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木偶表演

聚客2022-06-04  14

木偶,又称掌中木偶戏。它是福建省的地方传统戏剧。据《漳州府志》记载,陇西地区在宋代就有木偶戏。清朝中期以后,傀儡木偶盛行。抗战前,陇西、漳浦、海城、长泰等县的乡镇都有专业或业余剧团。长期以来,它与闽南人的血肉相连,成为他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起源于清朝中期。又称指偶、手偶、掌偶。在闽南被称为“掌中之功”。它把木偶放在艺术家的手上进行表演。体型小(包长约七寸),操纵灵活,演武侠剧的速度比真人快得多,拿着刀剑枪的招架也比真人勇敢。大多是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表演,加上活泼的动作,最受孩子们的欢迎。

所以木偶也是孩子们的好玩具。过去的扁担戏,北京的“戏为利”,福建的“木偶戏”,江西南昌的“床戏”,都属于这一类。

木偶戏的特长是演员直接用手指操纵,所以动作活泼、快速、有力。龙溪木偶戏擅长表演武术。头部是其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雕塑家许念松、许竹初父子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认真研究戏剧中各行各业、各种角色的面孔,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艺术修养,雕刻和绘制了许多深刻反映典型人物性格、善恶、忠奸、形态各异的木偶。

指弹功夫是其表演艺术的关键。演员利用木偶不同的姿态、头姿、手型、步姿,塑造具有内心活动的木偶,具有概括性、夸张性、真实性,而“反转”(表现木偶“背着手”)和“飞翔”(木偶飞出或翱翔/[/k0/布袋里的演员有三个“自我”——演员、角色、玩偶。他们经常用双手同时扮演两个以上的角色。他们一心多用,自由呼应,可见他们的难度和演员的功力。

布袋戏,也叫掌上戏,是木偶戏的一种。南宋漳州周知朱,曾发文《劝禁戏文》和《节制城寨,不得以祈福为名取财物或装傀儡》。

明万历《漳州府志》记载:“正月初十,放灯笼至十六夜,祠内用鳌山设木偶以动。”说明漳州木偶戏在宋至次年间已经兴盛。

清中叶以后,出现了许多木偶剧团社,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主要有游富春、复兴、牡丹亭三个流派,各有特色(后牡丹亭列为复兴派)。富春学派创始人陈文普和复兴学派创始人林鹏。200年来,传了七代,以富春派最为盛行。

清末民初,漳州有100多个班社。民国10年(1921年)前后,陇西、海城有傅恒春等13个班的复兴派,金同兴等5个班的复兴派。民国十九年,金童行被华侨聘请到远至泗水(新加坡)和缅甸仰光演出三年。抗日战争后,社会经济萧条,木偶戏衰落。

布袋戏制作精美,栩栩如生。用五指操纵木偶的表演,既能体现唱、念、做、打的感情,又能体现人戏中的喜、怒、哀、乐的感情,还能表演一些人戏中难以体现的动作。是一种技艺高超、造型精美、风格独特的木偶戏。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7367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