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听说洞庭湖气势磅礴,今天的愿望终于登上了岳阳楼。
浩瀚无垠的湖面撕裂了吴楚,仿佛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我的朋友和亲戚都没有消息。我又老又病,在一条船上漂流。
北境城门之战又开始了,我隔着栏杆看着哭了。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翻译]:前些日子听说洞庭湖很壮美,今天终于上了岳阳楼。
巨大的湖泊将吴楚撕裂,仿佛太阳、月亮和星星都漂浮在水中。
我的朋友和亲戚都没有消息。我年老多病,孤舟漂泊。
北方边境战争又开始了,我靠在栏杆上,眼泪汪汪地往外看。
①洞庭水:洞庭湖。今天,它是长江南岸湖南北部的中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紧邻洞庭湖,是一处旅游景点。
③:春秋时期,吴、楚两国位于湘、鄂、赣、皖、苏、浙一带。鸟瞰洞庭湖,碧波万顷,远眺君山,气象万千,唐朝的张謇,宋朝的藤子。因范仲淹的历史巨著《岳阳楼记》而闻名。Chè (Chè):除法,这里引申为除法。洞庭湖分割了广阔的吴楚。
④干坤(qián kūn)日夜漂(一个“月”):太阳、月亮、星星、大地日夜漂在洞庭湖上。据朱卷三十八曰:“湖阔五百余里,日月出没。”坤:天地,此指日月。
⑤没有字:没有消息。字:这里指字母。
⑥老病:年老多病。杜甫57岁,患肺病,风痹,右耳失聪。有一只孤独的小船:只有孤独的小船漂浮不定。这位诗人最后三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这句话讲的是杜甫的一生。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当时吐蕃入侵宁夏灵武和陕西周宪(bρn),朝廷震动,急忙调兵抗敌。马骏:马骏指的是军事、战争和战争。今年秋冬,吐蕃再次入侵陇右、关中地区。
⑧平轩:倚落地窗。眼泪流:眼泪忍不住流。嗅:眼泪鼻涕,偏义复义,即眼泪。
第一联“久闻洞庭湖,今登此塔”。有一点是明确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叙事写作中自然流露的感情。但毕竟这是对过去的向往。当你登上岳阳楼,你的感觉似乎是快乐的。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我一定要幸福。但是,细细品味,句子里找不到任何快乐的字眼,也不能如愿以偿。在以下方面尤其如此。其实这两句话里的“昨天”和“今天”有很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拉开这段距离,并没有用简单的“快乐”和“悲伤”的字眼来填充,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和追忆。古人说“格律诗的美在于无词”,这就是无词。在“昨天”和“今天”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在变。安史之乱,唐朝的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一起凝聚在杜甫的脑海里,和诗人一起爬上了岳阳楼。他不开心。应该说“现在终于爬到这座塔上了”已经被向往了很多年,但现在已经登上了。这是一声长长的叹息。感叹里面是一种忧国忧民、伤天害理的情怀。这一声叹息,如同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接下来的乐章。这里还要注意“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但第一句是洞庭湖,第二句是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水”字明显突出,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征,说明下面主要讲的是“水”。
对联“东有吴国,南有楚,能见天地无尽飘”。这两句话与第一副对联中的“水”字关系密切。“水”字虽然没有出现,但却是专门为洞庭水而写的。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望去,只见洞庭湖浩浩荡荡,望不到尽头,而吴地则被推到了遥远的东方,楚国则被推到了遥远的西方和南方。这一幕就像洞庭湖向东南方延伸,一下子把原本相连的吴楚大地一分为二。“瑶”字用得好,有一种动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剖开。后一句“乾坤”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我能看见天地无尽飘”是指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一望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世界的万物都飘在湖边,仿佛世间万物都日夜飘在洞庭湖上。“浮”字也有一种动感。它让人想起一个半球,整个天空都是由湖支撑的,万物的运动都是湖的结果。这两句写的是洞庭水,境界广阔。一个是水面的宽度,一个是水的力量。能劈地浮干坤,是写它的力量。然而,分离出来的漂浮的东西的广阔性显示了湖的广阔性。这不是简单的夸张,而是视觉、感觉、想象力的问题。因为地球是圆的,人的视野是有限的,面对无边无际的湖,可能看不到岸。即使他们有,也只是一条从远处看的线,这就使得湖无限,距离很窄。诗人准确而真实地把握了视觉和感觉的错觉,把湖水描绘得无边无际,仿佛大地上到处都是水乡和乡村,这是视觉感受的真实。然而,诗人借助想象,将吴楚这块看不见的土地和整个甘昆周边地区融入到这幅视觉和感官的画面中。从而构成了一幅想象中的吴地楚被分裂,整个干坤浮动的广阔画面。这就是想象形成的形象。这是把想象中更广阔的画面带入视觉画面的结果。这就意味着“东有吴国,南有楚国,可见天地无尽飘”是视错觉和想象的产物,是非常成功的宏观形象。其主要特点是境界之广,气魄之大。如此大的宏观形象和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并不多见。比如孟浩然也有一首诗“又起云梦谷雾,已围困岳阳城”吟咏洞庭湖,但没有比杜甫的诗更高的境界。这两句是关于风景的,但不能算是纯粹的风景。诗人的心灵渗透在风景中。“吾东有吴国,南有楚,能见天地无尽飘”道出了唐朝的分裂衰落和国家局势的不稳。
