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关“京观”的事件有哪些

獾猪2023-04-26  20

见于史籍的这种“京观”记载很多。

比如418年夏国进攻关中地区,将东晋军队阵亡士兵的首级堆积为京观,号“骷髅台”。

隋炀帝征高丽失败,高丽国将隋军阵亡者尸体筑为京观,631年唐太宗派遣使者到高丽交涉,拆毁京观,收拾隋军骸骨,祭而葬之。

784年军阀李希烈叛军进攻蕲春,被李皋打败,“斩首万级,封尸为京观”。

936年辽国帮助军阀石敬瑭消灭后晋政权,将后晋皇室成员以及晋军将士尸体都埋在汾河岸边,“以为京观”。

986年辽军在莫州打败宋军,将宋军尸体筑京观。

1410年明朝大将张辅进攻安南,击败安南军队,杀死2000多名战俘“筑京观”。

有关“坑”的记载就更是史不绝书,几乎每个朝代都有。

一项不文明的交战惯例是,战胜的一方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的尸体堆积在大路两侧,覆土夯实,形成一个个大金字塔形的土堆,号为“京观”或“武军”,用以夸耀武功。这也是很早以前就形成的惯例。公元前597年楚军在邺(今河南武陟东南)战胜晋军,这是一个空前的大胜仗,大臣潘党建议将晋军阵亡者的尸体堆筑为“京观”,说:“我听说打败敌军后,要留下纪念物给子孙,使他们不忘武功。”而楚庄王却说:“武这个字的意思就是要‘止戈’,力求不再使用兵器。国家用武是为了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做到了这七件才可以使子孙不要忘记武功。现在我使两国子弟暴尸野外,是残暴;出动军队威吓诸侯,未能戢兵;暴而不戢,也不能保大;晋国仍然存在,也不算有功;这场战争违背民众意愿,不能说安民;自己无德还和诸侯征战,何以和众;让别国混乱以为自己的荣耀,也不丰财。七项武德我一项都没有,怎么能够让子孙纪念?而且古代圣王是讨伐不敬者,将罪大恶极者筑为京观,是用这种最重的惩罚来警告坏蛋。这场战役中的阵亡者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君尽忠,怎么能够将他们筑为京观?”下令将晋军阵亡者妥善埋葬。

“筑京观”是什么意思古代最不人道对待敌人的方式!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一起看一看。

古代战争从未停止过,而战争非常残酷,往往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战胜的一方获得了城池和土地,战败的一方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战后士兵的白骨无人掩埋。那古人是如何处理这些尸体的呢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其实,也意味着那个时代,有一段血流成河的悲壮历史,“英雄”称号都是踩着敌人的尸体获得的。纵观史书,“京观”一词跃然眼中,这个表面优雅的词语,背后却是层层叠叠的百姓尸骸,让人悚然颤栗。战争总有输赢,胜方出于炫耀或是威慑的目的,会将敌人屠戮殆尽,然后,把他们的尸体或者头颅收集在一起,整齐摆放,用泥土加固,铸成一道人墙,这道人墙就被称之为:“京观”。张岱的《夜航船》中就说到了京观:“京,谓高丘也;观,阙型也。古人杀贼,战捷陈尸,必筑京观,以为藏尸之地。古之战场所在有之。”

根据史料记载,“京观”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是在烽烟四起的春秋时期。当时,晋楚两国交战,楚国胜利,为了震慑其他诸侯国,楚国将晋人的尸体整齐摆放于城墙之外,形成一道骇人的坟冢。由于,这个举措有十分强大的威慑力,所以,即便它十分残暴,但是,各个诸侯国并没有明令禁止京观,反而有一股越行越盛的风气。

到了隋朝时期,隋炀帝心高气傲,他三次下令攻打高句丽,但是,三次俱败。不但如此,还受到了来自高丽的羞辱:他们将隋军杀完之后,收集其尸体做成了京观,以此,来达到炫耀和羞辱隋炀帝的目的。最终,直到隋灭亡,唐太宗领军攻打高丽一雪前耻,并且,把隋军的京观一举捣毁,让他们的尸骸入土为安,唐太宗此举也算是好事一桩。

