通之才。

  历史背景: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

  曹操少年机警,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

  后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迁济南相,奏免贪吏,禁断淫祀。征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家。及董卓擅政,乃散家财起兵,与袁绍等共讨董卓。

  初平三年(192年)据兖州,分化诱降黄巾军三十余万,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军,自此兵力大振,先后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部。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至许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总揽朝政。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主力,又先后削平袁尚、袁谭等势力。建安十二年(207年),击破乌桓,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丞相。同年进攻荆州,与孙权、刘备联军展开赤壁之战,败归。

  建安十八年(213年),封魏公。建安二十年(215年),征张鲁,取汉中。次年进爵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死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 [188-189] 。儿子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葬于高陵。

  全身像:

  常服

  郭嘉

  享乐的才子

  字:奉孝

  CV:神原 大地

  曹操麾下的军师。

  以优越的洞察力进行献策,多次获胜,受到曹操高度评价。

  温和待人,笑容不绝。

  历史背景: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

  郭嘉出身颍川郭氏。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号贞侯。

  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全身像:

  常服

  夏侯惇

  单眼将星

  字:元让

  CV:中井 和哉

  武勇皆优的单眼将军。

  为主君曹操的从兄弟。

  是名冷静沉着的将领,作为一介武人,有着一流的武艺。

  为回应曹操的信赖,为支持其霸业,投身于战场之上。

  历史背景:

  夏侯惇(?-220年6月13日),字元让,沛国谯县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的后代。

  少年时以勇气闻名于乡里。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与吕布军交战时,曾一度被擒为人质,又被流矢射瞎左眼。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曾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使百姓受益,功勋卓著。

  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追谥忠侯(《史记·谥法解》云:“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青龙元年(233年),得以配享太祖(曹操)庙庭。

  夏侯惇一生多在军旅,仍不忘治学。他常亲自迎师,虚心求教。他为人俭朴,所得赏赐全部分给将士。一生不置产业,至死家无余财。

  全身像:

  常服

  夏侯渊

  爽朗的斗将

  字:妙才

  CV:徳山 靖彦

  为夏侯惇从兄弟,与夏侯惇一起,自曹操举兵时便追随其下,负责部队之一翼。

  擅长突击,武艺上亦长于弓箭。

  温柔以待同伴,对敌人严厉,为表里分明的人物。

  历史背景:

  夏侯渊(?-219年),字妙才,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东汉末年名将,太仆夏侯婴后代。

  夏侯渊早年跟随曹操征伐四方,先后任骑都尉和陈留、颍川二郡太守。

  参加官渡之战,负责督运粮草,擅长千里奔袭,作战出其不意,先后平定昌豨、徐和、雷绪、商曜等叛乱。

  渭南之战后,夏侯渊率军剿灭关陇地区的韩遂余部以及羌、氐部落,威震关右地区。凭借功勋,累迁征西将军,受封博昌亭侯。张鲁投降曹操后,夏侯渊负责镇守汉中。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率军进攻汉中,夏侯渊被黄忠袭杀,死后谥号为愍,配享太祖(曹操)庙庭。

  全身像:

  常服

  吴国

  徐盛

  强硬男子汉

  字:文向

  CV:新垣 樽助

  孙权手下将领。当孙权继承孙策后,广纳人材,成为家臣。

  参加赤壁、合肥攻略、荆州攻略等大型战役。在曹丕进攻吴国时,以假城池及城墙等方式,击退魏军,长期活跃在前线。

  历史背景

  徐盛,(生卒年不详),琅邪莒县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

  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在濡须浴血奋战。刘备伐吴地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

  因前后战功,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将军、安东将军,任庐江太守。后来,曹丕大举攻吴,吴国依徐盛的建议在建业外围筑上围墙,曹丕中疑城之计而退走。黄武年间,徐盛病逝。

  徐盛曾获得君主“大壮”,三国时期仅有张辽、徐盛二人获此殊荣。他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其官爵由儿子徐楷继承。

  全身像:

  常服

  程普

  直言之贤者

  字:徳谋

  CV:谷 昌树

  效忠孙家三代之老将。

  致力为孙吴拓土开疆及安定领地,贡献良多。

  身为勇猛武者长年于前线奋战,时而以其年长者身分,担任参谋辅政。

  历史背景

  程普(?~215年),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人。东汉末年江东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