连接“但没有来自亲戚或朋友的消息,我老了,生病了,独自和我的船”是诗人自己的情况。“没有消息”意味着没有消息,没有音信。“但没有一个字从亲戚或朋友那里传到我这里”写了诗人的孤独,但这主要是因为新闻被切断了,他不知道李超和当地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对于一个痴迷于国王、国家和人民的诗人来说,那是一种被社会遗忘的孤独感,精神上无疑是非常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住在一条小船上,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在孤舟中漂泊。他们的精神和生活痛苦可想而知。这两句应该和前两句一起读。前两句话很有远见。环顾四周,水与天相接,它们与吴楚和整个甘昆联系在一起。细看这两句话,我看到了孤舟,这是近距离最能触动他的东西。所以让他想起了自己的人生经历,经历,处境。可以说,这两句对联都是由观引出的,但前两句主要是观所见,后两句主要是观所见引起的联想。这两幅对联在内涵上也是相关的。看似毫不相关,实则一脉相连。既然这后两句说的是他孤独悲惨的处境,那么就应该推断前两句不仅仅是风景。实际上,前两句通过写远景,象征性地、类比性地暗示了国家局势的动荡。包含了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朝的衰落,人民的苦难,外族的入侵,国家的解体和社会的不稳定,栋梁之官的缺失等等。这些都是杜甫流浪时念念不忘的重要事件。是因为诗人担心国事,担心民政。所以,当他看到广阔的洞庭湖时,也会觉得似乎大地龟裂,干坤日夜浮。从杜甫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登上岳阳楼俯瞰,一定会想到这一点。可以说没想到这些是杜甫。正因为诗人的脑子里翻腾着令人烦恼的国事和民政,所以自然不能再施展抱负了。于是孤舟漂流,老弱病残,闻所未闻的悲惨境遇,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里。在这两幅对联中,上界极大,下界极小,大小相合,也包含了诗人的无限情感。就场景而言,第一部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第二部展现的是水面上的孤舟。湖水汹涌,孤舟漂浮。虽然大小差别很大,但统一在一幅画上。如果把洞庭湖比作全国,那么孤舟就是杜甫本人。这里是象征,与和声形成鲜明对比。它不仅包含了诗人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悲痛和不平,而且表明诗人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着湖面,望着孤舟,想着国家,想着自己,百感交集,萦绕心头。“你不宽,就不会在窄的地方吃亏;如果你能变窄,你会变得更好空。”与“孤舟”相比,“干坤”更宽敞,而狭窄的则更孤独。
尾巴“这堵墙的北面有战争和山脉。”“军马”指战马和战马,指战争。“关山”是个统称,不只是那座山。“关山北”是指打仗的地方。从诗人的角度,从洞庭湖望向长安,隔着重重大山,战火在北方燃烧。“此墙以北有战有山”特指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乱不断,国家不得安宁。"在这栏杆旁,我怎能不哭泣?"意思是杜甫倚着岳阳楼的窗户,朝北看。他虽然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关山一路的战事,但脑海里却浮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机、百姓受难的景象,不禁悲从中来。这两句话是两个场景: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争,一个是老诗人倚在岳阳楼的窗户上。两者构成一幅画,前者是诗人的心灵,后者是诗人自己的真实场景。与长安岳阳楼相隔千里,却不在诗人心中。这身体真的在洞庭,心在长安。船虽小,却容纳了整个世界。在多病的身体里,还有一颗赤诚的忧国忧民的心。同时,“这墙的北边有战争和山”这句话清楚地表明,诗人在爬岳阳楼时想到的是国家的动乱。这更说明第二幅对联不仅仅是画风景。第三联绝不仅仅是写自己的孤独。“在栏杆旁,我怎能不哭泣?”体现了诗人在对比国家现状和自身困境后的无奈和极度沮丧的心情,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杜甫晚年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奈。
这首诗的主要艺术成就如下。
首先,作品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作品虽然只有八句话,但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前两句运用叙事手法,说明登上岳阳楼的原因。三两句话运用描写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岳阳楼画卷,在描写中还运用了比喻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作品最后两句运用抒情笔法,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第二,作品的内容和感情有了很大的飞跃。从内容方面看,开篇是诗人的攀登过程,其中包含了“过去”与“现在”的时间跳跃过程。在对联中,诗人从在对联中写自己,转移到写洞庭湖,跨度从小到大。在场景写作上,从吴楚地面跳到日月空。说到颈联,诗人转回自己的描写,前后联之间有一个由大到小的飞跃。在对联的结尾,诗人从个人生活经历的描写扩展到国家大事的描写,上下联是由小到大的飞跃。写国家大事的时候,从民族悲剧到诗人的情感表达还有一个过程。这就构成了开放性和跳跃性强的特点。从诗人的情感发展来看,首联含喜,联瑰丽,颈联成悲,尾联成悲。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的感情呈现出不断变化、跳跃性强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