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所以明夫治天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多次强调,要尊重历史,研究历史,树立历史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引领中华文明史研究进一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史家,所以明夫治天下。”出自宋代曾巩的《南齐书目序》。《南齐书》是南朝小琪王朝的正史记录,其主编是萧子贤。此书传至北宋时,曾巩等人对其进行了修订,并为《南齐书目》作序。
《南齐书目序》围绕“善史”二字展开。曾巩认为,“古代所谓好的历史人,必须能够明白一切,他的方式必须适合于世界的使用,他的智慧必须能够理解困难知识的意义,他的著作必须能够表达他的感情”。在他的心目中,史书要明确治国安邦的规则和法律,所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他的知识必须足以涵盖世间万物,他记录历史的思想必须足以适合世人,他的聪明必须足以熟悉艰深的含义,他的文字必须足以解释难以揭示的情况。
“史家,所以明富治天下”体现了中国史学的实学传统。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除了既定的历史事实之外,还具有悠久的历史感——中国人历来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几千年不间断历史记载的国家。还原历史,经世致用,构成了史学的基本功能。晚清思想家龚自珍对此有深刻的解释:“超越历史,入道。欲知路,必先造史。”
春秋时期,孔子晚年最专心致志的工作之一,就是校勘鲁国史家所编的《春秋》。当时孔子已经70多岁了。由于他写得很仔细,即使是像子游和夏紫这样最好的弟子也不能给任何建议。《春秋》非常注重遣词造句。看似简单的历史叙事,却蕴含着深刻的治国之道,可谓字字背后“谦词为义”。对此,孔子说:“谁知我,是《春秋》?谁有罪我,难道只有《春秋》吗?”意思是只有通过《春秋》这本书才能知道他的思想和观点。司马迁对《春秋》推崇备至,称之为“明三王之道,下人事之纪”。
汉朝建立之初,总结其兴衰原因,产生了陆贾的《新语》和贾谊的《论秦》。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希望“研究天人之际,可以作古今之变”。《史记》在梳理历史的基础上,探索世界的规律,为国家治理提供借鉴。这种对现实的强烈关注也贯穿于《汉书》之中。班固在写《汉书》的过程中,始终不忘“研究其始末强弱之变,慎之又慎”。
以《史记》、《汉书》为代表,开创了《中国二十四史》等巨著的先河。
重视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研究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在《报任安舒》中,司马迁梳理了自己写史记时的心路历程和选择原则,写出了“人生而为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必异”的名言。
毛泽东非常赞同司马迁从价值追求上看生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944年9月8日,他在张思德追悼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指出:“中国古代有个文学家叫司马迁,他说:‘人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为法西斯卖命,为剥削压迫人民的人卖命,轻如鸿毛。"
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古典传统的深厚修养,毛泽东在吸收和升华司马迁价值观的基础上,以“为人民服务”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并将其作为生死抉择的准则和事业奋斗的终极目标。至今仍是共产党人的情怀,更是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高度,以宽广的视野和深邃的眼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复强调要尊重历史、研究历史、树立历史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融汇运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吸收借鉴中国古代历史智慧,传承升华中国人文道德理念,不仅为新时代民族复兴事业注入了强大思想动力,也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未来看现在,现在看过去。”当我们回望历史的时候,未来也在回望我们。今天的奋斗和创造终将成为历史,书写历史的笔在我们自己手中。历史从不等待所有犹豫、观望、懈怠、软弱的人。只有与历史并驾齐驱、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田欣)
更多内容,推荐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