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据说这次疫情让全民变成了厨子,医生护士变成了军人,老师变成了主播,家长变成了班主任,独生子女还是一样的神兽。
耶!不管成人世界怎么变,孩子还是整天被困在考试笼子里,像个神兽。四月,这个世界充满乐趣的时候,通常是准备期中考试的时候。和往常一样,老师们考试的时候还是用单元小测验来复习。
虽然前期上了一整节烟花三月的网络课,但我还是对自己的猛兽很有信心:上课认真听讲,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尤其是英语,每天打单词、背课文、三级卷子哪里会难?
但是,当宝宝拿出试卷让我给他签字的时候,那枝繁叶茂的叉叉和恐怖的分数真的就在他面前,他心里说不难受,那是假的。
分析试卷的时候,错的最多的就是大结局的阅读理解和对话填充空。我想弄清楚他是对解题套路不熟悉,还是根本不明白题目的意思,就让他先看试卷。结果没想到,词汇表上的单词,课文中的答案和问题,这些都是背下来的,改到试卷上,他都不认识。他的脑袋似乎短路了。
早在学生时代,我也有过类似的现象。当时家里人觉得我太粗心,老师只会批评我“好好学习没用”。现在轮到我当家长了,工作多年的乙方也知道,对孩子一万句态度批评不如一句方法上的指导,所以我决定从试卷上那些匪夷所思的错误入手,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02
第一个模棱两可的词,pass,就四个字母,多么简单,但他其实不确定中文是“transmission”还是“pear”。pass和pear相距甚远,一个是名词,一个是动词。怎么会混淆呢?
直到我让伊娃打开词表,看到它们的位置关系,我瞬间明白了:
/ pass
/ pear
Ppassspear和Passpear在同一个模块,不加粗不黑。一个是第二个正,一个是倒数第二个,而他一般打卡,要么背对着手,要么倒着打。
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在学生时代,为了快速记忆,是不是经常把一个单词的读音和意义和它在单词表中的位置,字体,颜色等等建立联系?
他关心3721。反正第二个正数是pass,倒数第二个是pear。当时他是张着嘴来的,所以很流利。到了考试的时候,载体和环境都变了,字与字之间不再有任何顺序。如果你有点紧张,有很大概率会把两个外形相似的词搞混。
似乎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记住了单词,其实只是单词表中每个单词的位置关系。
第二个能让我老母亲气得哈哈大笑的错误,是Does your mum开头的一般疑问句。别人选择的答案是,不,你没有。问他依据是什么。他说当时脑子里一片迷雾,只看到了问题里的你,所以选择了这个答案。
要知道,我家宝宝学校老师的要求就是背课文,打卡,时间有限。15秒或者20秒的那种朗诵,我家宝宝的朗诵视频因为发音标准,经常在班级群里作为正面例子传播,但是课文里根本没有太多这样的对话:
理解老师的本意,快速背诵,为孩子以后的听力打下基础。但对于一个还没学过汉语主谓宾补的三年级孩子来说,理解这些英语句法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一旦限定背诵时间,孩子就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嘴巴上,快速背诵,完成打卡任务。他的大脑带宽不够,读书的时候没有精力去想他读的是什么,背诵的时候没有精力去想他背的是什么。即使他通过了打卡,他仍然机械地记住了任务,他不理解真正的含义,他不能转移他的知识。
[S2/]03
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加以解决并不难。
人类的大脑不习惯懒惰。我们需要联系单词的外部“格式”来记忆单词吗?我们故意把“格式”改一下,给他一个乱序听写,写在纸上让他认。
经过几次小测验,估计老师也发现了这种低年级孩子普遍存在的记忆问题,于是主动介绍了一款自学神器——国外研究优秀教材同步APP(这里不是广告,APP完全与公共教材同步,大部分都是免费的,只有部分VIP绘本收费阅读)。
完全没有顺序的单词跟着读,听着辨着意思,把单词和对应的图片联系起来,拼读练习,大量的课文外句子的例子。多源、多素材、多语境反复记忆同一个单词的效果,确实比干巴巴地背单词表要好得多。
我感觉就像小时候用汉字启蒙孩子的时候,只是跟着字卡认,忘得也挺快,但是有了故事书,卡通字幕,户外广告牌,就牢牢记住了。
背课文的时候,我也是让孩子先看课文的动画,然后点一下,再重复一遍,一句一句的读,读得太好了再背。
这样做的好处是眼睛看到了,耳朵听到了,多种感官都是分开输入的。最后,口的综合输出压力也没那么大。
至于老师的时间要求,我也做了一些改动,仅作为参考。如果学习太晚,短几秒钟也不必太苛求。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时间是否达标的时候,孩子的大脑就可以分配精力去一遍又一遍地体验课文中的人称和数的变化,固定搭配,语法逻辑等等。
相反,这些看似浪费时间的过程,看似随意的改动,到了录制视频作业的尾声,却比以前更快的满足了老师的要求。
关键是关键,让孩子不只是在打卡的时候记住,不只是在嘴上,而是真的记在脑子里。后来真正期中考试的卷子上,他很少理解自己背错了什么。
04
至此,相信大家都明白了,人类的幼兽之所以学不到很多对成年人来说很简单的东西,真的不是他们主观上不在乎,而是他们的大脑客观上倾向于以一种更节能的“懒惰”模式运行。
孩子甚至意识不到。我们像法官一样随便评判,像旁观者一样胡乱指责,有什么用?
不如学着像教练一样,把我们在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好的思维方式运用到孩子的作业上来帮助孩子。我们总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不济,做个陪练也不错。用我们成人的知识解锁更科学的学习方法,然后和孩子一起练习,看他更喜欢哪一种,哪一种更有效率。
总之,不要试图和孩子打架,要努力和他打架!