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敏
见习记者刘钊
2022年6月13日,科技创新板迎来三周年。7月22日是科技创新板开板三周年。
三年来,科创板在促进资本与产业有效对接、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新平台、为我国科技创新注入强劲资本动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截至6月10日,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达到428家,累计募集IPO资金约6110.68亿元,总市值超过5.1万亿元。
创新和完善制度体系
扮演改革“试验田”的角色
2019年1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技创新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上交所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科技创新板股票上市规则(征求意见稿)》等文件。一套更具包容性的科技创新板上市条件逐渐形成,为科技创新板的问世奠定了制度基础。
从试验田到新高地,科创板探索发展的每一步,对中国资本市场都意义重大。三年来,科创板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一系列创新制度落地生效,为“硬科技”企业撑起一片新天地。
回顾科创板开板三年的历程,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力感慨道:“科创板是全面注册制改革的重要一环。通过进一步优化上市流程,提高发审效率,为科创企业融资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渠道,让投资者分享其成长价值,将更多资金集中到科技创新领域,更好地解决科技领域的‘瓶颈’问题。”
“科创板开通以来,支持了一批科技相关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同时也印证了注册制试点的成功。”前海开源基金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说。
杨德龙表示,科创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定位和“服务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是主板和创业板的有效补充,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2019年3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科技创新板股票上市规则》,到2022年5月,证监会发布《科技创新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试点规定》。三年来,创新和完善制度体系一直是科技创新板建设的主线,涉及发行与上市、信息披露、持续督导等方面。
“公司存在特别投票权、协议控制等多重情况。科创板普惠政策的实施,为公司上市提供了有力支持,大大降低了发行成本。通过公司在科技创新板上市,提升了品牌影响力。”科技创新板首家红筹、VIE架构、首次申请CDR的公司九号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博兴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投资顾问邢星看来,科创板的制度创新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创新注册制改革新理念,充分尊重市场,有效发挥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二是降低发行上市门槛,放宽流程,严格监管,依法合规;第三,严格执行信息公开制度,实施常态化监管,提高违法成本;第四,根据市场交易情况,引入做市商制度,增强交易活跃度和灵活性。
杨德龙认为,科创板交易制度、询价制度、做市商制度的创新,为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制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尤其是做市商制度,可以提高交易效率,帮助科创板做大做强。
陈力表示,未来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要明确高质量发展目标,依法合规经营,特别是积极攻克一批“瓶颈”技术难题,突出科技属性,进而带动实体经济发展。
硬科技企业快速上市
累计RD投资超过2000亿元
科技创新板的初衷是“着力打造中国硬核科技”,以实现国内产业链的自主掌控。经过三年的提炼,它的“硬科技”色彩越来越明显。
同花顺数据显示,科创板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其中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93家,家电子类别上市公司83家(其中半导体类上市公司54家),机械设备类上市公司74家,计算机类上市公司50家,电力设备类上市公司41家。
此外,2019年至2021年,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RD投资总额分别为527.4亿元、668.5亿元和873.28亿元,累计RD投资超过2000亿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RD投资总额分别为1.23亿元、1.56亿元和2.04亿元,呈逐年递增趋势。
2021年4月16日,证监会修订了科技属性评价指引,增加了RD人员占比超过10%的常规指标,以充分体现科技人才在创新中的核心作用。2019-2021年,按照RD人员占公司总数的比例,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的数值分别为29.6%、28.8%、29.5%。
截至目前,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累计获得专利84988项,平均每家上市公司拥有专利200项;其中梳理的发明专利多达64484项,平均每家上市公司梳理的发明专利为152项。
邢星认为,与传统工业公司相比,科技创新板公司注重创新。RD投资是考量一个公司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RD投资比例过高的企业往往增长更强劲。
杨德龙表示,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对公司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增强了攻克技术难关的能力。科技创新板逐渐成为支撑“硬科技”研发的前沿板块。
“科技创新板成立后,帮助科技企业获得资金支持。与其他板块相比,科技创新板机制更加灵活高效,满足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需求,使公司在融资、人才引进和激励、RD投资等方面拥有更加丰富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利用好这些机制,有助于公司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国内网络安全行业企业Chianxin董事会秘书马立思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调整科技创新板准入门槛