根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京观多达七十余次,所用尸体超过三十万具。

而最大的京观是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时期,皇甫嵩镇压了这一次起义,并用十万敌军首级铸成了一个巨大的京观。可以说,就是这样一个杀人机器似,被当时的统治者极力推崇,因为,凭他一己之力保住了统治阶级地位和权力。在史料中皇甫嵩的形象大多是正面积极的,可见《后汉书》的作者在其描写皇甫嵩的时候,字里行间里对其的赞叹和推崇。

史载,百姓对其作歌:“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皇甫嵩,甘肃人,叔父是东汉将军,父亲是雁门太守,出生将门的他放在现在也算是一个官二代,他本人又饱读诗书武功高强,入仕以来平步青云。当时的太尉、大将军等人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想要将他收入麾下,但是,年轻气盛的他不愿意屈居人下,都拒绝了。

公元一八四年,张角发动起义,天下响应。朝堂为之震怒,马上采取了镇压措施。皇帝在洛阳外围的八个关口都设置了都尉,以保护朝政中心的安全。此时,皇甫嵩升迁至左中郎将,和朱俊一起带领四万精兵共同镇压颍川。朱俊和黄巾军兵刃相见,大败。皇甫嵩退守长社,黄巾军穷追不舍,率兵围城,高下立见。

军中不乏惶恐之声,皇甫嵩冷静沉着,出谋划策:“贼人邻草建营,易因风起火。若夜里趁黑放火,他们定然慌忙散乱,此时若是出兵突围,必能大胜。”当晚,果然有大风,皇甫嵩乘机命令士兵点燃火把利于城墙之上,又派精锐潜伏进黄巾军队伍中,大喊“失火”,与之呼应,风吹火星,果然军营起火。

黄巾军作为临时组成的起义军,并没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很快被大火慌了手脚。此时,皇甫嵩和朱俊突出重围,和奉命赶到的骑都尉曹操一起连夜追击,黄巾军负隅顽抗,最后,数万人被皇甫嵩等人屠戮殆尽。初战告捷,皇甫嵩官升一等,携数万精兵乘胜进攻陈国等地区黄巾军,黄巾军大部分被杀戮,余者奔逃流亡。

自此,皇甫嵩威名远扬,连连取胜,平定三郡。同年八月,黄巾军又一大部被皇甫嵩击败,首领卜已被生擒,余下七千多部下被屠杀。此时,张角率领的黄巾军击败董卓,占领河北等地。朝廷只好派出皇甫嵩前去镇压,在此紧要关头,张角因病去世,其弟张梁取代哥哥率领黄巾军。皇甫嵩首次正面迎敌张梁以失败告终,便休整部队,以静制动。

张梁果然被迷惑,放松警惕之时,皇甫嵩乘其不备,鸡鸣时分便率军攻打黄巾军。后者仓促迎战,大败于广宗,张梁战死沙场,黄巾军战死三万余人,俘虏六万余人。并且,皇甫嵩将张角尸首从棺椁中剖出,戮尸以泄愤。黄巾军起义至此被镇压,皇甫嵩下令将此次屠杀多达十万的黄巾军和百姓尸体堆叠成山,并且,用泥土以加固,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军功。

同时,他确实凭借这件事闻名于世,不仅如此,因为他在镇压起义中立下的汗马功劳,皇帝任命他为车骑将军,赏赐无数。至于他到底是真英雄还是一个血腥的刽子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战乱的时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京观,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示例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四回:“潘党请收晋尸,筑为‘京观’,以彰武功于万世。”明 杜云构《袁节寰晋大司马奉命乘传锦还序》:“先生(袁可立)封之,京观岳如也。”

《旧唐书》卷一九九上,列传第一四九上,《东夷列传》:“贞观二年,破突厥颉利可汗,建武遣使奉贺,并上封域图。五年,帝诏广州司马长孙师临瘗隋士战胔,毁高丽所立京观。”

