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商人地位很高,甚至与列国称兄道弟,统一后为何突然地位下降?
先秦时期诸侯割据,商人互通有无,有利于各国。统一后,对于皇帝来说,仇富的商人远不如种地的农民有用,所以要打击打压。
首先要明白,在中国古代,一般很难向商人收税。税收的来源一般是农业税、人头税和徭役。换句话说,商人的存在对国家没有直接的经济贡献。当然,商人的到处走,才能真正实现私人资源的交换,所以也是必不可少的。
先秦时期,中国实际上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这个时候,客观来说,各诸侯国都需要商人。如果一个诸侯国攻击商人,结果商人不敢去这个国家,那么这个诸侯国就会被排除在世界经济交流圈之外,物资流通必然会有障碍。当地生产的商品很难出口,也很难买到当地生产的商品,最终会影响发展。
而且由于先秦时期各国国力较弱,大商人可以凭借自己的财力与各国君主、大臣交朋友,形成强大的人脉,甚至影响各国政治。诸侯国,相对于大商人,并没有绝对的战力,从而相互制约。
但秦汉统一后,诸侯割据的局面逐渐消失,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对于帝国来说,商人当然还是有用的,因为他们可以促进物资的流通。但是,帝国不欢迎富可敌国的商人。他们会认为商人赚的钱太多,必然会削弱帝国的财政收入和农民的收入(因为他们觉得钱不会增加)。
同时商人钱太多,结交权贵、大臣,或形成地方势力,对帝国统治不利。所以商人远没有农民可爱,皇帝和朝廷都很怕这种有钱有势的人,想尽一切办法打击他们。
先秦时期,民族和睦,商人可以利用民族的独立。但在中央统一的帝国里,国王、皇帝、朝廷都是商人的直接统治者,想拿什么就拿什么。因此,他们制定了知识分子、农业、工业和商业的顺序,最富有的商人排在最后。
但是,这种使商人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机制,并不能真正解决矛盾,反而会使商业转向一种畸形发展。和明朝一样,商人和士绅勾结成为常态。他们利用士绅的政治特权和商人的经济实力,赚钱不交税,最终造成国富民穷,军费不足,明朝灭亡。
相反,西方的制度,一方面鼓励商人赚钱,富贵荣华,另一方面光明正大地向商人收税,充实国库,可以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最终充实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