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
位置:前臂手掌正中,从腕横纹中点到肘横纹中点在一条直线上。
功能:泻心火,宁心安神,除烦利尿,清热化痰,缓解心火发热。
此穴性寒,虚寒者忌用。
手法:推至心脏,从手腕到手肘,1~10分钟。
总腱点
位置:掌背腕横纹中点。
功能:清心除烦,消口舌生疮,降血压,镇静安眠。
此穴性寒,为虚寒禁忌。
手法:顺时针或左右揉捏3~5分钟。
小天心穴
位置:小鱼际与手掌交界处凹陷处。
功能:疏通全身经络,清心泻火,发汗,祛邪,安神,止痉,促进睡眠等。
手法:顺时针揉捏3~10分钟。
阴阳穴
位置:手掌根部,从小天心穴向两侧推,为阴阳穴。
阳穴只推至拇指鱼际侧,阴穴只推至小指鱼际侧。
功能:平衡阴阳,消除积食,消痰,助消化等。
分推阳穴适合身体 冷 人;点推阴适合身体 大火 人。
手法:阴阳分开推,双手拇指从小天心穴向两侧推,2~5分钟。
①分推阳穴:从小天心穴向大鱼际推,2~5分钟。
②分推阴穴:从小天心穴向大鱼际推,2~5分钟。
心门穴
位置:大鱼际手掌与手背之间的红白肉交界处。
功能:清脾胃热,理气解郁,消食化积,止胃热引起的呕吐、腹泻、发热等。
手法:来回推(清法)5~10分钟。用于一些胃火,但胃火不是很大的;离心(腹泻)5~15分钟,胃热或胃气上冲者。
脾穴位置
:拇指桡侧缘,红、白肉之间。
功能:增脾阳,消脾湿,散脾寒,开胃,祛寒痰,祛寒邪发热,止寒咳喘。【/br/】脾土为热穴,体内有热者忌用。
手法:拇指弯曲,向心推,从拇指尖向拇指根部推,是一种补充的方法。
脾阳虚时,用补法3~10分钟。
内八卦穴的位置
:在手掌面上,以手掌为圆心,以中指横纹的2/3左右为圆心半径。八卦就在这个圆上,有八个卦:干、看、根、真、荀、理、坤、对。
功效:左手逆运八卦,可降气、通便、化痰、止咳、平喘;左手动八卦,可升气,用于阳虚,痰多,气滞所致脏腑下垂。
手法:做圆周运动。
①顺左手八卦:从干卦开始顺时针连续运行,最后停在卦变处,运行2~10分钟。
②放开左手八卦:从占卜开始,逆时针连续运行,最后停在干卦,操作2~20分钟。
新横穴的位置
:掌面,第5掌骨与第5指骨关节的间隙。
功能:宣肺气、化痰、解热、消腹胀、疏肝解郁等。
手法:顺时针或左右揉捏5~10分钟。
神水穴位置
:整个小指掌面。
功能:养肝明目,补肾益脑,止肾虚喘。
与热穴配伍可补肾阳,与清热穴配伍可补肾阴。
没事就不要过度补肾,不然会引起脾胃消化不良。
手法:推至心口(小指端至小指根)5~20分钟,肾水只能补,不能泻。
新胜顶穴位置
:小指末节全指腹。
功能:止汗,水肿或囊肿,收敛。
手法:顺时针揉捏2~10分钟。
肺穴
位置:整个无名指的掌面。
功能:清肺热,利咽止咳,降气化痰,润肠通便。
手法:来回推(清法)3~10分钟,对于有些肺火,但肺火不是很大的人;离心(泻)3 ~ 1 0分钟,对于肺火过盛者;肺气虚、肺寒患者推(补)至心口3 ~ 10分钟。
上官穴
位置:前臂桡侧,与腕、肘水平线在一条直线上。
功能:壮阳、活血化瘀、散寒、发汗、退热(寒邪所致)。
此穴性热,体内有火者禁用。
手法:按压心脏2~10分钟。
大肠
穴位置: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在一条直线上。
功能:止泻,清大肠之热。
手法:来回推(清法)3 ~ 1 5分钟,对于有些肠热但肠热不明显者;离心(腹泻)3 ~ 1 5分钟,对于肠热明显者。
小肠
穴的位置:小指外侧缘,小指尖至小指根的一条直线上。
功能:止泻、利尿、除心火。
手法:离心推法,即以拇指、食指或中指指向腹部,从小指根部向小指尖方向推压5~15分钟。
下伏穴
位置:前臂尺侧,从肘横纹到腕部在一条直线上。
功能:凉血、止血、解毒、降火解热、消炎、消肿、祛痰等。
此穴性寒,虚寒证者忌用。
手法:离心推3~10分钟。
一风穴
位置:手背腕横纹中间凹陷处。
功能:发汗、解热、祛外邪。
手法:左右揉捏3~10分钟。
心池穴
位置:前臂背侧,一窝风穴上方1寸多处,桡骨与尺骨相交的凹陷处。【/br/】简单取穴法:用中指中指节从腕关节中间量至前臂背面。信阳池穴与一窝风穴的距离正好是中指中指节的长度。
功能:可缓解水肿,清脑,止头晕头痛,降低颅内压,降血压,缓解便秘。
手法:顺时针揉捏2~10分钟。
外劳宫穴
位置:手背内劳宫穴对面,手背第三掌骨1/2处。
功能:补阳,止腹痛或冷关节痛,收敛阴水。
此穴性热,体内有火者禁用。
手法:顺时针揉捏3~10分钟。
二上麻穴
位置: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指关节之间的凹陷处。
功能:利尿,利尿,补肾滋阴,并能放 火 往下引。
配以热穴,可壮阳利水;配以清凉穴位,可清热利湿。
手法:顺时针或上下揉捏3~15分钟。
耳门穴
位置:手背中指指根段两侧凹陷处(中指掌指关节前方)。
功能:发汗、解热、平喘。
手法:上下揉捏,即用食指和中指的腹部按住穴位,上下揉捏2~10分钟。
发热多汗者,不宜用此穴。
合谷穴位置
:手背上,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中点。【/br/】简单取穴法:拇指食指并拢,骨缝处肌肉最高点即为穴位。
功能:降肺胃气,清咽利喉,利咽牙痛,止呕,开胃,清肠热,通便。
手法:顺时针或上下揉捏2~10分钟。
肾穴位置
: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间关节横纹。
功能:清心肝热,明目,消除眼睛红肿,热痛,干燥,清热祛瘀,止血,流鼻血,缓解高烧。可用于真热证和虚寒证。
手法:顺时针或左右揉捏5~10分钟。
宁穴
位置:手背上,第四、五掌骨之间。
功能: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破血散瘀,用于眼出血、肿痛、翼状胬肉、白内障。
手法:按住穴位,上下摩擦2~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