京观:京,谓高丘也;观,阙型也。古人杀贼,战捷陈尸,必筑京观,以为藏尸之地。古之战场所在有之。张岱《夜航船》

基本介绍 中文名 :京观 表达式 :炫耀武功,聚集敌尸 套用学科 :尚武 适用领域范围 :战争 典故,引申,古书记载, 典故 原文: 丙辰,楚重至于邲,遂次于衡雍。潘党曰:“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其三曰:‘铺时绎思,我徂求定。’其 六曰:‘绥万邦,屡丰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观兵以威诸侯,兵不戢矣。暴 而不戢,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以为己荣,何以丰财?武有七德,我无 一焉,何以示子孙?其为先君宫,告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于是乎有京观,以惩*慝。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 君命,又可以为京观乎?”祀于河,作先君宫,告成事而还。 在《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楚庄王的军队在邲(今河南武陟东南)战胜了当时强大的晋军,这是一个空前的大胜利 译文: 丙辰这一天,楚军的辎重到达邲地,于是军队在衡雍驻扎。潘党说:“您何不将晋军尸体收集起来埋掉,在上面筑土堆作为京观呢?我听说战胜敌人后一定要把战功展示给子孙,让他们不忘记祖先的武功。”楚庄王说:“这不是你能懂的。从文字构造上讲,止戈二字会合起来就是武字。周武王灭亡商朝后,作《周颂》说:‘收缴兵器,包藏弓箭。我追求美德,并把这一愿望体现在夏乐之中,以求成就王业保有天下。又作《武》篇,诗的最后一章说:‘巩固你的功业。’诗的第三章说:‘发扬文王的美德,我前去讨伐纣王只是为了安定天下。’诗的第六章说:‘安定万邦,常有丰年。’所谓武功,就是禁除残暴、消灭战争、保有天下、巩固功业、安定百姓、调和诸国、丰富财物。因此让子孙不要忘记祖先的丰功伟业。现在我让两士兵暴尸荒野,这是残暴;炫耀武力威胁诸侯,战争便没有停止;既残暴而又l有消除战争,怎么能保有天下?晋国还仍然存在,怎么能够巩固功业?违背百姓愿望的事情还很多,百姓怎么能安定?没有德行而仅凭强大的武力争霸诸侯,又怎么能使各国友好相处,乘人之危而为自己谋利,以别国的动乱求得自己的安定,并以此为荣,怎么能丰富财物?武功有七种德行,我们一种也不具备,又拿什么向子孙展示?还是为祖先建造一座神庙,报告取得了胜利就是了,我这点战功还算不得武功。古代圣明的君王讨伐不听王命的国家,杀掉首恶分子并将其埋葬,作为一次大杀戮,在这时才有京观,以惩戒历代罪恶之人。现在晋国的罪恶无法确定,而士兵又都是为了执行国君的命令而尽忠,又怎么能建造京观呢?”于是在黄河边举行了祭祀,建造了祖庙,向先君报告这次战争的胜利后便回国了。 引申 这里所说的“京观”又叫“武军”,就是将敌军的尸体堆在道路两旁,盖土夯实,形成金字塔形的土堆。 “阬”字的原义是高大的门楼,而“观”与“阙”相通,也有门楼的意思。 “阬”与“坑”又可借用,也往往写作“坑”。因此史书上说的“坑”一般都是指这种残杀敌军战俘,堆在道路两旁,覆土以成小丘来显示军威、威慑敌人,而不一定是挖大坑活埋战俘。(可以想像,秦军要想活埋四十万之众的赵军谈何容易,如果先将其杀死再筑成土堆则容易得多,还能显示军威、震慑后人) 从以上这段《左传》的记载来看,当时已经有习惯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筑为京观,而楚庄王另行解释了筑京观的意义,《左传》的作者显然是赞同楚庄王的说法,因此有意略去了有关京观的记载,并以楚庄王的这段话来批判将普通阵亡者尸体修筑京观的行为。(由此可以想像楚庄王不愧为春秋五霸之一) 古书记载 很多古书中都有京观的记载,如《史记》中的长平之战、项羽坑杀20万秦军战俘;《汉书》中王莽坑杀反抗者;《三国志》、《晋书》、《宋史》、《明史》等等众多。 历史上隋朝三征高句丽失败,高句丽统治者便将战死隋军的尸体筑成“京观”。后来高句丽向唐朝交好,唐太宗便派人毁掉了高句丽的“京观”。 张岱《夜航船》,京观:京,谓高丘也;观,阙型也。古人杀贼,战捷陈尸,必筑京观,以为藏尸之地。古之战场所在有之。