  程普曾跟随孙坚讨伐黄巾军,继而参加讨伐董卓的战斗,斩华雄、破吕布。

  孙坚死后,又助孙策平定江东。孙策曾经兵败被围,程普将孙策救出重围。在孙策死后,他与张昭、周瑜等人共同辅佐孙权,并讨伐江东境内的山贼,功勋卓著。

  在赤壁之战中,与周瑜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于乌林打败曹操,后随周瑜大破曹仁、徐晃联军于南郡。拜裨将军,领江夏太守,治沙羡,食四县。

  程普在东吴诸将中年岁最长,被人们尊称为“程公”,在“江表之虎臣”中位列第一位。

  全身像:

  常服

  丁奉

  孙吴第一的可怕硬汉

  字:承渊

  CV:中尾 良平

  孙吴将领。

  自第一场战斗开始便长年投身吴军,相当活跃。

  因其严厉的面孔与异常粗胖的手腕,人们开始敬畏他。但实为喜爱美丽风景的天然诗人。

  历史背景

  丁奉(?-271年),字承渊。庐江安丰(今河南固始)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权臣。

  丁奉年少从军,骁勇善战,武艺超群,有勇有谋。

  太元二年(252年)东兴之战,丁奉雪中奋短兵大破魏军。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设计斩杀权臣孙綝,替孙休夺回了皇权,官拜大将军,开始掌握吴国军政大权。

  永安三年(260年),假节,领徐州牧。后又扶立乌程侯孙皓为帝,升迁大司马、军师,位列三公之上。

  建衡三年(271年),丁奉去世。丁奉一生统兵与北方政权征战,从曹操时代交战到司马炎时代,侍奉了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位吴国君主,见证了三国时代的兴衰存亡。

  全身像:

  常服

  练师

  美丽的护卫

  CV:神田 朱未

  跟随孙尚香的女官。

  为凋零的豪族‧歩隲之女,因为武艺高强,担任孙尚香的护卫。

  历史背景

  步练师(?-238年),临淮郡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人。吴大帝孙权的宠妃,丞相步骘的族人。

  孙权将军时代的侧室,生有二女全公主和朱公主。孙权称帝即位后未立皇后,然而宫中对步练师的礼节等同于皇后。

  赤乌元年(238年),步练师去世,追封皇后,陪葬于蒋陵,开启皇帝追封妃妾为后的最初案例。

  全身像:

  常服

  黄盖

  干练的元勋

  字:公覆

  CV:稲田 彻

  孙坚举兵以来的元勋将领。

  以一生于前线战斗之事为其生存意义的刚强之人。

  豪爽的态度下,有着身经百战的自信。

  历史背景

  黄盖(生卒年不详),字公覆,零陵泉陵人。

  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为人严肃,善于训练士卒,每每征讨,他的部队皆勇猛善战。早年为郡吏,后追随孙坚走南闯北。孙坚遇难后,黄盖跟随孙策、孙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诸山越不宾,黄盖活跃在镇抚山越的一线,前后九县,所在悉平,迁丹杨都尉。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时,黄盖提出火攻战术,奉命前往曹营诈降,趁机以火攻大破曹操军队,是赤壁之战取得胜利的主要功臣之一,以功拜武锋中郎将,他也因此事迹而被后人广为传颂。

  小说《三国演义》还虚构了“周瑜打黄盖”这一典故。不久武陵蛮夷反,攻打城邑,黄盖以五百人,放其半入,拦腰截击,大破诸贼。春去夏来,寇乱尽平。后又平讨长沙益阳县山贼,加偏将军。官至偏将军、武陵太守。有一子黄柄。

  全身像:

  常服

  韩当

  碎碎念的骁勇武将

  字:义公

  CV:田中 秀幸

  侍奉孙家三代的元勋。

  原为辽西郡出身卑微之人,受孙坚赏识而受提拔。

  其后,长年皆负责吴水军之一翼。

  历史背景

  韩当(?-226年),字义公,辽西郡令支县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吴名将。

  韩当长于弓箭、骑术并且膂力过人。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代,随从其征伐四方,功勋卓著,对江东基业的逐渐稳固和吴国的建立有着重要影响,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官至昭武将军、冠军太守,加都督称号,封爵石城侯。

