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籍记载浩如烟海,非常丰富。比如古代上海人有没有见过类似“UFO”的不明飞行物?有人告诉我,有可能!因为这在中国大量的地方志、笔记等史书中都有记载。
其实早在上海人看到这些“不明飞行物”之前,扬州等地的人就已经看到了。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孟茜的笔谈中记录了这一点。
沈括写道,嘉佑年间,扬州府舍湖、新开湖(今高邮湖)一带,出现了一颗神奇的“明珠”。这种看起来像“巨蚌”的怪物可以以极快的速度在水面上飞行。有时候,它的壳会打开,里面会有很强的珠光射线,人眼是看不到的。沈括还说,这只“蛤蜊珍珠”在那片海域活动了十多年,“居民和行人经常能看到它”。有些人甚至停船几个晚上,等待它的出现。后来逐渐离开这里,“迷失了方向”。
「蚌珠」真的没有了吗?大量史料证明,宋代以后,这种“蚌珠”不仅仍在长江下游活动,而且逐渐向上海等沿海地区转移。
清顺治十八年,学者韩东在《三港略》一书中记载了清康熙五年(1666年)宝山海面上的一只“大蚌”。韩东写道:“康熙五年八月十四日,大风将树木连根拔起。住在宝山的人在海里看到一只蛤蜊,大二的时候许下诺言。他们中间夹着一颗珍珠,如孩子的拳头,总要吐出来,白光照得满天都是。上面盘旋着五条俄罗斯龙,风雨欲来风满楼。白龙芬用爪子抓珍珠,被蚌咬了一口。很长一段时间,他挣扎着摆脱它,沉入海底,如果他背负着受伤的人。四龙散去,天气阴沉。文蛤浮于海上,黄昏未去,明珠照如雪。”
这只能放射强光的“大蛤蜊”当晚停泊在宝山海面,一夜没沉。许多“宝山居民”一定目睹了这一奇观。韩东住在华亭,离宝山只有一箭之遥。当地人记得当地的事情,有一定的可信度。
比韩东晚了一百多年的江苏无锡人钱泳也在他的笔记《谈园中漫步》中写道:“听说这颗明珠还在上海和崇明之间。珍珠一照海面,几天就有风雨。它的光是紫红色的,蜡烛在燃烧,忽明忽暗,难以形容。”
这种奇观其实早在明朝崇祯七年(1634年)就在鱼宝山近海发生过,甚至还留下了目击者的名字。这在乾隆、光绪年间两次编纂的《保山县志》和光绪年间的《月浦志》中都有记载。
光绪《阅谱志》卷十写道:“蔡涛港有大蚌,万历年间入海,渐移至东北。在一个黑暗的晚上,船民们在盐水中漂浮在水面上,像一个高高的土堆一样大,有一个珍珠般的烛天,它的光在徐莉周围升起。崇祯入海,龙欲得其珠,得不到。8月7日,陈东加曲,一位老人住在海边。当他看到海水已经见底三次,从大蚌口中喷出几百英尺的泥浆和泡沫想把它赶走,却怎么也抢不走。一天三潮,娄江和吴淞也一样。灯光下依然可见亮光,每天晚上都照在海面上,一天大概一个小时。沿岸居民见之,谓之蚌珠,明时可照行人。之后会逐渐变得越来越小,在同治就再也看不到了。”陶涛港位于宝山县西北部,西起丁家桥与马路河交界处,向东流入长江(现位于宝钢一号门外,已统称马路河)。
各位朋友,看到这里,不要以为我在中国大量的史书中找到了类似“UF0”的记载。这一重要而有趣的发现应该归功于我的同事马晓星先生,他去世不久。马小星生性好奇,非常执着。几十年来,他查阅了2000多种地方志、笔记等史书。在研究“龙”是否真的存在的过程中(专著《龙,一种未知的动物》先后由华夏出版社和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一度引起大批年轻网友的兴趣和相关学者的关注),顺带研究了古代上海类似UF0的不明飞行物的出现。
马师兄生前也跟我说过,西方和东方观测到的不明飞行物主要有两种形状。一种是扁圆形,上下两端凸出,很像西餐里的菜。所以西方人把这种不明飞行物形容为“两个倒放的盘子”,称之为“飞碟”。在中国古代,民间习惯称这些神奇的东西为“大蛤”和“巨蛤”。就其外形而言,“大蚌”与今天目击者看到的“飞碟”十分相似。
另一种是槌状,西方人称之为“雪茄状飞碟”。在我国,古人称之为“神木”、“神剑”、“神仙棍”等。后来统称为“龙”。
马小星认为,更容易理解《三刚略》中“五龙夺珠”的奇怪记载。他推测海面上漂浮的“大蛤蜊”可能是飞碟的大型母船,而空飞来的五条“龙”可能是五个木棍形状的飞碟。其中一只与母船接触后入海,海边居民不明真相,误以为是“大蚌”咬了“龙”。(葛坤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