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首是秦代对百姓的称谓。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是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在战国以前的时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这个字,分开来就是“女”、“生”,什么样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个什么地方生的)儿子,就得了一个相应的姓。相传黄帝的母亲是住在姬水边上的,所以黄帝就姓姬;舜的母亲是住在姚虚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时候,子并不跟着父亲姓,比如黄帝,就给他的后代分别赐了12个不同的姓。所以那时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贵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妈妈在哪里住的,老祖宗又无权无势,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黎民”,或者被称为“庶民”。
.指百姓、一切生灵。《文选·史岑<出师颂>》:“苍生更始,朔风变律。”
刘良
注:“苍生,百姓也。”
唐
杜甫
《行次昭陵》诗:“往者灾犹降,苍生喘未苏。”
氓
méng
古代称民(特指外来的):氓隶(充当隶役的平民)。群氓。也作萌
“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
阅读古文甚至近来作品时,都可碰到“布衣”一词。“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俭朴,“布衣百姓”干脆指广大劳苦大众了,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
对于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与丝绵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今人说的“布”,是指棉布,棉花是南宋时才从外城传入中原。后也会称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一些读书人的说法。
布衣和草民的区别
布衣和草民的区别,布衣是指一个人的出身,草民是指平民老百姓在面对官员时候的称呼。一般情况当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取得了一定地位时,人们就会去观注他是什么出身,他的身后是否有什么背景,在古代能够靠自己的能力,没有强大的家族。
布衣与草民是同义词,同出自寒门,布衣是指没有博得功名的人士或绅士的谦称,草民是古代无官职者在皇帝或官员面前的自称,表示卑贱意。在等级分明的封建时代,经济基础不但决定人的地位,衣着也体现人的身份。富贵人家身着绫罗绸缎,贫寒人家只能穿廉价的麻布粗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