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德和无耻怎么界定

柴油密度2023-04-27  27

无德者未必无耻,无耻者必定无德!

但这话可现在可能要受批判了:现在的"主流文化"强调----宁可做真小人也不做伪君子

伪君子无德但他好歹还有羞耻心他可以做小偷但不会做强盗;他可以骗色,但不会强奸;他可以害人,但不敢屠杀;伪君子做坏事永远偷偷摸摸,只要有监督就不至于犯罪,但真小人崇尚"血刀老祖"这样的跟日本鬼子一样一切罪恶都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实施的人

可是,中国的"主流文化"似乎已经无法回头了,你所遇到的那个教授思想也太老化了----老了,跟不上时代潮流了!

无长物 一无。 一无所知 什么也不知道。 一无是处 是:对。 一无所长 没有一点儿专长。指钱财,正确。 一无所有 什么也没有。 一无所求 指没有什么要求或需要。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 一无所获 一无、知识。 一无所得 什么也没有得到。 一无所闻 一点也没有听说,丝毫也不知道。后也形容什么都未得到。形容毫无收获,也指成绩。 一无所能 什么能耐也没有。 一无所成 一点没有成就。现形 容贫穷:全无。什么东西都没有获得:全无:多余的东西;长物。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 一无可取 没有一点儿可以肯定的地方。 一无所取 原指一点都没拿

上德不德是一种比较高的境界,是从下德过度出来的。

要理解上德,经历下德是个不可忽略的过程。

下德不失德是一种较低的境界,意指刻意主动地去追求德,但为什么这是一种比较低的境界呢?

好比我们想通过行善来积累德,起初是很容易被这种追求困住的,变成了一种执着。比如做事的时候过于追求这件事是不是利于“德”,有的时候甚至会把一件初心好的事情变成了坏事,大家如果经常去行善就会发现,很多好事都做成坏事了。

其次就是,这种德是具有很明显的特征的,比如你看见了漂亮的女孩子遇见困难,会想多帮助她,又或者某个人的性格你很喜欢,你去帮助,这就造成了另一个现象,你帮助他们是很有可能造成其他人的利益受损的。你在帮助一个人的时候使另一个人受损,那这样算是行善积累德行吗?

就像“万物生而不有”一样,从宏观的角度来说,行善到底是照顾狼还是照顾羊呢?照顾羊得让狼饿死,照顾狼得让羊被吃,你帮助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就会随之受损。

所谓上德,不介意德的名分,随心随缘而行,“生”是德,“上天有好生之德”。

但是这个下德的过程是不可跳过的,不去经历这个下德,不会真正理解什么是上德,听我在这瞎扯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只有亲自去实行下德,做的多了,久了,再来看这个上德,就明白了,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再去做事的时候,就能避免之前做的那些蹩脚的事情。

下德有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别人骂你误解你的时候,你会很介意,在过度到“上德”的过程中,用这个方法可以检验你自己是否到达了上德的水平。

“因为我豁达,所以我不介意你说我不豁达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德,是以无德”的意思是:“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处在德之下品之类的人,看似处处都彰显德行,处处用德的框架来比较似乎都很恰当,但是事实上却是一个无德之人。

拓展:

语出自《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以上就是关于无德和无耻怎么界定全部的内容,包括:无德和无耻怎么界定、…无…德成语有哪些、做人不能无德,解释清楚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9686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