以为古代京观,是什么名胜古迹,那可是天大的误会。古代的京观究竟是什么,不妨先看下面一些有关“京观”的记载。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二九记载:南北朝时南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39),竟陵王刘诞在广陵起兵反叛朝廷。孝武帝以始兴王沈庆之为车骑大将军,带兵讨伐刘诞。沈庆之“帅众攻城,身先士卒,亲犯矢石”,数月后终于攻克广陵,刘诞兵败被诛杀。孝武帝在平定刘诞反叛后,下令把广陵城中士民,无大小“悉命杀之”。经沈庆之请求,五尺以下获免,其余男子皆死,而女子则赏给军人为妻妾或为婢女。最后被处死的仍有三千多人,负责行刑的校尉宗越首先把这三千人“刳肠抉眼,或笞面鞭腹,苦酒灌肠,然后斩之”。孝武帝把杀掉的三千人“聚其首于石头南岸为京观”。

《通鉴》卷一八六又载:唐高祖武德元年(六一八),薛举进逼高墌,泰王李世民带领唐兵迎击,适逢李世民患上疟疾,不能指挥作战,便吩咐行军长史刘文静、司马殷开山:“薛举悬军深入,食少兵疾,若来挑战,慎勿应也。”但刘、殷二人不听劝告,私下“恃众而不设备”并和薛举军队战于浅水原,结果唐兵“八总管皆败,士卒死亡什五六”。李世民被迫退回长安,薛举“遂拔高墌,收唐兵死者为京观”。

《旧唐书》卷一九也载:唐中和三年(八八三)三月,“沙陀军与贼将(指唐末农民起义军将领)赵章、尚让战于成店,贼军大败,适奔至良天坡,横死三十里,王重荣筑尸为京观”。

看了以上记载,我们对古代的京观应该有了大致的了解。“京观”一词,最早见之于《左传�6�1宣公十二年》:潘党曰:‘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汉书�6�1翟方进传》亦云:‘盖闻古者伐不敬,取其鲸鲵,以惩*慝。’杜预注曰:‘积尸封土其上,谓之京观。’颜师古解释说:‘京,高丘也,观,谓如阙形也。’古‘京’字,作‘京’,显然象在人体上铺着一层泥土。汉许慎《说文解字》:‘京,人为所绝,高丘也’,杜预一句‘积尸封土其上,谓之京观’,就说得十分明白了。不过,有的京观是用敌人的尸体堆积而成的,但也有只用敌人尸体的人头堆积而成的。如上所载,南宋孝武帝在平定刘诞叛乱后,下令屠城,聚其首于石头南岸为京观。四一八年,性骄虐,视民如草芥的夏王赫连勃勃,攻克长安后,积人头为京观,号“骷髅台”。

在古代,发生战争后,战胜的一方往往把被杀的敌方尸首堆积起来成为京观,一则以夸耀武功,二则以恫吓敌人,正如唐太宗指出的:“季叶驰竞,恃力肆威,锋刀之下,恣情翦馘,血流漂杵,方称快意,尸若乱麻,自以为武,露骸封土,多崇京观。”这种景况,令这位“仁爱”的君主悯叹不已,于是下令全国诸州:各有京观处,无问新旧,宣悉划削,加土为坟,掩蔽枯朽,勿令暴露。《旧唐书》卷三记载,“唐太宗在贞观五年(六二九),遣使毁高丽所立京观,收隋人骸骨而葬之”。

透过这些大大小小的“京观”,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战争的野蛮和残酷。

以上就是关于历史上有关“京观”的事件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历史上有关“京观”的事件有哪些、筑“京观”有什么意义、“筑京观”是什么意思古代最不人道对待敌人的方式!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8548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