  黄武五年(226年),韩当去世。

  全身像:

  常服

  孙尚香

  崇武的公主

  CV:宇和川 恵美

  孙坚女儿。

  个性开朗充满活力,非常好强。长于武艺,不服输的性格,在战场上总是身先士卒。

  兼具高强武艺与过人美貌,人称「弓腰姬」。

  历史背景

  孙夫人(?—约223),吴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东汉末年讨虏将军孙权之妹,曾为左将军刘备之妻。

  史书《三国志》称之为孙夫人,民间戏剧称之为孙尚香。

  为巩固孙刘联盟,孙夫人嫁给刘备三年,后来大归回吴,夹在两国之间,有着与传统女性截然不同的桀骜不驯的个性,是有名的侠女,孙夫人在许多小说,戏剧和影视里被不断描绘。

  全身像:

  常服

  朱然

  逆转的领导者

  字:义封

  CV:柿原 彻也

  因为是孙权的学友而受重用的将领。

  年纪轻轻就于山越讨伐和濡须口战役中崭露头角。作为肩负吴国将来的下一代将领,凝聚大家的浓厚期待。

  历史背景

  朱然(182年—249年),原名施然,字义封,丹阳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毗陵侯朱治的外甥。

  朱然早年被朱治收为养子,并在读书期间和孙权相交甚笃。孙权统事后,朱然历任、馀姚长、山阴令、临川太守,加折冲校尉,率军平定山贼。曾随吕蒙擒杀关羽,以功迁昭武将军,封西安乡侯。吕蒙死后,朱然代替吕蒙镇守江陵。

  夷陵之战中,与陆逊合力大破刘备,拜征北将军,封永安侯。魏国果然趁机攻吴,朱然坚守不出,曹真、夏侯尚、张郃等魏将围攻江陵六月之久,朱然从此“名震敌国”。

  之后,朱然先后攻打江夏和樊城,都未成功;而两次出征柤中均有所斩获。最后官至左大司马、右军师。赤乌十二年(249年),朱然病逝,年六十八。孙权为其素服举哀。

  全身像:

  常服

  甘宁

  磊落的侠客

  字:兴覇

  CV:三浦 祥朗

  腰间系著铃铛之故,人称「铃甘宁」。

  个性直爽的男儿。

  投靠刘表、黄祖却未受重用。投身吴国后,活跃于赤壁之战与对魏国等战役。

  个性急躁,容易与人起争执,但十分替人着想,受部下仰慕。

  历史背景

  甘宁(?—215年?存疑),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

  甘宁少年时在地方上为非作歹,组成渠师抢夺船只财物,崇尚奢华,人称锦帆贼。青年时停止抢劫,熟读诸子。曾任蜀郡丞,后历仕于刘表和黄祖麾下,未受重用。

  建安十三年(208年),甘宁率部投奔孙权,开始建功立业。曾经力劝孙权攻破黄祖占据楚关,随周瑜攻曹仁夺取夷陵,随鲁肃镇益阳对峙关羽,随孙权攻皖城擒获朱光。率百余人夜袭曹营,斩得数十首级而回。

  在逍遥津之战,他保护孙权蹴马趋津,死里逃生。孙权曾说:“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相敌也”。吕蒙曾说:“天下未定,斗将如宁难得,宜容忍之。”

  甘宁虽然粗野凶狠,暴躁嗜杀,甚至违反承诺、违抗命令,但是,开朗豪爽,有勇有谋,轻视钱财,敬重士人,厚待士卒,并深得士卒拥戴。陈寿在史书中将他列为“江表之虎臣”。

  全身像:

  常服

  陆逊

  年轻的智勇之炎

  字:伯言

  CV:野岛 健児

  凡事深思熟虑,以诚实为宗旨的清廉之将。

  与吕蒙合作击破关羽,成功夺回荆州。 更于夷陵之战中以大都督身分指挥吴军,以计策大破刘备所率领的蜀国大军。

  有着如少年般的活力与富机智的聪明头脑。

  历史背景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出身吴郡陆氏,东汉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黄初三年(222年),孙权命陆逊为东吴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领荆州牧。