创新红利惠及更多投资者
允许符合科技创新板定位、尚未盈利或累计未弥补亏损的企业在科技创新板上市,让国内投资者分享其创新红利,是科技创新板的一大特色。资料显示,在RD投资较高的企业有爱丽丝、迈威生物、拓晶科技、上海钟毅、安陆科技、上海硅业、韦杰创新、埃夫特、亚弘医药、君实生物、迪哲医药、首药控股等,通过这一创新体系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马勒表示,过去几年,长安新一直在亏损,因为它选择了一种RD投资高的发展模式。为了搭建研发平台,布局新赛道产品,提升攻防竞争力,建立国家应急中心,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2019年至2021年,公司RD费用分别为10.47亿元、12.28亿元和17.48亿元,分别占营收的33.20%、29.51%和30.10%。
“公司连续多年加大投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新赛道产品收入占安全产品和服务收入的70%,多项产品市场份额和竞争力持续领先行业。同时,大宇、鲲鹏、川拓等多个RD平台已投入量产,将大幅提升RD效率和产品性能。目前,公司RD投资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为未来提高运营效率、增加利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马勒向记者介绍。
对于放宽非盈利企业上市的调整,海通证券科技行业首席分析师郑宏达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如果没有科技创新板,国内大量半导体和计算机软件企业将很难在a股上市。“科技企业的发展依赖于大规模的RD投资。如果为了短期利润指标而降低RD投资,就会降低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
“对于科技公司来说,规模比较小的时候是亏损的,市场应该给他们一些包容。这样做半导体和基础软件的公司就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发展。”郑宏达对本报记者表示,如果这类公司盈利后上市,第一,会错失利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机会;第二,在这类公司盈利之前,投资者无法分享到快速发展的红利。
聚焦国家重点支持产业
扶持高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板坚持走在世界科技前沿,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充分体现了我国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
郑宏达表示,发展科技创新板市场可以促进中国的科技竞争力和产业升级。
在光伏发电领域,在谈到科技创新板上市的效果时,2022年1月上市的晶科能源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表示,“上市有助于公司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引入优质长期战略资金,优化股本结构。本次上市有助于公司进一步提高N型高效电池和高效组件的生产和RD能力,提升公司经营业绩,巩固市场地位。”
在智能终端领域,传音控股相关负责人在向记者介绍手机行业发展情况时表示,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商业应用将进一步扩大,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技术更新周期将不断缩短,这对手机厂商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挑战。因此,面对行业技术的快速变化,手机产业链企业需要不断加大RD投入和强大的资本支持。
在生物医药领域,一种药物从实验室到上市要经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科研成果向成熟产品的有效转化,不仅考验着技术的市场应用前景,也综合考验着企业的管理团队、运营能力和市场营销。三年来,一大批生物医药企业登陆科创板,成为其中最大的“产业”。“科创板吸引了一大批具有较强成长属性的科技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上市,激发了生物医药产业的活力。在吸引大量高技术、高壁垒、高估值企业上市的同时,也把选择权交给了市场,打造了一个有竞争力的资本平台。对于投资创新型企业的PE、VC和产业基金来说,科创板投资链条的闭环更加完整有效,实现了一二级市场的协调联动,优化了产业配置,从而加速了产业的创新升级。”首家“H+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浩海盛分公司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部门绩效中心上移
在资本的助推下,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显著,业绩中枢整体上移。
同花顺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总营业收入分别为5174.57亿元、6159.1亿元和8439.99亿元,每家上市公司平均营业收入分别为12.15亿元、14.42亿元和19.71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344.85亿元、537.45亿元和955.13亿元,平均归属于单一上市公司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0.78亿元、1.26亿元和2.23亿元。同时诞生了川音控股、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等13家营收超百亿的上市公司(2021年)。
“得益于构建技术研发的护城河,公司产品在全球市场形成了巨大的行业竞争力。截至目前,公司已成为创新短通信和机器人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智能电动滑板车累计量产超过1000万台。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91.46亿元,净利润4.1亿元,同比增长459%。”前述9号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Roborock董事长常静表示,RD的投资和创收应该相辅相成。好的产品带来好的用户体验,为用户提供价值,相应的获得更多红利。在科技创新板的帮助下,Roborock的业绩持续稳定增长。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58.37亿元,净利润达到14.02亿元,近五年复合增长率84%。2021年,公司自主品牌转型接近100%。
目前,科技创新板已培育出3家千亿市值的上市公司,但总市值在100亿元以下的仍有296家,占比超过69%。其中,107家公司总市值低于30亿元。
对此,郑宏达认为,“目前一些规模较小的公司,未来有逐渐成长起来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