  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右都护,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

  孙和、孙霸“二宫之争”时卷入孙权父子相争中,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

  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全身像:

  常服

  太史慈

  不屈的斗志

  字:子义

  CV:挂川 裕彦

  耿直重义理的个性。

  为报答母亲受照顾之恩,解救北海太守?孔融的危机。

  其后,投奔刘繇之下,后刘繇因败于孙策而归顺其下。

  以信义发挥武艺专长,藉武艺完成大义为信念。

  历史背景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名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曾为救孔融而单骑突围向刘备求援。

  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吴书》,《三国演义》为“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

  全身像:

  常服:

  小乔

  纯洁之花

  CV:嶋方 淳子

  乔玄之女。周瑜之妻。

  与姊姊大乔并称「二乔」之美女。

  天真纯洁,不知世事,甚至上战场,都是伴随周瑜以游玩心情来对待的。因此,上战场打仗时亦具备过人的勇气。

  历史背景

  小乔(生卒年不详),本姓桥(小乔为后世误传),庐江皖县(今安徽潜山)人。东汉末年国色美女,桥公次女,名将周瑜的夫人。

  周瑜风度翩翩的才子形象,与堪称国色的小桥可称天作之合,由此成为后世文艺作品中赞美的对象。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激发想象,一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将小桥与赤壁之战联系起来,而令“二桥”闻名于世。

  全身像:

  常服:

  周泰

  无声之刃

  字:幼平

  CV:石川 英郎

  沉默寡言的男子汉。

  原为水贼,之后决定归顺于孙策。于合肥之战中,以自身为盾,自乱战中救出孙权。

  个性冷静,冷淡看待万事。为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

  历史背景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三国时期孙吴武将。孙策平定江东时与同郡蒋钦一起加入孙策军,随孙策左右,从征刘繇、严白虎、王朗等人,数有战功。

  后来,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自己。周泰多次于战乱当中保护孙权的安危,身上受的伤多达几十处,就像在皮肤上雕画一样。从征黄祖,在赤壁之战抵御曹操,皆有战功。后来,孙权为了表彰周泰为了东吴出生入死的功绩,而赐给他青罗伞盖,使他留督濡须,吴将朱然、徐盛等因此对其拜服。

  官至汉中太守、奋威将军,封陵阳侯。死于黄武中期。其子周邵,亦数有战功,死于黄龙二年。周邵的弟弟周承继承了兵权和爵位,陈寿将周泰列为江表之虎臣。

  全身像:

  常服:

  凌统

  无法憎恨的讽刺家

  字:公绩

  CV:松野 太纪

  与父亲凌操以武将身分投靠孙吴。

  在与黄祖君对战时,父亲被敌军甘宁击杀。其后,认定甘宁为世仇,憎恨著甘宁。

  平常行事风格相当不留余地,但忠孝之心高于常人。

  这股信念支援著武艺,成长为孙吴屈指可数的顶尖武将。

  历史背景

  凌统(189年-217年或237年),字公绩,吴郡余杭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凌操之子。

  少有盛名,为别部司马,行破贼校尉。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再次攻打江夏,凌统部队为先锋,斩敌将张硕,破其水军,吴军最终得以斩黄祖,大胜而还。被孙权任为承烈都尉。

  之后,随周瑜在乌林大败曹操,攻打曹仁所在的江陵,使曹仁退走。升迁为校尉。建安二十年(215年),随军攻破皖,升为荡寇中郎将,领沛相。又随吕蒙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任右部督。

  从益阳回来后,跟随孙权攻打合肥。孙权未能攻下合肥而撤军。撤军时,前部军队已经出发,魏将张辽等突然出现在津北,包围孙权。凌统率亲近士兵三百冲入敌围,护卫孙权突围而出。

  凌统回身再战,左右士兵全部战死,凌统依然亲自斩杀数十敌兵。直到孙权彻底安全后才退还。因此,凌统创伤甚重,多亏卓氏良药才得以不死。战后,被拜为偏将军。

  凌统在军旅中亲贤礼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受命去接纳山中之人,一路上很受敬仰和欢迎,得精兵万余人。事毕病卒。

  全身像:

  常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tech/164364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16
下一篇 2022-09-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